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艺术设计上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但是人物的心理状态还是生活当中的真实状态。贾宝玉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如果仅仅从血缘角度来说的话,贾母选择林黛玉而放弃薛宝钗是顺理成章的。曹雪芹借助“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方式,把生活中的真实映射在小说当中,以构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个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实中的她加以变化写到了小说里,她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李纨。《红楼梦》八十回后会写到,贾府满门被抄,独有李纨母子幸免,没有被拘禁,后来还很发达。这是为什么?生活中的李纨究竟是什么人?探究李纨的生活原型,对于理解林黛玉的原型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纨这个角色身上有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的亲儿子曹的媳妇马氏的影子。马氏是谁?就是在曹寅死去以后接任江宁织造的曹的正妻。马氏呢,很不幸,她的丈夫曹当江宁织造当得好好的,突然就一病不起,死掉了。于是曹家就剩下了两代孤孀,李氏是一个寡妇,马氏又是一个寡妇。李氏的问题皇帝给解决了,她有了一个过继的儿子,这个儿子继续当江宁织造,她继续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马氏,你想,惨不惨啊,来了一个曹,带着一个妻子,两人大模大样地就成了李氏的儿子、儿媳妇了;曹就顶替了她丈夫的位置当了江宁织造了,二人就住进了江宁织造府的主建筑群了,她本人就得靠边了。曹对康熙皇帝感恩戴德,同时向康熙汇报了一个消息,说他的嫂子马氏已经有身孕了(就是说曹虽然死了,但是生前已经让马氏受孕了),倘若他的嫂子能够生一个儿子的话,那他的哥哥就等于有后代了。但是没有后续的档案来说明:究竟马氏生没生下孩子来?生下的孩子究竟是一个男孩儿还是一个女孩儿?生下的这个孩子养大了没有?因此关于曹雪芹究竟是谁的儿子,在曹雪芹家族史的研究者当中就有分歧:有的认为曹雪芹就是曹的儿子,有的认为曹雪芹就是曹的儿子,也就是马氏生下来的遗腹子。我个人认为,曹雪芹在“真事隐”以后,在“假语存”的过程当中,就把马氏降了一辈,设计成了李纨这个艺术形象。

为什么说李纨身上有马氏的影子呢?在第四十五回里面,因为王熙凤泼醋以后打了平儿,李纨看不过去,所以两个人话语之间就发生了一些冲撞,这个时候王熙凤说了一些揭李纨隐私的话。王熙凤怎么说的?她说:“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彀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也就是说在小说里面,李纨享有的月银数量是和王夫人平等的,是二十两银子。小说里为什么这么写?可见在生活当中有一个马氏。你想,马氏虽然失去了女主人的地位,但是江宁织造府供应她月银的时候,那个份额不可能给她降低,也没有道理降低,她的月银的数额应该是和曹的夫人均等的。这一点在小说第四十五回就有所逗漏,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看得很细。我的研究方法一是原型研究;二是文本细读。这些地方有人拿眼睛一晃就过去了,细读就读出味儿来了,这些描写里面都有很多真实生活的投影。按照上面的分析,如果李纨的身上有马氏的影子,那么,李纨的儿子贾兰的原型会不会是贾母原型的亲孙子呢?如果真是那样,贾母身边岂不是有比宝玉、黛玉血缘上都更亲的骨肉了吗?这是一个必须解答的问题。有的“红迷”朋友跟我讨论得很细,说如果你认为马氏到了小说里面就是李纨的话,贾兰就应该是贾母的亲孙子,对不对?小说里面是把她降了一级,李纨成了贾母的孙子媳妇,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贾母的一个重孙子贾兰。在第二十二回里面有一笔写的是很有趣的,就是荣国府众人聚在一起过灯节,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要讲究团圆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高兴,可忽然贾政发现贾兰不在座,有这个情节吧?贾政就问,怎么不见兰哥儿啊?贾政问这个话,当然需要由李纨来回答,因为李纨是他妈。李纨说因为老爷你没叫他,所以他就没有来。根据小说里面的人物设计,贾兰是贾母的重孙子,是贾政的亲孙子,全家团聚还用人叫吗?小说开始的时候贾兰虽然年龄比贾宝玉小,也读书认字了呀,他怎么能不去呢?在封建社会里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就是晚辈对长辈不但逢年过节必须到跟前去承欢,就是平日里,每天早上也必须到长辈跟前去晨省,晚上必须再去一次。可是小说里面把贾兰设计成了贾政的亲孙子、贾母的亲重孙子,在灯节的时候他却不去承欢,这是什么态度啊?没叫就不去?可见“真事隐”所隐去的真事是:在真实生活当中,这个人物和贾母、贾政的原型都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只能这么解释。有的“红迷”朋友可能要问,李纨为什么一定要来?因为李纨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她是贾政、王夫人的一个亡故的儿子的媳妇,在小说里面,她始终是要到贾母、王夫人跟前来伺候的,两层长辈她都得伺候,所以她是必须要到的。但是贾兰很显然就可以不到。当然贾兰被请到了以后,贾政也表示很喜欢他,贾母就让他坐在旁边,抓果子给他吃,书里面有这样的描写。从书里的描写来推敲,贾兰这个角色的原型,有可能是因为马氏到头来还是没有生下孩子或生下没能养大,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过继来的儿子,这个孩子只认他的妈为至亲。曹一家子团聚,他妈因为是李氏的儿媳妇,不能不去,他却可以认为那是叔叔家的聚会,没叫他去,他就不去。曹雪芹把他们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而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在从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而且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可是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贾母喜钗厌黛。高鹗的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绕到李纨和贾兰的问题,还是为了回到林黛玉的问题上来。在生活的真实当中,当时的李氏一抬眼,满眼都是儿女,都在奉承她,但是哪一个真正是亲的?从血缘上,你替她想想,曹是亲的吗?曹的媳妇是亲媳妇吗?当然宝玉的原型从小捧凤凰似的长大,可以认作亲孙子,但是这个亲,那个亲,都不如林黛玉的原型亲,你想是不是这样的?高鹗却写贾母活着的时候就容忍“金玉姻缘”成功,就同意王熙凤的“调包计”,甚至于在“调包计”的实施过程当中对林黛玉非常绝情,听凭林黛玉悲惨地死去。

