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将栗腹已经战死。行军司马田汀硎苤厣耍绻偻_再有一个三长两短,逃出去的燕军也没有了指望。
“逃?”荣蚠凄惨一笑,眼神里透出无尽的落寞,全然不理会韩军正在急切地迫近,自嘲道:“我们又能逃到哪里?”
“去沙丘!将军!我们可以去沙丘!那里还有王将军的两万大军!”亲卫头领大叫道。
荣蚠如同看到了救命稻草,眼神里有了一丝希望。是啊!沙丘城下还有两万燕军!自己手头的兵马已经不到四万。但问题是韩军的数量更少!虎贲营即使再精锐又如何,重步兵根本就不适合追击战。白起麾下的一万多轻步兵倒是适合追击,但可惜已经是疲军。唯一对燕军造成威胁的只是三千羽林军。
看到希望的荣蚠立即派出亲卫前去沙丘报信。沙丘距离此地还不到四十里,只要王方可以派人接应,荣蚠很有把握,自己可以救出至少一半的兵马!
虽然明知道此次大败,自己将燕国称霸北疆的希望葬送了,燕王会治自己的重罪,自己即使幸免于死,也会有牢狱之灾。与其受辱。倒不如以死谢罪!但荣蚠更清楚,自己必须活下去。如果自己活着,还能带领手下的士卒逃到沙丘,帮助王方掌控大军,重拾军心,如果自己就这么死了,反而会让原本混乱的燕军更加混乱。燕军或许根本就赶不到沙丘就会全军覆没。
抱着这样的打算。荣蚠率领自己的三百亲卫没有停留在原地,做无谓的挣扎,而是策马北上,并且亮出了中军的大旗。此举让无数燕军看到了希望,原本四处逃窜的燕军有了统一的方向。不少心思灵活的士卒更是意识到,在北方不到四十里,有可以接应自己的大军。
燕军虽然是疲军,但为了活命,个个奋勇当先。所谓的袍泽之情,同乡之谊在自己的性命面前变得不值分文。为了活命,不少人将手中的武器对准了挡着自己道路的袍泽,人性的自私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韩军一直向北追了三十里,直到驻扎在沙丘城下的中郎将王方率领两万燕军生力军赶来增援,韩军才识趣地后撤。双方默契地各自退兵,结束了这场惨烈的战事。
此战,韩军以区区四万四千人,歼灭燕军超过十万,俘虏燕军超过八千!燕军副将栗腹、行军司马田汀剿郎吵。ㄓ醒喙乔淙偻_率领两万余人逃回沙丘,与中郎将王方合兵四万余人,死守营寨。
当然,巨大的胜利背后是巨大的牺牲。面对三倍于己的燕军,韩军的伤亡亦是惨重,战死者两万八千多人,重伤者逾四千人,还能够继续维持战力的韩军,人数尚不足一万两千人。
次日,接到白起求援的韩腾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抵达巨鹿城。白起、韩腾商议之后,决议趁着燕军军心未稳,移兵北上,攻打沙丘。
只不过,得知韩腾大军抵达后,荣蚠、王方并没有在沙丘城下逗留,直接班师回国,让韩军扑了个空。
压力山大、深知守城无望的沙丘县令献城投降,韩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沙丘。自此,沙丘、柏人邑皆属韩国,韩国通过封锁沙丘、柏人邑,将赵国一分为二。而燕国遭此重创,只能龟缩在扶柳、昌城一线,防止韩军入侵,对水深火热的的赵国无能为力。韩国终于可以全力以赴得攻打邯郸。
七月十五日,洛阳方面收到燕国大军主力覆灭的消息。
如同白起预料的那样,大捷掩盖了许多问题,韩王并没有责怪白起的先发制人,反而封白起为伯爵。燕国在洛阳百姓的眼里,也成了背信弃义的又一代表。所有的人突然意识到,少了燕国的牵制,赵国又被韩国一分为二,灭赵的时机已经成熟,甚至于,只要韩国肯下血本,灭亡燕国也是水到渠成。
虽然赵国依然有超过三十万大军,但最为精锐的二十五万却被围困在邯郸、武安,其余的城邑,除了云中、雁门,再也没有一支成建制的精锐。燕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表面看,燕国依然可以拉起一支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大军,却改变不了精锐只有区区十万人的现实。
