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1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母的丫头:( )( )( )( )

林黛玉的丫头:( )( )( )

宝钗的丫头:( )( )

迎春的丫头:( )( )

探春的丫头:( )( )

惜春的丫头:( )( )

薛姨妈的丫头:( )( )

香菱的丫头:( )

李氏的丫头:( )( )

凤姐的丫头:( )( )( )

王夫人的丫头:( )( )

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你让我们填这些空,意义何在呢?我的想法是:过去一般人对《红楼梦》的了解,多半就是个“宝黛悲剧”,不大注意曹雪芹对丫头族群的特别关注,就是谈及丫头,也无非是几个戏份最多的,如晴雯、袭人、紫鹃、莺儿等。其实,凡上面提到的丫头,都是值得读者记忆的,她们都是弱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生死歌哭,我们的想象力,可以从作者写出的往未及写出的艺术空间里延伸,达到“情不情”的大关爱、大悲悯的人文境界。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样一桩“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的大型宗教活动,王夫人竟然不去。她为什么不去?我在“林黛玉家产之谜”一讲中有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多讲。简单来说,《红楼梦》里不但有大政治的投影,更有“家族政治”的内容在焉。贾母打击王夫人和薛姨妈,正是为了防止王氏姐妹二人夺取家族的大权。

我在前面讲座分析说,这两回里写宝钗烦躁、失态,还不仅是因为元妃的指婚意向落空,实际上是暗写宝钗参加选秀受挫。那本书里说过的这里不重复。

前面提到过,贾母跟张道士说的那番话,我们千万不能误解,林黛玉和贾宝玉就误解了这句话,就在这一回末尾,写到二玉因误会又闹起来(他们二人谁也没听懂贾母的那段话),而且这一次闹得最厉害。(曹雪芹也就在他们闹气这一部分文字里,开中国白话小说心理描写之先河,把几个角色的内心活动极其贴切、细腻地刻画出来。横向地去跟外民族同时期的小说相比,就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一点上来说,《红楼梦》应该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曹雪芹特别写到贾母对二玉闹气的强烈反应:“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贾母说这番话时,“自己抱怨着也哭了”。面对这样明确的描写,我们还能相信高鹗续书里贾母赞同、支持凤姐搞“调包计”,冷酷抛弃林黛玉的那些情节吗?很显然,通过这回的情节发展,已经伏脉千里,就是贾母在生前一直为二玉的婚事保驾护航,后来她生命之烛熄灭,咽了气,王夫人、薛姨妈面前再无障碍,黛玉又亡故,二宝才得以成婚。

有一位年轻的读者来问我:你说贾母不同意二宝的婚事,又说贾母与王氏姐妹有矛盾,可是书里写了那么多贾母喜欢赞扬宝钗的细节,又有那么多贾母与王夫人薛姨妈说说笑笑的温馨场景,这又怎么解释呢?人因为年轻,往往不谙人情世故。莫说古代那披上“礼”字温柔面纱的社会家庭里,人们之间会明是一把火、暗是一盆冰,嘴上抹蜜,脚下使绊,时时开展着“微笑战斗”;就是已经昌明许多的今天,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有利害关系的个人之间,有时也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大面上过得去甚至相当友好,而骨子里却妒忌排拒、进行隐性竞争的复杂情状。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鉴于人性的复杂,以及利益相左各方会在某些时段暂无冲突,因此互相所表现出的亲和,又往往确实是真诚的。《红楼梦》除了审美功能,还有认知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

第二十九回里关于贾珍的描写,也常被一般读者所忽略。因为在关于秦可卿的故事里,特别是焦大醉骂喊出“爬灰的爬灰”,贾珍形象的负面效应相当强烈,以致一些读者总是简单化地给贾珍贴上“色狼”“坏蛋”的标签。其实曹雪芹对贾珍的描写是立体化的,这不是一个扁的形象而是一个圆的形象。在这一回里,贾珍展现出作为族长在子侄辈前的威严,在张道士前的应变能力,以及在老祖宗面前的乖巧。他为清虚观打醮活动提供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周密的,优质的,这说明他有组织能力和号令魄力。书里有段情节写到他在道观前庭以贾蓉作筏子,严明“军令”,吓得其他子侄纷纷到位效力,谁也不敢乘凉懈怠。那么,被他族长威严所震慑的都有哪些人呢?1957年版的通行本里说有贾琏,《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红楼梦》这一回里也说有贾琏,都是不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贾珍和贾琏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在这次打醮活动里,贾琏是不必出现的,贾珍所号令的,只是一些子侄和平辈的穷亲戚。周汇本根据可信的古本,在贾珍喝令仆人教训贾蓉后,将文字选择为:“那贾芸、贾芹、贾萍等听见了,不但他们慌了,亦且连贾碥、贾璜、贾琼等也都忙带了帽子,一个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前三个是草字头辈的,芸、芹前面已经有所描写,贾萍名字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估计他后面还会有戏;后三位是与贾珍平辈的穷亲戚,值得注意的是贾璜。第十回写到他的媳妇“璜大奶奶”跑到宁国府去,本想“理论”最后偃旗息鼓的故事。这个贾璜,以及他的媳妇,包括他媳妇的寡嫂金氏、金氏的儿子金荣,都可能会纠葛到八十回后的故事里。

