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的主力部队已经陷入了中国远征军的围追堵截之中,此刻在想临时任命统一指挥已经为时晚矣。
由于缅甸留守部队的快速覆没,山下奉文战役进程的时间表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执行,纳巴战役之后销声匿迹的田中新一和竹内宽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了。
山下奉文已经意识到了战局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逆转,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抵达英帕尔后与固守英帕尔的中国伞兵部队立即主动出击,就以说明了其主力部队必定距离英帕尔不远了,而情报部门却多次报告中国远征军主力上距离英帕尔上百公里?
山下奉文经过冷静的分析,结合宋雨航一向惯用的伎俩,不难看出中国远征军的真实意图,留在缅甸境内那支中国军队是疑兵,中国远征军的主力一定是想发动奇袭,对包围加尔各答的皇军部队实施突然袭击,这几日加尔各答的中国远征军电台活动得异常频繁,几个代号经常被反反复复的使用,结合情报机关的专业判读,山下奉文相信这是攻击发起之前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然而近几日潜伏在昆明的情报机关联络站频频传来消息,继支那军队第二十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所部主力入缅之后,支那军队多支主力部队的如新五军、第一百军等部队番号已经出现在昆明附近,重庆政府最新组建的青年军的五个新编主力战斗师也抵达了昆明进行适应性训练,最让山下奉文震惊的是大量的运输物资的车队可谓昼夜不停地向龙陵方向输送物资。
重庆政府调集重兵和大量物资云集滇西不断入缅的战略意图已经在明显不过了,缅甸现在只有仰光一地还在皇军手中,其余已经全部告以失守,中国人的企图显然不是缅甸那么简单,中国远征军宋雨航所部不顾连月激战的疲劳直奔印度而来,而大量的中国军队则跟在后面徐徐推进。
与宋雨航所部的机械化部队在印度光阔的平原地区硬拼?山下奉文自顾没有多少胜算,更何况即便他击败了宋雨航的中国远征军所部也要元气大伤,届时如何应对紧跟其后的中国第二十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等众多部队,在加上加尔各答城内随时会反扑而出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
山下奉文发觉自己当初进攻加尔各答就是落入了一个精心编制并且巨大无比的陷阱之中,与狭连番大胜之势气势汹汹而来的中国远征军宋雨航所部精锐硬撼,显然不是一个理智的对策,而盘踞在加尔各答的东城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竟然大有固若金汤之势,频频出击的小规模装甲部队更令人防不胜防。
如果持续无法攻下加尔各答,一旦中国远征军主力通过英帕尔直袭加尔各答城下的印度派遣军,自己所指挥的部队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地步,供给不足将会成为自己最大的软肋,一旦陷入与中国远征军的两面作战,山下奉文相信犹如饿狼一般的对手宋雨航是不会放弃这一难得的大好机会。
更让山下奉文担忧的则是跟在中国远征军之后源源不断开赴缅甸的重庆方面嫡系精锐部队,既然切断了驼峰航线的起运点,依然没能耗光中国远征军的物资储备,那么夺取加尔各答就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继续坚持下去的只能让现有部队的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损失。
山下奉文站在地图前望着印度漫长的海岸线和宽广无比的腹地,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顿时在其脑海中产生,迅速指挥部队向印度腹地机动,夺取一个拥有港口的城市,便于海军可以迅速通过海路对印度派遣军实施补给,这样既能有效的保存实力,又能达到印度战役其中部分的主要的目的。
向印度腹地进军寻找港口城市完成部队继续的补给任务,另外派出主力向中东方向挺进与德军取得联系。
对于派遣军司令长官准备呈报大本营的作战更改计划,派遣军参谋长福田义男和参谋次长黑川浩等人均持保留意见,而且绝大多数基层官兵也无法接受放弃他们为之浴血奋战夺来的半个加尔各答城,另外一方面作为印度国民军的实际指挥者的包斯对于山下奉文的战略撤退也怨言不断。
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这句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加上包斯本人的影响力,可以说日军印度派遣军大部分的战果都与包斯的巨大影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放弃几乎唾手可得的加尔各答?包斯的反对声令山下奉文十分苦恼。
对于这位被盟友德国十分重视的大人物包斯,山下奉文万分苦恼,政治人物参与军事指挥原本是兵家大忌,但是眼下山下奉文却拿包斯毫无应对办法。
指挥第四轻装师的梁超和协同行动的卢龙在接到了宋雨航的电报后几乎同时倒吸了一口冷气,以一个师充作主力直击日军加尔各答所部?