高鹗有续书的自由,他那样写也自有他的逻辑,但是我现在要很鲜明地表达我的个人观点,就是高鹗这样写是违背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既违背曹雪芹所隐蔽的“真事”,也违背曹雪芹选择的“假语”,他这样写是不对的。说到这儿,也可能有“红迷”朋友要这么来提醒我了:您说了半天,一个说了遗产问题,一个说了血缘问题,但是林黛玉是个艺术形象,您能不能加重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艺术分析啊?我很愉快地接受您这个建议。对于一个人物的刻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肖像描写,写她的外貌。林黛玉一出场曹雪芹就写到了她的眉毛和眼睛,那么林黛玉的眉、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一讲将来讨论这一问题。

第三章 林黛玉眉眼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通过文本细读,从原型研究入手,分别为大家解读了《红楼梦》中,可能与贾母、贾政、贾赦、李纨和贾兰这五个人物相对应的生活原型,从而揭示了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生活中的原型之间的非近亲关系。但林黛玉毕竟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她是一位与贾宝玉发生爱情故事的贵族小姐,一位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在流传至今的众多版本的《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究竟哪一种描写才最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呢?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很多人物都有肖像描写。比如说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首先就把府里面的三位小姐介绍给她,然后曹雪芹就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过去,这实际上就是肖像描写。

首先是迎春,说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然后写贾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跟贾迎春就有很鲜明的区别。

那么,对贾惜春呢,写得比较简单,说她:身未长足,形容尚小。

王熙凤出场也有肖像描写,说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掉梢眉,身材窈窕,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出场也有肖像描写,说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

对这些人物的肖像描写都是比较明确的,在各种古本上个别字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没有什么很大的分歧。

到了林黛玉,麻烦就来了。我的两位“红迷”朋友曾在我的书房就林黛玉的眉眼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就是因为不同的古本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

比如说有一种通行本叫做《增评补图石头记》,现在有的出版社所出的《红楼梦》用的还是这样一个底本,它在第三回写到林黛玉的眉眼的时候就说她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段文字之所以让人不太满意,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林黛玉年龄还很小,怎么就会有一双含情目?再比如说“ 庚辰本”,这是一个保存的回目比较多的一个古本,这个本子有很多优点,可是在这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眉眼的时候,文字是这样的:“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也强调多情,杏眼则是一个没有创新的形容。这是一种很平庸的写法,甚至可以说有点恶俗。通行本里面的描写也不能让人满意。所以他们两个就争起来了。

因此,我们读《红楼梦》,还是要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古本《红楼梦》。我个人认为,周汝昌先生用十一个古本,一句一句加以对比以后,选出其中最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一句,然后加以连缀形成的“周汇本”,实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本子。当然还可以争论,但是总体而言,它是一个家族两代三人用了56 年精校出来的一个本子,所以关于林黛玉的眉眼问题,我也建议大家看看这个本子,它应该是比较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那么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的眉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周汝昌先生认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那个藏本的文字应该是最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我认同这个判断。它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是这样的:两湾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这样就把林黛玉在当时那个情况下的眉眼形容得入木三分了。烟眉,就是好像要皱起来,又没有彻底皱起来,眉毛在微微地颤动,似蹙非蹙。什么叫“ 烟”?就是挂在空中的烟缕。这个“ 烟”是有典故的。曹雪芹有两位皇室的朋友,是两兄弟,一个叫敦敏,一个叫敦诚。敦敏写诗,有一首诗叫《晓雨即事》,里面有一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