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畅虽然说得有道理,并且证据充分,显示他和这件事没有关系,然而。我还是怀疑他和这件事情脱不了关系,不过。主公曾经说过要善待曹氏一族,因此。我们不好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主公,你地意见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做点什么事情?”
高畅摆摆手,说不用,他的意思还是让监察司暗中监视,找到证据来再说。
毕竟,曹氏一族的遭遇如何,与高畅所竖立的形象有关。就算明知道曹元畅和刺杀行动有关,暂时。高畅也不能动他,在当前这个节骨眼上,高畅需要快速的发展和扩张,自然需要那些中小势力争先恐后前来投靠,若是每一个城池都需要用兵去攻打的话,他拍马也追不上李唐地势力,所以,建立宽仁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这才能引得那些没有多少实力只想依附强大势力的集团来投靠。
“除了曹元畅,还有一个人和这件事脱不了干系!”
高畅瞧了白斯文一眼,手里把玩着案几上的毛笔。
“刺杀行动的关键在于那尊腹部中空的神像,神像是由乐寿的鲁班坊制作的,但是,内务部的人将鲁班坊地人全部带回审问之后,却发现制作那尊神像的工匠们已经消失了,后来,我们在一处宅院里发现了他们地尸体,他们全部都中毒身亡了,与此同时,鲁班坊老板的府上也人去楼空,一家人都不在了。”
白斯文皱了皱眉头,继续说道。
“后来,我们知晓老板一家在事发地前一天离城而去,说是回乡间的农庄暂住,不过,他们并没有回到农庄,而是在半途被神秘的人劫掠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到这里,白斯文笑了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管那个幕后的人如何狡猾,他还是露出了破绽,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有个人知晓他和鲁班坊老板的关系,而那个人并没有失踪。”
白斯文微咪着眼睛,笑着说。
“那个人是那家人府上的一个仆人,他在那家人出城当天去坊市买东西,伤了腿,因此没有来得及赶回府,一个仆人而已,并不知道多少事情,所以,那家人没有等他,而是径自离开了。鲁班坊的老板姓张,然而,他曾经地姓氏却是范,最初,他是范家的家奴,后来立下了大功,这才恢复了本姓为张,作为表面地老板为范家来打理鲁班坊的生意,这件事情非常隐秘,很少有人知晓,但是,那个仆人却知道。”
白斯文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那个仆人曾经在范家打个短工,与当时还姓范的张姓老板有过几面之缘,只是张姓老板不知晓而已,后来,那个仆人在范家偷东西逃了出来,改名换姓之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张姓老板的家中为奴,因为有偷东西的那件事,他自然不敢和张姓老板叙旧,就这样隐姓埋名地在张府中过起了日子,直到那件事情发生。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前,他曾经多次看见一个人进出张府,那个人名叫范思辙,他是范愿将军的亲兵,在事情发生的那段时间内曾经失了踪,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亲兵,但是,有消息说他是范愿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是他的智囊,范愿对其是言听计从。所以,我们坚信,范愿范将军和刺杀行动脱不了干系!”
“我知道了!”
高畅点点头,站起身来。
白斯文向后退了一步,躬身说道。
“主公,现在,范愿正率领本部人马前往攻打河间,我们是不是要做点什么啊!”
“不用!”
高畅摆摆手,说道。
“这事我自有分寸,你下去吧,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是!小的告退!”
白斯文屁股向后,弯着腰,慢慢地退了出去,直到门外面才敢转过身来,在他视线的余光中,高畅站立在窗前,定定地望着窗外,像在思考着什么。
第三集 第四章 进退两难的范愿
更新时间:2008…9…4 15:07:48 本章字数:4747
三年(公元617年),九月。
夏国将军范愿率本部虎捷营六千余人为前锋进犯河间。
河间之名始于战国,因处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称瀛洲,开皇年间,河间有户十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三,到大业末年,虽未经统计,却已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远离家园,几有千里无鸡鸣之景象。
至少,范愿的虎捷营一路行来所见的情形就是如此,土地荒芜,处处废墟,路有白骨。
虎捷营的行军速度并不快,一点也不像前锋部队该有的态势,六千来人分成前中后三军,间隔却不足两里,相当于并没有分开,在军队的前方,范愿广派侦骑,一般的斥候距离大队人马最远也不过四五十里,范愿的斥候小队竟然远远的扩散到了六十里地以外去了。
想当初,窦建德率军夜袭薛世雄,走的就是范愿如今走的这条道,当日,窦建德还是夜间行军,半日加上一夜就赶到了七里井,足足赶了一百多里路,而如今,范愿的军队还是白昼行军,却一日走不上四十里。
范愿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对高畅安排自己的部队做前锋感到疑惑,高畅这次率领大军出征就是为了赶在大雪纷飞之前解决河间王琮的威胁,一般说来,这样一次大的战役,作为前锋的军队应该由他最信任地嫡系部队担任才行。开军机会议的时候,这个重任却落在了他这个杂系将领的头上,这不由让心里有鬼的他怀疑高畅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否则不可能白白将这个功劳让与自己,莫非是借刀杀人?越是寻思,范愿就觉得高畅是要借王琮这把刀杀自己这个人,故而,就算再小心也不为过。