虽然宋雨航安排了常天放的装甲部队投入反击配合行动,但是面对二十多万日军和已经多达几十万的印度伪军,第四轻装师此次进攻屯兵加尔各答城下的日军印度派遣军主力无疑大有飞蛾扑火之势。
命令就是命令,尽管梁超和卢龙万分担忧,但是凭着军人的天性依然忠实的履行了这看似九死一生的命令。
与满腔悲壮的梁超和卢龙不同,接到了出击命令的常天放却异常兴奋,郑洞国与孙立人、廖耀湘等人对于宋雨航的冒险计划表示了十分担忧,虽然说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例子,国军在以往也经常有听调不听宣,东令西往的例子,但是那些都是长官本身无威信、亦无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致,或是主帅人轻权柄不重,为将者权势皆超过为帅者。
逆触如日中天权柄滔天的宋雨航?即便是委员长面前的红人郑洞国也要犹豫再三,郑洞国不同与宋雨航这样异军突起的新星将领,他是实实在在的打熬资历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如果不是与宋雨航相比,也算得上是平步青云了,然而在对于无资无历的宋雨航火箭般迁升速度,原本都是国军精锐部队师指挥官的孙立人、廖耀湘等人态度却大不一样,众人虽然口中不说,但是心中有所不忿也是自然,不过一切郑洞国已经早有抉择了。
宋雨航彪炳辉煌的战功也让这些名将骄兵汗颜,1942年之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多年没能给予任何一个日军师团以歼灭性打击,更没能缴获任何一面日军联队军旗,而宋雨航所指挥的部队,仅一己之力歼灭的日军部队数量甚至超过了几个战区几次会战的总和。
对于这样一个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的青年将领,说是嫉妒也好,羡慕也罢,孙立人、廖耀湘心中有种说不明白的滋味,原来中国驻印军与远征军不属同一系统归属,这种感觉并不算十分强烈,但是这种感觉在中国驻印军整编成为中国远征军第三机械化军后就变得无法抑制了。
而今对于这十分冒险的作战计划孙立人与廖耀湘等人都颇有怨言,当晚几人全部集聚于司令部内等候郑洞国,毕竟郑洞国是委员长亲自任命的军长,万一有了差错军座也能担待担待上方的雷霆之怒。
突然,司令部作战室的门被人咣当一声推开了!一个消瘦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
第三百三十五章 加尔各答反击战
推开作战室大门的郑洞国望着烟雾缭绕的作战室扇了扇手,逐一环顾了孙立人、廖耀湘等几人后,郑洞国鼻子中轻轻的哼了一声,随后走到窗前一把推开窗户,窗外加尔各答西城的上空不断地响起尖利的呼啸声,那是弹药充足的中国炮群在定时区域性对城西的日军部队进行炮火急袭。
郑洞国的不急不缓让廖耀湘不满的皱了皱眉头,将烟头拧灭在烟灰缸内,一脸横肉乱颤的廖耀湘刚想起身说话,孙立人微微的拉了拉廖耀湘的武装带,两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后,孙立人昂然起立道:“军座,我们几个都认为宋副司令长官的作战计划过于冒险,对于一个成熟稳重的军事指挥者来说将自己胜利的希望寄托于敌人的判断失误?这是极大的不负责!我们要向委员长申请对此次行动进行复议。”
郑洞国望了一眼孙立人,又看了一眼跃跃欲试的廖耀湘等人,郑洞国为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悠然望着窗外道:“自1937年我革命军人勇赴国难前仆后继,无数的牺牲,数不清的鲜血,我现在都不敢去基层部队看望那些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了,我怕我不能忘记他们的笑容和声音!”
郑洞国的声音有些哽咽了,孙立人和廖耀湘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郑洞国的切身感受他们又何尝不是,几乎每一场大战下来整个部队就是一次打换血,上至副师长、步兵指挥官、参谋长,团长、营长,下至连、排、班长,乃至普通士兵都看不见几个眼熟的了,面对掌握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于国军部队十余倍的日军,中国军人只有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来弥补这个巨大的差距。
郑洞国的声音突然一转道:“42年缅甸大退败的情景相信诸位至今不会忘怀,野人山的千里茫茫原始森林吞没了多少将士?我本人虽然不至此,但是我也略闻宋雨航将其的第二百机械化团的几十车物资转交杜长官,这批物资支撑了多少将士走出野人山?一粒米、一口饭都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的关键时刻,以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宋雨航的行为无异于是在自杀!”
郑洞国突然咆哮道:“他们作为断后部队是将生的希望留给了现行的部队,作为野人山的亲历者相信诸位知道让部下交出给养不如让部下给你一枪来得痛快,宋雨航所部第二百机械化团交出了给养才让远征军的军部以及新22师和新38师等部囫囵吞枣的得以完整抵达印度,那第二百机械化团的弟兄们那?有人想过他们吗?有人想过在莽莽原始丛林中与日军追击部队生死相搏,嚼着日本人的肉走出野人山的他们吗?他们为了什么?”
郑洞国的咆哮和尖利的言语让孙立人与廖耀湘为首的高级军官们顿时哑口无言,42年的惨败已经让太多的人胆寒了,日本人对于那些胆寒者来说实在过为恐怖凶猛了。
此刻没人反驳郑洞国的任何一句话,这一切全部因为当年宋雨航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中国官兵的心,跟着这样的长官有奔头,普通的中国官兵最为简单的念头就是不怕打战,因为打仗能够吃好的,不怕牺牲献身,因为牺牲了家人能够拿到几十块光洋,这些官兵就怕负伤没人管,最后成为失踪人员。
在普通官兵之中早就有老兵油条大喊跟着宋长官吃香喝辣,青年军学生官大嚷着跟着宋长官报家仇雪国耻的呼声!
郑洞国正言以色继续道:“无论宋雨航其人如何,不论他的资历等等,只要他是我的长官,我就会服从指挥听从命令,黄埔军人呢服从为天职!”
郑洞国的话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信号,无论是孙立人还是廖耀湘,即便有诸多无数的想法,也会死无用,同时更是告诫了心存诸多意见徐徐不满之人,中国远征军可行而不可欺。
1944年5月27日午时,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第三机械化军临时暂编装甲部队的常天放所部配合从英帕尔不顾一切奔袭而来的中国远征军“主力”。
为此卢龙与梁超可谓费尽心尽,以一师之兵力试图扮演其主力进攻,虽然得到驻印军装甲部队的配合,但是其效果卢龙与梁超心中自然明白伊始,除了常天放、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等人,全部都归中国远征军驻印警备部队管辖,与会的诸位都知晓中国远征军此刻面临的困难处境,前进者生,后退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