灭赵,灭燕,成了对韩国最大的诱惑!(未完待续。。)
。。。
第五十一章 邯郸之战(8)
韩国,洛阳。∽↗頂∽↗点∽↗小∽↗说,
燕国在兵败之后,并没有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立即派出使者向韩国请罪。无论燕国有没有勾结赵国背叛韩国,都已经不重要了。现在的事实就是韩国是胜利者,一切由韩国说了算。成王败寇的准则在这个乱世尤其适用。
燕国如果不认罪,韩国有充足的理由派出大军征伐燕国,虽然现在的理由已经足够,但毕竟韩国并没有铁了心要和燕国为难。燕国更愿意相信,韩国在伐赵这件事上,更希望自己保持中立的,而不是同时与燕、赵两国为敌。
荣蚠成了替罪羔羊,回到蓟城后,荣蚠与燕王单独相处了半个时辰,然后自杀谢罪。没过两天,燕王便派出使者,携带荣蚠的首级,前往洛阳。燕国想要用这种手段来重新取得韩国的信任与谅解。
将罪责推给荣蚠,总好过燕王主动站出来表态,说自己对韩国有不臣之心,不轨之念。这也是给韩、燕双方一个台阶下。
为了表示燕国的诚意,燕王派出的使者是将渠。这些天来,燕国丞相将渠拜访了洛阳所有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送出了无数的珍宝,当然,将渠也没有忘记一位足以左右时局的关键人物——韩王后。
只是,韩王后很是抱歉地告诉将渠,这些天韩王忙于处理政事,很少来后宫。即使她心忧燕国,主动求见韩王,韩王也似乎知道了她的来意,一句轻飘飘的“后宫不得干政”算是表明了韩王的态度。所以,韩王后也是有心无力。
倒是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一个唱起了红脸,一个唱起了白脸,似乎表明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将渠自然不知道。这些天,韩国对灭燕还是灭赵的争论十分大。已经过去一个月了,韩军付出了四万多人的伤亡,可邯郸却迟迟没有被攻破。倒是邯郸西面的武安方面,韩军取得了突破。一个驻扎着万余人的赵军营寨被韩军突破,本想着引诱武安的赵军出城增援。可武安守军视若罔闻,不得已,韩军只能歼灭了这支赵军。这也是韩军在击败燕军主力后,对赵国的最大收获。
鉴于赵国的抵抗实在太过顽强,李牧、蒙骜、白起、王翦、韩腾联合上书,请求改攻为围,为了进一步瓦解赵国的抵抗意志,建议分兵十万,北上经略巨鹿郡。韩王在沉默了三天之后。准奏。
韩国还有另外一件烦心事,那就是来自南方的楚国。在知道韩国派出数十万大军北上与赵国大战后,楚国再也坐不住了。
六月,楚国召集举国之兵,合计二十万大军,再次攻打越国。在句章苟延残喘的越国根本没有料到楚国会这么快再次用兵,毫无防备之下,大败。越王只携带数千精锐侥幸从句章城中逃脱。可楚国似乎不杀越王绝不死心。一路追杀越王,越王也一路败逃。由于楚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楚军的行动又极其迅速,越国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
等韩国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东越已经完全成为楚国的地盘,越王逃入闽越,他的身后,依然有十万楚军在紧追不舍。
韩国立即从南阳出兵南下。攻打郢都,想要迫使楚国回师救援。可直到兵临郢都城下,韩国才发现,楚国已经舍弃了飞地郢都。兵不血刃地拿下郢都后,韩军渡过江水。直奔兹方、零阳、房陵、临沅,可也惊讶地发现,这些地方只有少数老弱把守,原本驻扎在此地的精锐据百姓称,早在两个月前便已经南下,不知所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韩国才得到九江郡的回报。九江郡郡守称,大概有一支四万人的大军突破了韩军防守最为薄弱的茶陵,消失在东面。
