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把脑袋掖在裤腰带里,打出一片自己生存的天地。他们热衷于谋杀、强奸和伤害无辜。也因此,他们“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有愁明日说。”他们的口头禅是“不嫖不赌,愧对父母”。凶残邪恶,是胡子们心态和人性的一个突出侧面。这就使胡子在**、礼俗、信仰和娱乐等方面都异于常人。于是,变态的人性便造出了一群被扭曲了心灵的胡子。
“除了身上那把枪,啥你也别信!当胡子就得心狠,看别人有掂量(鄂北方言,琢磨)你的意思,你就得先下手归拢(鄂北方言,收拾)了他。要不非崴脚不可!”这是一个活下来的胡子,在总结血腥的土匪生涯时得出的结论。
胡子似乎既是所有人的敌人,又是被压迫者的朋友。人们说他既冷酷无情、嗜血成性又乐善好施;既残暴勇敢又胆怯脆弱;既狂妄放肆、淫荡堕落又慷慨大方、直率真诚。
绝大多数胡子都把加入绺子,当做暂时行为。条件紧迫时就投奔胡子,等生活略有所好转时再洗手不干。不过,对于少数人来说,胡子的生活已成为长久之计,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骄横、放纵的狂想欲,也是获取“生命保障”的可靠方式。
因匪患而变得黑暗和混沌的鄂东大地,到处都是“昼不敢远行、夜不能成眠;有钱有物担忧,有儿有女发愁。”“有钱的怕抢,有姑娘的怕绑,走路的怕劫,出门的怕攘。”“兵荒马乱、妻离子散;遍地土匪、百姓受难”这些民间谣谚,便是当时鄂东大地的真实写照。
鄂东胡子的产生和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它的结局却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
第一种,投降日本人。如:著名土匪卢自朝等人。
第二种,接受政府招安。如:王焕庭等人。
第三种,参加抗日,如:湛人杰、许达和费正卿等人。
第四种,土匪间的火并。
第五种,被官府剿灭消亡。
法国人巴尔扎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上有两部历史,一部是满纸假话的历史,是给皇太子看的;一部是大胆揭露的历史,它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有名士言道:“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个婊子,谁有权势都可以弄一下!”
历史告诉我们,土匪的产生往往是政治**的结果。换句话说,贫穷永远是持久不断的土匪现象的潜在因素,饥饿为为非作歹、啸聚山林提供了有力的借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这句名言,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的变迁史的写照。胡子们在这血与火、泪与恨的环境中,有的悲悲壮壮,有的苟苟且且;正如著名学者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却早已死去,有的人死去却还活着。”
时间是一只神奇的筛子,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逸闻趣事,经过它的筛选,漏去一些伪装和假象,遗留下来的核心却更加清晰明了,令人们永不忘记!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小说,真实性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时代的压力、环境的干扰、客观的局限、主观的偏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它的真实程度。我把这部拙著献给读者,希望起一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
愿我们对鄂东胡子有一个更具体,更真实,更贴切的了解!诗经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真实可信是文学作品得以仰首挺胸的脊梁。书中人物无论有无原型,都是作者虚拟的形象。他们脱胎于生活的土壤,来源于社会的演示。通过描绘大别山一带上自抗日英雄、爱国志士,下至豪绅、官员、胡子、地痞、无赖、窑姐等人的众生百态,他们的恩与怨,情与仇,爱与欲,智慧与阴谋的纠葛与矛盾,来体现着作者的意念、思维以及对新社会的呼唤与追求,来涤浊扬清,弘扬正气,崇拜英雄,鄙视腐朽堕落。
用小说写实,虽然可以少一些顾虑,多一些联想,但也要有枝才能添叶,绝不可无中生有,想当然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纵情畅写无虞。
胜利者渴望用鲜血来滋养自己,失败者渴望用毁灭来证实自己。自然界的进步与退化,总是要用血来诠释的。
民国初年,流行于大别山还有“三虎”之说,即妓院、马车和纸烟。据《鄂东日报》载:“糜费甚巨,如虎吃人。”可见嫖抽之风盛行。到日伪时期,地主、商贾和鬼子、汉奸们更是津津乐道所谓“人生三欢”:拈花、捧角和尝鲜,即什么“龙坪泉里洗个澡,万年台大舞台叫个好,花楼街里睡一觉”等。
本书描述流窜于大别山境内的胡子大致有:活动于天衢山、程晃岭一带的“座山虎”许达绺子;活动于九江、孔垅一带的“平原虎”费正卿绺子;活动于张家河、广济一带的“座地虎”王焕庭绺子;活动于宿松、独山的卢自朝绺子;活动于蕲春、紫云山一带的盖鄂东绺子;活动于罗田、柳林的黑豹绺子;活动于大庙的李世雄绺子;“一枝花队”徐红袖绺子;“平东洋”湛人杰绺子等等。
本书描述以大别山的历史和文化为主,涉猎的其它城市东至潜山、宿松,南至蕲春、罗田,西至广济、浠水,北至九江、星子和湖口,纵横数千里。如此错综交织构成的这部小说,读者从中一定会感到,处于那个充满罪恶和恐怖的乱世年代,人们是多么地凄楚、悲哀和无助……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鄂东人民备受欺凌和奴役,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往事。那血泪,那悲伤不该被当做古董而尘封,应让历史大白于天下!
