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夺明- 第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来地时候,他眉头紧皱。讲话的时候,那紧蹙地眉头也没有松散,出去的时候。依然皱着眉头。
    就在不久前,方从哲派人前去催促经略辽东的杨向后金发动攻势,算起来,战事现在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战报最近几天便会送到京城来,这几日,方从哲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辽东方面传来的邸报。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日子,方从哲一直感到心惊肉跳。杨在信中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他一定能旗开得胜,铲除后金,将建奴奴酋努尔哈赤的首级传回京师,且将他的作战计划和路线图全盘奉上,以安京师各位大臣地心。
    方从哲相信杨,他从来都认为杨前几次之所以打败仗,乃是时运不济,这个人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若给他机会,他还是能够证明他自己的。
    在方从哲这一党中,带过兵,知道武事的文官只有杨一人,其他党派也许有通晓军事的文官,将七八万大军交由那些人率领,方从哲又有些不放心。在他看来,辽东的那些蛮夷只是一些野人部落而已,远远不如草原上的蒙元余孽。十万大军出关。必定能以摧枯拉朽之势获取胜利,若是让敌对党派的文官获取了这个战功。职位自然便要向上窜一截,如此,岂不是有损本党利益。
    这便是方从哲委任杨为大军统帅的真正原因。
    这也是当杨率军稳步前进时,后方地那些敌对党派言官不停攻击他延误战机,虚耗国库的原因,迫使方从哲不得不写信催促杨早日进兵和建奴决战。
    为了让方从哲便于安抚后方那些不停打嘴仗的大臣们,于是,杨这才将自己地行军布阵图快马送回京师,让方从哲传遍六部,任由那些大臣查阅。
    当然,这些新入翰林院的士子们并不知晓方从哲来去匆匆,眉头紧皱的原因,他们只是面面相觑,在心中暗自揣测。
    方从哲离去后,便由韩广支持会议,由他来分派各位庶吉士的工作。
    大部分的庶吉士的工作内容都差不多,这头一个月以观摩为主,替院中的老人们打下手,看他们是怎样做事情的,日后,自己若是处在那个位置上,该如何上手也就一清二楚了。
    杨澜所分派的工作与那些人不同。
    翰林院地后堂有一个藏书库,库中有许多珍藏的典籍,有是甚至是孤本,杨澜获得的任务就是整理藏书库内的书籍,若是有些书籍字迹不清,或是被蛇虫鼠蚁咬噬,以致破烂不堪,杨澜便要将它们找出来,然后重新抄录。
    这职务甚是清闲,让一个堂堂状元郎来做这样的事情,给人一种大材小用的感觉。
    分派了任务但是还没有离开的庶吉士们面面相觑,相互用眼神交流自己的看法。
    看来,今科的状元郎虽然得到了圣上和太子地喜爱,却被大臣们所不喜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现在,已经可以确定,翰林院的大学生们对其甚为不满,就连座师韩广大人也把他打入了冷宫,不派以重用。
    怎样处理与状元郎之间的关系,看来,值得考究啊!杨澜的面色如常,一点也看不出受了冷落的样子。
    提出反对的意见为自己辩驳,这样不智的事情他自然是不会做的,不管面对什么事情,他一般都会考虑到最坏的境遇,如今,只是去当图书管理员罢了,还算不得太糟糕。
    “藏书楼有众多地圣人典籍,凤梧,你到了藏书楼,须得多多翻阅,时时铭记在心。圣人地经义方是治国之道啊!治国岂能以商贾之道为之?你还年轻,现在磨砺一番,日后还有机会成器,急功近利终究不是长久之道啊!今日,为师这番说话,还望你谨记在心!”
