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作战,那根本就是被虐啊!在平坦的旷野,鞑子骑兵的数量,如果超过一千,就根本不是普通的明军可以对付的了。就算集中全部的武装家丁,和鞑子骑兵正面对决,战果一定也是非常难看的。
董大奇心想,鞑子有三万精锐的骑兵,你们白衣军才有多少人?没有三十万的军队,根本就不要指望反攻鞑子。你们这样上去,根本就是送死嘛!你徐兴夏肯定是头脑发热,失去理智,又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莫日根的厉害,才会做出这么脑残的决定。这已经不是送死了,而是纯粹的自杀。当然,这样的话,他是不会轻易的说出来的。
张昊武和赵峥龙却是觉得,徐兴夏这是在失心疯啊!他可能是还不知道鞑靼人的厉害,以为鞑靼人也像其他的敌人一样容易对付。说起来,宁夏镇这个地方,遭受到的鞑子骑兵袭扰,大多数都是零星的小股的鞑子,一般都只有几十人,很少有上百人的。但是甘肃镇就不同了。袭扰甘肃镇的鞑子骑兵,数量经常过百的。
因为甘肃镇和宁夏镇距离较远的原因,他们三个对徐兴夏的名头,都不算陌生。徐老魔的外号也是知道的。但是,对于徐兴夏的具体战绩,他们却不太清楚。徐兴夏到底和什么人打过仗,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如果他们知道,徐兴夏曾经一车一车的往宁夏城送鞑子的首级,他们一定不会这么想的。如果他们知道,连莫日根都曾经在徐兴夏的手底下吃了亏,他们也不会这么想。
徐兴夏不理会他们,径直说道:“张昊武,你来说说!”
张昊武不敢怠慢,急忙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全部凝聚起来。他很清楚,想要从这个徐老魔的手上,获得一寸的生机,就必须拿出一点实用的方案来。指望泛泛而谈,就能获得生存的机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徐老魔的外号,是那么好叫的?如果小觑了他,最后吃苦头的肯定是自己。
他谨慎的斟酌着说道:“徐总兵,目前,鞑子的兵力,主要集中在甘州城一带。庄浪卫附近,暂时没有太多的鞑子骑兵活动。如果我军要反击的话,应该率先从庄浪卫反击。第一要务,就是控制庄浪城。庄浪城乃是甘肃镇前往东面的交通要冲,两边都是山,只有中间的峡谷可以通行。道路也是从峡谷地步穿过的。如果庄浪城控制在我们的手里,鞑子骑兵就不敢放手的东进或者南下。”
徐兴夏说道:“他们可以从大松山,小松山方向过来的。”
张昊武肯定的说道:“不会的。总兵大人,你可能不知道那片地区的地形。大松山,小松山的方向,都是一片的崎岖山地。周围没有树木,严重缺水。大部队行军,是根本不可能从那里走的。事实上,我们也是绕路从庄浪城的方向过来的。如果走大松山、小松山的话,可能人还没有离开甘肃镇,就已经累死在山上了。”
想了想,张昊武又补充说道:“鞑子如果不走庄浪城,就必须从大松山、小松山的北面绕过去,也就是穿过腾格里大沙漠。以鞑子的本事,穿过大沙漠是可以的。但是,他们穿过大沙漠以后,又会被贺兰山给挡住。只要我军守住贺兰山的各个隘口,他们同样无计可施。关键,就是守住胜金关和镇虏堡等地。”
作为甘肃镇的游击将军,在场的三个人,其实都算是老油条了。要说他们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好歹在甘肃镇呆了那么多年,又经常和鞑子打仗,耳濡目染,多少都知道一些。只是平时浑浑噩噩的,不思进取而已。现在被徐兴夏逼迫着,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他们还是能说出一点见解来的。
其实,张昊武的说话,也不算是很新颖的见解,就是纯粹的经验之谈。反正和鞑子交战了这么多年,哪怕是从来都没有战胜过,战败的经验也是有的。甘肃镇一年下来,死在鞑子手里的明军,没有三千也有八百。这都是用一条活生生的性命,换回来的沉甸甸的血淋淋的经验。鞑子对西北四镇的袭扰,说来说去,其实也就是那么几条路线。只要这几条路线都堵死了,鞑子就无计可施了。
