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此战之惨烈。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
它险峻的身躯向世人昭示:犯华夏者,虽悍必诛!
第一零六章.可歌可泣的战歌
一.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名字,也是中华儿女用热血染红的光荣称谓。她与中国抗战历史关联,也与缅甸抗击外族侵略的历史相关联。
缅甸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万余中国远征军将士先后入缅对日作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赞可叹的丰碑。
开辟缅甸战场,是当年中国与盟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一个战略布局,最初的战略意图是:保卫缅甸免遭日军占领,保护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畅通,保障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她信步走到溪边,漱漱口,洗把脸,晶莹的水滴从她滑腻的额上慢慢流下,滴回溪里时已变得浑浊,她一再仔细地揉搓之后,显露出一张秀气的姑娘脸蛋,别人只有从喉结上才能判断出她已是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
伺候完自己的脸蛋,转回来走到一个紧邻着通讯源定位仪,绳一头拴着树以防滚动的睡袋边,轻轻推了推。
袋里的人儿蠕动了几分钟才拉开拉链犹蜕皮的蚕一般钻出来。
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猎人伪装得好了才能捕到猎物。
日本情报机构获悉缅甸民族政治力量代表人物昂山将军等正在中国海南岛寻求与外部力量建立联系的情报,迅速与昂山等人取得联系,并答应帮助缅甸赶走英国人。
在缅甸国内爱国政治力量的普遍支持下,昂山等人正式接受日本军事训练,并在泰缅边境地区由日军帮助建立“缅甸独立军”,昂山将军为总司令,日本军官为顾问。
日军开始进攻缅甸时,不仅是与“缅甸独立军”并肩作战,而且得到了还没有认清日本法西斯真面目的缅甸人民的广泛支持。
所以,日军加强师团千里奔袭抄远征军后方得手,不能简单解释为盟军的情报失误。
用历史观点看,缅甸人民的作为应该说是深受英国殖民统治苦难的现实选择。
时而动员入缅,时而停止待命,时而准备东调,反反复复,捉摸不定,坐使仰光沦陷,已经失去保全仰光国际交通线的根本目的。
加以入缅后,指挥多次变动,系统紊乱,权限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挥无能,部队战力悬殊等等,既未能适时适地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期收复仰光,又未能退而凭据险要与敌作持久战,保全我腊戍的物资。东拉西扯,一无所成,徒使将士浴血,丧师辱国,回想起来,实深愧痛!
激于民族义战,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转战东西南北,与敌搏斗,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是蒋介石为了讨好英帝国主义,对于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毫未表明态度,更谈不到支援缅甸人民。
于是缅甸除先进分子积极支援中国远征军抗日外,一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反动党派且为日本利用,甘作缅奸,到处进行破坏的活动。
二.
疯狂炮击持续了近3个月,炮击刚开始时,对岸日军还常常打炮还击,进入7月份后就再没炮弹飞过江来。
董启超没望远镜,只能凭肉眼遥望茫茫雨雾中的松山—山顶终日烟雾腾腾,不时看到步兵交火的火光闪烁。
弟兄们心里急啊:每天少说要轰上万发炮弹上去,几个月就有百万发炮弹炸在山顶鬼子兵头上,他们怎么还没死绝?
松山最高峰子高地筑有2个特大地堡,若干子碉堡,相互之间以交通壕连接,坦克、重炮均能自由出入,松山其余阵地如大垭口;腊勐;滚龙坡等地还有十多个堡垒群,均为永久性工事,由日军第56师团113联队近千人驻守。
连日炮击将日军表面阵地基本摧毁,可坚固地堡并无多大损伤。
整个6月,远征军第71军28师从大垭口等处艰难登山攻击,遭日军明暗火力网交叉射杀,伤亡1600余人仍无进展。
敌果然采取追击英军的姿态,以一大队轻快部队冒进,不知在河岸已踏入我远征军前进部队预设的埋伏阵地。
当敌军用汽车数辆行至桥北端时,全桥轰然陷落英军在皮尤河以南桥梁皆未破坏,故敌人有此冒进,敌车尽复。
但敌兵仍下车企图顽强挣扎,后续车辆霎时拥塞于南岸公路上。
这时我军枪声四起,埋伏的机枪从尾到头,反复射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向公路两侧逃窜。
为掌握战地实况,制定克敌致胜的最佳方案,远征军指挥官卫立煌;宋希濂等亲临前线视察战地,并决定采用“挖洞爆破术”,即悄悄地挖掘地道直达松山主峰的敌堡之下,然后装填炸药爆破顽敌。
地道从8月开始施工,为了不让日本鬼子察觉,炮兵天天向主峰开炮,以掩护工兵营挖掘地道。
经过15昼夜奋战,挖成了Y字形地道,并立即在两个炸药室装填了数吨烈性炸药。
炸药每箱25公斤,左药室装了120箱,右药室装了160箱。
8月20日,第八军军长李弥亲自下令起爆,工兵营长亲自摇动起爆器,顷刻之间,“巨响震天,黑烟百丈,山崩石陷,守敌尽毙”。我荣誉3团的步兵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关山阵地。
之后,我军继续攻击周围各堡垒守敌,至9月7日,敌113联队残部全部肃清,无一幸存,松山战斗至此结束。
日本东京广播当天哀叹:松山守军全部“玉碎”。
第一百零七章。 古道要塞争夺战