    这是众人离去时。韩广将杨澜单独留下之际对他说的一番话,可算是语重心长了。
    说实话,让杨澜去当图书馆管理员并非韩广地意思。
    诚然,杨澜在殿试时做的那篇策论很是让韩广目瞪口呆了一番,他没有想到自己心目中少年老成的杨澜居然也有如此激进地一面,在他看来,这是殿试的压力在迫使杨澜铤而走险,在韩广看来,杨澜的那篇策论最主要还是想拍圣上的马屁。那篇策论中提到的计划在现实中根本就行不通,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
    所以,他觉得可以私下告诫杨澜一番。至于冷处理就用不着了。
    然而,整个翰林院,大部分的大学士都赞成将这个状元郎冷处理一番,他们大多也目睹了皇极殿上传胪唱名地那一幕,在他们看来,杨澜此人深不可测,现在又简在帝心,若是让他得了机会,岂有我等立足之地。故而,他们异口同声同意将杨澜打发到藏书馆去,韩广也不好力排众议,只能应了下来。
    因为心中不忍,所以他才单独将杨澜留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告诫了他一番,让他戒骄戒躁,磨砺心志,日后总有出头一天。
    杨澜自然是点头应许了。顺便表达了一番自己的心迹,表示绝不会辜负老师和各位大人对自己的期望,一定会好好干图书管理员这份有前途的工作。
    之后,杨澜便在杂役的带领下往后堂而去,穿过一些古柏森森的庭院,行过一些回廊,他来到了一间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木楼前。
    这便是藏书楼?
    将那杂役打发之后,杨澜抬头望了那间小楼一眼,阳光落下来。照在小楼飞起的檐角上。冷冷的青瓦便铺上了一层暖意。
    小楼前,杨澜所站立地地方是一个小院。院子中间铺着细沙,四面栽种着几棵松柏,绿意盎然,极其清幽。
    若是身处太平年代,若是不担心未来的性命之忧,在这样的一间小楼读过余生却也是不错地事情,依稀记得在很多年前,自己似乎这样盼望过?
    平淡人生啊!
    平淡人生!
    家里有着一定的资财,不愁吃不愁穿,晚上有娘子暖床,白天有娇儿膝下吵闹,闲着无事,也可以像那天晚上那样去调戏调戏美貌的侠女,这样的日子,还真是极乐无边啊!
    可惜就算是重活一次,那样的日子距离自己似乎也是那般的遥远?
    杨澜深吸了一口气,便要向小楼行去,这时,小楼的木门打开了,一个人从楼内行了出来,脸上温润如玉,阳光照在他身上,便如从画中行出一般。
    那人二十来岁的光景,面色白皙,下颌一把美髯,眉目疏淡,显得极其斯文,一股书卷味迎面扑了过来,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
    “来者可是国朝以来,最年轻地状元公杨凤梧,杨世兄!”
    那人朝杨澜抱拳拱手,满脸是笑。
    “在下正是!这位兄台,高姓大名?”
    杨澜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即松开,露出微笑,同样向那人抱拳行了一礼。
    “呵呵!”
    那人依旧笑着说道。
    “在下宜兴周延儒,我比凤梧痴长几岁,凤梧称我为兄即可,我呼凤梧为贤弟,可否?”
    周延儒?
    自从立志官场之后,杨澜对京师的各位大臣们自然下了一番功夫,进入翰林院前,同样对翰林院的同仁有所了解,这周延儒也算是个名人了,二十岁时连中会员,状元,现任翰林院编撰。
    杨澜依稀记得这人在崇祯朝时风生水起,好像还做过首辅一职?
    看来,须得和这人多多结交一番,在中国,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官场,最重要的无非还是人际关系而已!
    两人笑着并肩进入小楼,宛若多年未见如今重逢的知交好友。
    在楼下,摆放着一张小桌,小桌上。已经摆上了两碗清茶,仍然透着热气,桌旁,有两张锦凳,两人分别而坐。
    寒暄一番,说了一些客套话之后。杨澜向周延儒问道。
    “玉绳兄,你也在此任职?”