第二个原因就是。河间郡守王琮这把刀还真的是比较锋利,若是其他的人,他也不会这般小心翼翼。
年前,窦建德占据乐寿之后,为了解决这个来自北方的威胁,曾经率领大军去攻打过河间。不过,这次战役窦建德并没有捞到任何好处,甚至,还在深沟高垒的河间城下撞了个头破血流,当时,范愿也曾独领一军参加过战斗,非常清楚那次战斗地情形。
在王琮的坚壁清野和严密防守之下,窦建德大军行进到河间城下不久就因为粮草不济,最后,不得不退兵了。连河间城墙都没有象征性地功上去过一次,在退兵的时候。还受到了王琮的追击,使得断后的刘雅部损失惨重。吃了个大亏。
幸好,王琮的兵马不多,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所以,不敢主动出击乐寿,就连窦建德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信都郡之际,他也没有出城袭扰窦建德地后方。当然,这也和魏刀儿部大举南下有关。
王琮。乃是太原王家的旁系子孙,自幼精通诗文,尤喜兵书,粗通弓马,后游历长安,和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偶识,交好,杨广登基之后,王琮得到了他的信任,官位扶摇直上,最后,升任为河间郡守。
对于老百姓而言,在王朝的统治中,最重要的永远不是谁当了皇帝谁灭了谁的王朝,而是土地到底被谁所占有。
一直以来,不管是哪个王朝当政,这个国家始终是一个农业性国家,源于其社会经济构架,土地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天下,在这层引申意义里,就是土地的代称。
而在这个时代,土地只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他们就是绵延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地世家门阀,自汉晋,南北朝以来,这些世家门阀和国家集权政府形成了一种极其奇妙的共生关系,中央政府必须依靠这些自魏晋以来,数百年间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地门阀世族来进行统治,而这些门阀世族也对王朝回报以忠诚,来延续自己的超然地位。
太原王是北方四大高门之一,对太原王地子弟来说,家族的利益永远要比国家的利益要重要,国家灭亡了没有关系,被外族侵占了没有关系,只要家族的利益得到保存,能够绵延下去,壮大起来,哪管金銮殿上坐着的是谁?
不过,在太原王这些世家子弟中,王琮是一个另类,他对隋王朝,对杨广的忠诚远在对自家家族的忠诚之上。
这是因为他出自旁支,并且从小丧父,家中只有一老母,家境贫寒,因此,就算饱读诗书,也得不到那些直系子弟的认同,毕竟,王家那么大地一个家族,要家主对每一个优秀的子弟都注意到,那不太可能,所以,在王琮没有遇见杨广之前,过得极其潦倒。
正因为杨广对他有知遇之恩,王琮这才对杨广忠心不二。
上次窦建德大军压境之际,他手里只有匆匆调集地数千精壮,面对的是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在这样敌我实力相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了死战不退,没有理会窦建德的劝降,就算他知道窦建德的军队军纪良好,并且礼贤下士,只要他开门投降,不仅能够保住性命,并且还可以登上高位。
他命人在城中散发谣言,说窦建德的军队是流贼,一旦城破,必将屠城三日,要想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家的财产,每个人就必须奋勇争先,坚决杀敌,在他的鼓动下,整个河间城的力量全部调动了起来,那些门阀豪强纷纷将自家的部曲贡献出来,并且将自家的粮仓也献了出来,誓要和窦建德抗争到底。
与此同时,王琮将河间城外的所有百姓都撤进城中,尽量不让一粒粟,一根麦草落在窦建德军中,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
事实证明,王琮的策略是正确的。
窦建德原以为自己十万大军压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河间夺下,所以,带的粮草并不多,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河间兵的殊死抵抗之下,大军行进迟缓,到达河间城下之时,粮草却也不多了,由于对战争的严酷性准备不足,他带来的攻城器械严重不足,再加上乐寿的存粮也不多,若是面对坚城,久攻不下,纵然是十万大军,一旦粮尽,也极有可能烟消云散,于是,无奈之下,
只好选择了退兵,无功而返。
范愿不知道高畅和窦建德相比,谁打仗更厉害,他只知道以自己这区区数千人是无力攻下河间的,这个时候的河间实力比起窦建德攻打那会更加强大了。
薛世雄三万郡精兵在七里井一役溃散之后,有一万来人被高畅所收编,另有一万人则溃散乡里,不知所踪,还有一万人则逃回了河间,被王琮所收编,有河间各个世家的支持,王琮完全有能力供养这一万人。
最初,王琮只是凭借数千精壮就让窦建德十万大军一筹莫展,如今,更是多了一万骁勇善战的郡精兵,更是如虎添翼,说起来,范愿对高畅这次攻打河间的军事行动并不看好。
如此看来,高畅还真是有可能借刀杀人,要是自己的军队受到王琮的攻击,他后面的大军只要延缓救援的时间,也就去除掉了自己这颗眼中钉。
抱着这样的想法,范愿的虎捷营这才行动缓慢,不过,再是行动缓慢,终有一日也会但到目的地,九月初三,范愿的虎捷营在薛世雄大军溃败之地七里井扎下了营寨。
入夜,起了大风,旌旗在夜色中呼呼做响,营中燃气的篝火大半熄灭,唯有营寨外防夜袭的篝火仍然在熊熊燃烧,当值的士卒找了许多柴火,时不时就添些上去。
平时地这个时候。范愿早已安歇,然而,今夜他却了无睡意,总觉得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要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就放不下心头的那块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