一。
缅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经济情况分为二部分:曼德勒以北为上缅甸,重镇为曼德勒。以南为下缅甸,重镇为仰光。
上缅甸西有那加山脉,中为明克山脉,东南为汤彭山脉。
下缅甸西有阿拉干山脉,中为勃固山脉,东有蓬隆山,与泰国毗连者为登劳山脉。
全境三条主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当河,萨尔温江,南北贯通全境。
铁路公路南北贯通,并与我滇缅路相衔接。
中印缅交界的气候,可分为雨旱两季,自五月下旬起,至十月间为雨季,阴雨连绵,天气较凉,潮湿极重,蚊虫、蚂蝗很多,瘴气特甚。
十一月以后至次年五月中旬前为旱季,天气多风,极少下雨,十二月间风势较大,一月以后逐渐转热,经常在华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总起来说,缅甸形势是口孝肚大,尾巴尖。
仰光为全缅门户,同古、普罗美都是要隘,瓦城为四战之地,八莫,密###为最后屏障,而棠吉,梅苗又为腊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仅缅甸自身无以立足,中缅边境物资汇集的腊戍,畹町也就危险了。
瓦城为上缅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枢纽,扼水陆之总汇,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其东汤彭山脉与登劳山脉间密林丛生,为反侵略战争进行游击战的最好根据地。
日寇的虎狼之师在太平洋战争中横冲直闯,一路所向披靡,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等地。
东南亚各国相继沦入敌手,战火纷飞的缅甸也难逃一劫,日寇长驱直入缅甸南部,尔后疾速挺进缅北,中国云南边陲危在旦夕。
应英军和美军的要求,为保卫云南大后方,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声援和支持下,中国政府决定再次出师抗击日寇。
滇缅公路上运兵车,大炮牵引车的马达声,汽车喇叭声,脚步声和喧嚣声不绝于耳,松软的泥土公路上尘土飞扬。
远征军沿滇缅公路浩浩荡荡,一路进发,沿途均有云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粮送蛋,欢送中国远征军再次出国作战。
二.
()
随着盟军不断向前推进,中印公路也一直紧张地施工着。
这条从印度利多出发的公路也叫利多公路。
比当年滇缅公路更加困难的是,中印公路完全是在缅北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建设的。
不过因为条件不一样,中印公路的建设速度远比滇缅公路要快得多。
1944年3月,日军为了牵制中国驻印军的反攻,组织了十万大军向印度东部边境城市猛烈进攻。
英军措手不及,几天内被日军击溃了三个师。
他们调集部队紧急增援的同时,紧急向中国方面求援,要求中国马上发动在滇西的远征军反攻日军以减轻其压力。
这一招很厉害,蒋介石马上答应派第十一、二十两个集团军,共二十万人组成新的远征军,由著名将领卫立煌率领即刻开赴怒江前线。
这就是1944年中美关系史上有名的“怒江危机”。
远征军渡江反攻高黎贡山古道北线的第一个重要战场。
战场地形西东走向,西靠高黎贡山,东临怒江大峡谷,战地设施可见大量的战壕掩体和土石地堡等,依地形由低向高呈纵深分布。
日军防线在前端的小横沟台地上,以左右两道放射状工事对山前多条上山的通道形成正面封锁。
小横沟以上的灰坡山梁上,以山顶为中心设有三道阶梯状战壕工事,可对山前小横沟的交叉路口和上山古道形成封锁。
怒江的西岸,坐落着高黎贡山脉。
丫口两端危岩耸峙,千年古道在悬崖间曲折蜿蜒,险象环生,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以险峻陡峭而著称于世。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远征军终于越过了高黎贡山,向腾冲城挺进。而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有近3000年轻的军人长眠在登山途中。
主力592,593团分两路沿古道两侧向冷水沟—北斋公房发起正面进攻,于24日攻占了冷水沟阵前的茶房,苤菜地等高地,并冒雨于28日配合绕袭敌后的594团对敌阵地实施东西夹击,夺占了冷水沟周围的大部分工事。
迫使敌人退入山顶的水泥碉堡和北斋公房固守。
之后,尽管风雨连绵,气温骤降,但我军的进攻仍丝毫未减,经过半个月的掘壕围攻,反复争夺,终于将守敌400多人大部分消灭,占领了整个山口。
根据当前地形,敌我战术特点,缅甸交通运输腐化,主力集中无法预计以及部队被围的教训等等,确定我军掩护部队不固守一阵地,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
第一零八章。 终于抵挡不住
一。
在诱敌深入我阵地内尚未立足时,埋藏的地雷炸弹一起爆发,两侧埋伏狙击兵配合我正面部队一举反击消灭敌人。
我军这种阵地又要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
尤其经过一两次打击后敌军就裹足不敢急进。
因此牵制敌人半月之久,其间激烈战斗亦达十二日之多,使敌人伤亡惨重,寸步难行。
我军已达到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
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地势最高的要塞争夺战,由于日军据险死守,加之风雨交加、气候寒冷,我军的进攻打得异常艰苦。
激战中,一营营长何斌中身先士卒,中弹阵亡。
团长陈文浩阵前督战被炸断右腿,重伤不退,血尽而亡。
()
他们与日军血战十几个昼夜。
日军先后使用飞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