当然,理论上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比如说,胜金关和镇虏堡这两个隘口,就是比较麻烦的存在。明知道鞑子骑兵很有可能会从这里杀进来,必须加强防御。可是,以前的宁夏镇守军,还是经常失守的。上次莫日根的部队,就是从这里南下,杀入宁夏镇的。谁也说不准,莫日根遇堵以后,会不会再次走这条路线。
当然,现在的胜金关和镇虏堡,已经不是以前的胜金关和镇虏堡。现在的两个隘口,都驻扎有白衣军的火枪手。只要鞑子骑兵从旁边路过,就算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事实上,鞑子骑兵想要轻松的从这里突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是当初的卡龙山要塞,他们必须如初沉重的代价。守军只要将鞑子骑兵拖上一天的时间,白衣军的增援部队,就能及时赶到,将鞑子骑兵封堵起来。
“胜金关和镇虏堡,都没有问题。”徐兴夏肯定的说道。
“如果鞑子无法从胜金关或者镇虏堡进来,那就只有选择赤木口、打磑口和镇远关等三个隘口了。”张昊武说道。
“这三个隘口也没有问题。”徐兴夏同样肯定的说道。
“那……如果鞑子无法越过贺兰山的隘口,他们只能在腾格里大沙漠打转转。要么,是返回甘肃镇。要么,是返回漠北老巢。来回这么一折腾,他们的减员数量,绝对不会少。不过,以莫日根的性子,多半是缩回去甘州城,继续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他这个人很难接受失败。”张昊武受到徐兴夏的鼓励,说话渐渐的流畅起来。毕竟和鞑子对阵了这么多年,一些基本的认识还是有的。
徐兴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又说道:“庄浪城的情况,你熟悉吗?”
张昊武看了董大奇一眼,欲言又止。董大奇才是驻守庄浪卫的守将。关于庄浪城的情况,徐兴夏应该问董大奇才是。可是,徐兴夏就是没有问董大奇,就是要问他。徐兴夏明确的说道:“你不要看他,你说你的!我有需要的话,自然会问他。”
没办法,他只好简单的介绍了一番庄浪城的情况。其实,庄浪城的情况,并不是很复杂,几句话就说得清楚。这里乃是三角地带,来往的商旅,都需要经过这里。庄浪城向北,就是咽喉要冲古浪城。向南,则是甘州中护卫,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兰州市。向东,就是靖虏卫了。向西,则是西宁卫,也就是后世著名的西宁市了。
唯一有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在庄浪城的里面,有一个鲁家,是原来的蒙古人后裔,后来投靠了明朝。明初期被朱元璋赐姓鲁,一直都居住在庄浪城里面。开始的时候,鲁家还算是比较听话的,不敢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但是后来明朝廷逐渐的虚弱,这个鲁家,就和鞑靼人眉来眼去的,渐渐的有了勾搭。
这一次,鞑靼人突然到来,鲁家趁机发难,在城内制造混乱,董大奇惊慌失措,就带头跑路了。如果猜测没有错的话,在庄浪城的明军撤走以后,应该是这个鲁家,控制了庄浪卫各地。白衣军如果要反击,这个庄浪城就是第一站。换言之,白衣军要对付的,就是那些蒙古人的后裔,数量大约是一千人左右。
张昊武畅所欲言以后,最后脸色慎重的说道:“总兵大人,卑职有个建议,贵军在拿下庄浪卫以后,应该立刻出兵,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古浪所。古浪城的地理位置,比庄浪城还重要。谁占据了古浪城,谁就取得了战役的主动权。”
徐兴夏不动声色的说道:“你说说古浪城。”
张昊武沉声说道:“好的。简单的说来,古浪城可以用咽喉两个字来形容。在古浪城的南面,是横亘万里的祁连山余脉,叫白岭山、天梯山、分水岭什么的,堵住了河西走廊的南面。古浪城的东北面,则是大松山、小松山之类的连绵起伏的群山,挡住了河西走廊的北面。原本还算宽阔的河西走廊,到了古浪城这里,就变得非常的狭窄了,形成了一条修长的峡谷。古浪城,就在这座峡谷的中间。”
徐兴夏慢条斯理的说道:“我军能够直接进攻这个古浪城吗?”