国家要振兴发展,民族要独立自强,就必须从认识历史出发,以展望和规划未来。所谓“前车之鉴”,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都是先哲们留给我们做人、立国的宝贵经验。中国历代的大小统治者们,为了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不已。正如鲁迅所说:“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子,可以肥己时就肥已,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这些人手中,也就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我本是凡夫俗子,不过一介平民尔。素喜见山是山,看水是水。只不过把自己耳濡目染的事情写出来,让大家赏鉴而已。同时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一下,这也是我长期阅读、苦苦思索的结果。让大家力争做一个圣人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再加上“弱小不能欺;良善不能骗;财富不能贪;便宜不能占;廉耻不能忘;骨气不能缩;真情不能变”的大丈夫罢了!
事实毕竟是事实,真理终究是真理,它能够压倒一切聪明的个人见解。因为真理不能永远被虚假所掩盖,它终会破土而出,被人们所感知!用所谓世情民情人情,亲情友情爱情,物欲权欲**,来演绎人间悲喜剧。把真实的东西真实地献给你看,这就是我的目的,我相信读者的鉴别力!!!
本书故事是真实的,但人物情节多属虚构杜撰,切忌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摘自闻一多“五四断想”
詹玮作于“苦乐斋”
2000年1月1日~2008年8月15日
上传一篇外篇:
黄梅顶灯戏详细介绍(传统戏剧类)
黄梅顶灯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有道情筒筒类的灯弦腔、徒歌类的神歌腔和俚曲类的小调,其中“采茶调”灯弦腔比较独特。黄梅顶灯戏的表演特点为“嬉笑闹”与“扭拽跳”。其剧目相当丰富,总数在两百种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祭棒槌》、《戏牡丹》、《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这些剧目大都改编自民间戏曲或民间故事。灯戏表演采用黄梅方言,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此外,由于黄梅顶灯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所以演员们表演起来往往动作夸张,带有舞蹈的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节庆花灯会或者红白喜事,老百姓们总离不开灯戏。
黄梅顶灯戏明代开始流行于今湖北的黄梅、德化、安徽宿松、江西九江等地,与其他地区的顶灯戏一样,它也经历了由提灯、挂灯、玩灯、舞灯到顶灯戏的发展阶段。黄梅顶灯戏演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于嬉乐之中。其剧目一般以喜剧、闹剧为主,正剧、悲剧题材也多用喜剧表现。黄梅顶灯戏的表演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小戏多、喜剧多、闹剧多,故丑行在黄梅顶灯戏的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黄梅顶灯戏的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女丑又叫彩旦、摇旦、婆。丑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物和中间人物。在众多顶灯戏剧目中,半数以上少不了丑。黄梅顶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其中包含有黄梅山乡的民歌小调、清音、神歌、端公调,同时又吸取了东路花调、德化补缸调等曲调。它有板式变化的正调类唱腔体系,也有曲牌联缀的唱腔,如《裁缝偷布》一剧,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纽丝】、【银纽丝】、【卖鲜花】、【跌断桥】、【十里墩】、【花背弓】等曲牌连缀成的。板式与曲牌联唱也可综合使用于同一剧目中。黄梅顶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道情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黄梅顶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岳家拳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目前,黄梅顶灯戏专业剧团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黄梅顶灯戏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目前只有孔垅筷子街的陈益安汤池汪国秀和县剧院的方荣智王玉珍等少数人能演,口传剧目大量流失。另外,黄梅顶灯戏用扬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乐伴奏,由于乐手流失,不得不采用电声乐器加民乐来“凑合”。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困难,黄梅顶灯戏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