韩国这个时候也才清楚地意识到,为了灭掉越国,楚国甘愿舍弃方圆五百里、地广人稀的飞地。
七月中旬,越国为楚国所灭。越王不愿委曲求全,成为楚国的阶下囚,在东冶(今福州)杀生成仁,**而死。越国大臣,近半数追随越王自杀,成全了忠义之名。
在灭掉越国后,楚国的自信心暴涨,大有挥师北上,渡过江水的架势。这也正是韩国除了用兵燕国还是赵国之外,最为烦恼的事情之一。
对于楚国,韩国朝臣大部分持一种态度,那就是楚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不足为虑。徐州的确是楚国觊觎的地方,但刚刚灭掉越国,楚国实在对徐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楚国大军陈兵江水南岸,放出消息称要渡河前往寿春,更多的是想让韩国知难而退。越国灭了也就灭了,楚国希望韩国不要找自己的麻烦。作为回报,楚国对韩国攻打赵国一事,作壁上观。如果楚国真的不自量力,敢渡过淮水攻打徐州,徐州不过付出百十里土地,就能坚持到援军抵达。楚国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
所以,许多人提出安抚楚国,让楚国在南方老老实实笑话吞并越国的果实。韩国的精力还是要放在燕国、赵国身上,尤其在秦国北上雁门,想要趁着赵国混乱,分一杯羹的情况下,韩国必须速下决定。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越国毕竟之前依附韩国,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被灭掉,韩国如果没有什么表示,会助长楚国的嚣张气焰。虽然韩国不必派出数十万大军南下,为越国报仇,但也应该小施惩戒,占据淮水南岸楚国的几座城池。
韩王几经思量,最终同意了大多数人的观点。韩国实力虽强,但也无法做到同时与赵、楚两大强国同时开战,韩国的精锐如今大都在邯郸,名将李牧、蒙骜、白起、王翦、韩腾也皆在那里,仓促间对楚国出兵,胜少败多!何况,楚国已经对韩国示弱,主动放弃了湘水以西的大片地区。按照得失来算的话,楚国得到的土地和失去的土地大致相当,得到的人口与失去的人口相当。楚国只得到两个好处,一是将四万楚军精锐从飞地中抽调回来,二是剪除了心腹大患越国。从此,楚国可以安心发展,不用担心越国的掣肘。
楚国的问题,韩国朝堂之上分歧虽有,但却好解决,燕赵的问题才是争议最大的存在,尤其是在邯郸久攻不下,秦国浑水摸鱼的情形下。
坚持以灭赵为第一目标的人理由很充分,赵国是国力仅次于韩国的强国,对韩国的威胁也最大。但如今,赵国被一分为二,赵王的政令出不了邯郸城,虽然邯郸、武安两地依然有二十多万赵军,但却不敢出城与韩军一较高下。只要攻克了邯郸,赵国就算是灭亡了。而秦国也好,燕国、齐国也好,国力远不及韩国。地大物博的楚国则是外强中干。韩国一统天下的进度无疑会加快许多。
如果和赵国议和,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即使韩国灭掉了燕国,又能如何?!燕国地广人稀,不易治理。而且,由于赵国的阻隔,得到的燕土孤悬于韩国本土之外,有被赵、齐两国切断联系的危险!
要想震慑天下,令天下各国不敢妄动,灭掉燕国显然不如灭掉赵国的影响深远!要灭就要灭掉最强的国家!这样的震动才大!也许最佳的效果就是当韩国集结大军,对各国各个击破的时候,其余国家只能自求多福,不敢援救!
坚持以灭燕为第一目标的人理由也很多。燕国精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