    周延儒笑了笑,摇头说道。
    “非也!愚兄自认学士浅薄,此处有不少藏书,故而时常前来翻阅,以解心中之惑,今日,得知贤弟将来此处任职,故而早早来此。望与贤弟见上一面!”
    “哦!此乃小弟的荣幸了!”
    杨澜也是轻叹一声,然后继续说道。
    “不知玉绳兄想见小弟,所为何事。小弟若是能帮上忙,必定义不容辞!”
    周延儒手拂下颌的三缕长髯,笑着说道。
    “知道贤弟前来管理藏书楼,愚兄在楼内看书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对于什么书籍摆放在何处,也算略有了解,贤弟初来此地,肯定没有愚兄熟悉,正巧今日愚兄没有事情。所以,特地在此等候贤弟,希望能对贤弟有所助益!”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杨澜自然不会相信周延儒这般好心,特地留在此地等候自己,就是为了帮自己的忙,自己又不是什么千娇百媚地大美女,何况,就算自己是个美女。对方一看就是胸有大抱负的人,也不会为女色献殷勤。
    不过,此时情况不明,资料不足,杨澜判断不出周延儒与自己结交的真实用意,所以,他能做地唯有配合对方,做出一见如故的样子。
    喝过茶之后,周延儒便带着杨澜在藏书楼里面转了一圈。他没有说假话。他的确对藏书楼那些书摆放的位置非常熟悉,虽然。这藏书楼不像后世那样分门别类的将书籍整整齐齐的摆放,一查目录便能查到,那周延儒却也能一一找到。
    江湖传言,他和方文一般都是从小过目不忘地神童,这般看来,那江湖传言却也不仅仅是传言,而是确有其事。
    就在两人在二楼转悠之际,楼下突然传来了一人地喊声。
    “杨大人!杨澜大人,状元郎杨大人可在此?”
    那声音非常尖锐,就像是童子在叫喊一般,杨澜从二楼上探出头,瞧见一个手持拂尘,身穿宦官服饰的少年在四处张望喊话。
    “我就是杨澜,不知这位小兄弟唤我何事?”
    “你就是杨大人,快快下来,有人前来寻你!”
    谁会来寻我?
    莫非是他?
    杨澜地眼珠子在眼眶内转悠了一下,很快便得出了答案,他喊了一声稍等,便与周延儒一起下了楼。
    此刻,在当初两人相对而坐的那张小桌子前,一个身着皇家服饰的少年正坐在那里,抬起头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那一排排的书架。
    果然,与杨澜猜想的一样,是朱由校跑到翰林院来看他了。
    翰林院对面便是詹事府,皇城和宫城也是一墙之隔,从宫城到皇城来就比私自溜到外面容易了许多,得知杨澜今日入了翰林院,朱由校怎么按捺得住,于是,便在上课的时候找了个理由溜了出来,前来翰林院看望杨澜。
    “杨……”
    听见脚步声,朱由校转过头,面露喜色,正要用民间地称呼和杨澜搭话,突然见到杨澜身边还跟着一人,于是,半途悬崖勒马,止住了呼声,脸上的笑容也突然淡去,摆出了一本正经的姿态。
    “参加皇太孙!”
    有周延儒在旁,杨澜只好和周延儒一起向朱由校行大礼,幸好,朱由校不想杨澜磕头,及时止住了他们。
    “状元郎,你这儿挺不错地嘛!很清静,又有怎么多书,是不是如鱼得水啊!”
    不一会,朱由校就故态重萌了,待周延儒低下头之时,他朝杨澜挤了挤眼睛,调侃了一句。
    听见朱由校这样和杨澜说话,周延儒的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这一次还真是不虚此行,他在外面打探京城大小官员动静的下人暗中回报。说是这科状元与皇太孙的关系很亲密,他这次前来,本来想假意结交对方,试探此事是否属实,不想,杨澜进入翰林院还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