第三十回,我在前面辟专讲分析,认为是通过五场连贯的戏,将贾宝玉人格的五个层面凸现了出来,最集中最充分地显示出了曹雪芹的写作天赋。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要提醒读者两点:一、“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那段情节里出现的丫头,以前的通行本全作靛儿,周汇本却判断“以靛取名,无此理义”,从而遵从杨藏本的写法,作靓儿。靛是蓝紫混合而成的深蓝色,靓是漂亮好看的意思。我个人的想法是,这个地方给这样一个无辜“垫背”的丫头取名,特意悖理用了靛字,以谐“垫”的音,也是可能的。在第二十七回里,宝钗使用“金蝉脱壳”的方法,使得小红误以为黛玉听去了她的私密,八十回后,估计会有小红因此与黛玉不和谐的情节;而这个被宝钗发怒指斥的靓儿,也很可能在八十回后不利于宝钗。曹雪芹写人,写人际关系,写人情、人性,用的都不是平面、单质的写法,他写出了人生的诡谲、人性的复杂,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去仔细体味的。

二、王夫人歇中觉听见宝玉、金钏二人的调笑,突然翻身起来大怒,这段情节在洞悉了前面所述的那些王夫人和贾母之间的矛盾后,再来细读细思,就越发显得真实。金钏的轻佻,其实是一贯的,早在第二十三回,写贾政、王夫人召见宝玉及其他子女时,就有一笔描写。王夫人对她的轻佻,以往应该就有所察觉,但还能够容忍,但到了这一回所写的时段,就不行了。金钏在第三十回里胆敢那样跟宝玉轻佻,前提应该是她有服侍王夫人的经验,知道以往这个时候王夫人是会睡塌实的。她哪里知道,围绕着清虚观打醮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使老太太和太太之间发生了几乎接近表面化的矛盾,元妃给二宝指婚未成,薛姨妈从清虚观回来,把贾母那段话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能不心浮气躁吗?那几天里,她能睡得塌实吗?她翻身起来,打了金钏一个嘴巴子还骂道:“下作小娼妇们,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骂的固然是眼前的金钏,潜意识里未必不浮现出黛玉的影子。贾母针对二玉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谶语”,传遍了贾府,她心里能不窝火吗?第三十二回写到,金钏被她撵逐后含耻投井,她为表示慈善,打算把为黛玉过生日做的新衣服拿去给金钏当装裹,这是什么样的心理?那个社会那种家庭,如果真心要赏赐丫头新衣,拿出银子连夜就能赶制出来,怎么会非往黛玉的生日衣服上去打主意?再联系到更后面所写,她撵逐晴雯,理由之一就是晴雯眉眼儿像黛玉——贾母那句“只要模样儿配得上”的话对她来说显然如刺扎心——而且“轻狂”,想到二宝婚姻受阻,而轻狂女子却有贾母保护,会成为宝玉的正室,她肯定是连日寝食不安。王夫人一怒逐金钏的人际矛盾背景和人物心理背景,经过这样的细读细品,我们应该更加地洞若观火了。

金麒麟的奥秘

第三十一回前半回把晴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生动,古本里这一回前面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脂砚斋批语,其中前半句是针对头半回故事的:“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关于“情不情”我已经诠释过多次,不再赘言。这前半回是好懂的。

第三十一回后半回,表面文字也不难懂,关键是诸多古本后半回的回目都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就难懂了。回前的那条批语针对后半回说:“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脂砚斋写这些批语时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她在另一处批语里告诉我们,全书最后有《情榜》,而且榜上的角色还都各有考语,“情不情”是宝玉的考语,黛玉的考语则是“情情”。这后半句批语的意思展开来细说就是:从总体情节设计上,金玉姻缘,就是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是说尽管宝玉、黛玉互爱,贾母是坚强后盾,但到头来,贾母咽气后,王夫人还是终于包办了二宝的婚姻),这本来已经是很出色的情节设计了,可是作者不畏难,像运用绘画上的“间色法”一样,偏又设计出了一个金麒麟来,让黛玉更加忧愁哀怨。宝钗的一个金锁已经令她耿耿于怀,忽然又出现了史湘云的金麒麟,而且宝玉偏又得到一个,成为一对金麒麟,难怪黛玉被“金”迷惑得失神落魄。黛玉的感情,只用在宝玉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她的感情只赋予相应的感情,因此在《情榜》上,黛玉的考语是“情情”。

绘画上的“间色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一种颜色里,除了使用“正色”,还能并行地使用跟它同属一个范畴的“偏色”。比如已经有了黄金色,却还使用亮金色,这样运色,当然需要非常高的技巧才能让人不感到乱,而只觉得精妙。书里从第八回就告诉读者,有“金玉姻缘”之说,围绕着这个说法,已经展开了很多矛盾,到这第三十一回那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可是曹雪芹却又写出了另一个潜在的“金玉姻缘”,这就是文章上的“间色法”。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两个“金玉姻缘”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周汝昌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玉姻缘有真假二局,湘为真,钗为假。此金玉实指金麒麟与通灵宝玉,已与宝钗之金锁无涉。金麒麟乃湘云自幼所佩,今复出一清虚观所得麒麟,故云‘又写一金麒麟’,是指追加一麟,为金玉生新彩,是为间色之法。”按周先生的探佚,全书接近最后的部分,会写到宝、湘的遇合,那才是真正的“金玉姻缘”。八十回后不久二宝的婚姻,是强捏而成,双方都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