张昊武有些遗憾的说道:“只怕是很难的。庄浪城的位置也很重要。如果不将庄浪城拿下来,大部队根本无法行军的。卑职认为,只要参战的部队超过一千人,都应该顺着大路行军,这样才能达到最快的行军速度。如果是走偏僻野外的话,行军速度慢暂且不说,还很容易和那些少数民族的武装发生冲突。”
“鲁家?到底有多少实力?”徐兴夏冷酷的问道。
“大概八百人到一千人左右!”张昊武想了想,谨慎的回答。
徐兴夏忍不住大皱眉头,盯着旁边很是尴尬的董大奇,冷冷的说道:“鲁家只有不足千人的实力,你居然搞不定?”
董大奇才是庄浪卫的镇守,鲁家应该是属于他管辖的。可是,他居然连这个鲁家都搞不定,还被吓得慌里慌张的弃城而逃,实在是无法说得过去。闻言,董大奇羞愧的低下了头。
徐兴夏说道:“废物!都是废物!丢尽了军人的脸!”
三个游击将军都耷拉着脑袋,谁也不敢吭声。但是,在他们的内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的。没错,就是不服气。他们都觉得徐兴夏太年轻,太幼稚,说话太轻巧,仿佛是没有经过大脑似的。归根到底,是他们被徐兴夏给骂的太凶了。他们三个人当中,年纪最小的,都四十岁了。徐兴夏才二十岁不到。被一个尚未弱冠的小子,这么毫不留情的训斥,换谁都有点受不了啊!
事实上,三万的鞑靼骑兵,的确给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偏偏徐兴夏说的轻飘飘的,好像根本不当一回事似的。这的确让他们三个感觉很是难受。他们都觉得,那是莫日根没有冲着你们宁夏镇来。如果莫日根是冲着宁夏镇来的,你丫的早就不知道什么下场了。说不定,你丫的逃跑的速度比我们还快呢!
第464章 一锤子的买卖,三路大军齐头并进!
徐兴夏正要说话,张天豪却悄悄的来了。他显然是有要事向徐兴夏报告,可是看到里面的情况,他就犹豫了一下。徐兴夏刚好看到了,直接说道:“什么事?说罢!”
张天豪说道:“莫日根派来了使者。”
徐兴夏皱眉说道:“什么使者?不见!叫他滚!”
张天豪低声的说道:“我已经叫他滚蛋了!不过,莫日根托他的使者,送来一封书信,说是他亲笔写的。莫日根说,你要是英雄好汉的话,就要看他的信。如果不敢看,就是狗熊……”
徐兴夏皱皱眉头,大声说道:“念!看他写了些什么垃圾!”
张天豪将书信打开,咳嗽两声,脸色有点怪怪的念起来:“徐兴夏,上次,你射伤了我的战马,害得我受伤!我很不服气!那是你走了狗屎运!你绝对没有那么厉害的本事!这一次,我一定要将你的人头拿下来!我敢肯定,在野外,你绝对不是我的对手!你有种的就不要龟缩在城堡里面!你要是只知道龟缩在城堡里面,你就是狗熊,就是孬种!这一辈子都别想抬起头来!”
徐兴夏冷冷的说道:“回复他,我在野外等他!”
张天豪答应着去了。徐兴夏随意的扫了周围一眼,却发现三个游击将军的脸色,都全部变了。莫日根的书信,很通俗很坦白,他们自然听得明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