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建筑-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两次重修。
  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汉白玉辅地,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里面置放三级石塔,内藏金地藏肉身。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面站着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有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松枝花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
  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其仙鹤、麋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楹联。南边两联,一曰:“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另一联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两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宝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五十六
  尊大小不一,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金地藏像。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
  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铺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布雨,云层含有细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
  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四众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山的游人所必到之地。


第三十五章  佛道同处“祗园寺”
  祗园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街入口处。初建于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八年,重新翻修,后来一再扩建,现在规模是九华山全山寺院之冠。
  祗园寺是九华山寺庙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进殿和上百间堂屋。山门的前墙安有三重琉璃飞檐,蔚为壮观,门里有哼哈二将和红脸三目、手执钢鞭的王灵官。大雄宝殿内端坐有三尊喷金大佛,高6米余,是九华山所有寺庙中最大的佛像,两旁列着十八罗汉,气氛庄严肃穆。此外尚有方丈寮、退居寮、挂褡寮、衣钵寮和拨火寮等许多房舍,回旋曲折,宛如迷宫。
  祗园本来是印度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在祗园宣扬佛教二十馀年。九华山祗园寺就是取这个故事而得名。
  祗园寺寺名出自佛经故事:给孤独长,者信佛,以黄金铺地为价买下波斯匿王家祗陀太子园林,准备请释迎说法,祗陀也信了佛而自动献出园林,于是这座园林冠有二人名氏,全称,“祗陀树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成为释迹圣地之一。祗园寺通道刻满金钱,以象征释迎圣迹。
  寺院由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齐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175平方米,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
  全寺殿宇层层叠叠,迥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
  其中最有特色者是灵官殿,它是中国佛道融合一个文化象徵,从寺院构造上就已表现出来。祗园寺第一进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灵官殿。龛内站立灵官,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须,圆睁怒目,大张嘴巴,额头上还有一又小眼睛,据说是“三眼能观天下事”。右手高举钢鞭,左手攥拳,作械门姿势,形象十分威猛。神龛左右为哼哈二将,均是怒目圆睁的赳赳武夫,如临大敌。王灵官本是道教护法神,为何又成佛教护法?相传宋朝末年,一位新科状元不信地藏菩萨灵验,当他在肉身殿看到地藏肉身时,手拿铁锥锥菩萨的腿,心想:是真的就淌血,不出血就是假的。一锥下来,血水直淌,状元慌得转身就跑。护法神韦驮巡山回来,一看菩萨腿上流血,忙问怎么回事。当他得知新科状元铁锥验真假的事后,怒气重重要下山捉拿来。菩萨不允,但韦驮执意要去。菩萨心想状元已过五溪桥,便说:“如果状元过了五溪桥就算了。”韦驮化作一阵清风追赶状元。状元早过五溪桥了,韦驮难解心头之气,还是追了上去,手举杵落,打死了状元。至今当地还有座状元坟。韦驮回到殿内,地藏菩萨见韦驮不遵“法旨”,杀生伤命,于是“辞退”韦驮,改“聘”王灵官来护法。灵官塑像出现在佛士殿堂,大约是金元以后的事。金元时,全真的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近,三教从来一祖风。”又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道教的神给佛教看门,原因即在于此。
  祗园寺有一条浮雕莲花甬道,由一百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每块石条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图案三个:左右金钱古幣滚圆,纵看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像一条斗方画图。三步一朵盛开的荷花。其他画面,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戏莲叶,有青蛙伏于莲茎下,生动有趣。佛寺建筑以莲花雕饰甚多,盖因僧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古钱铺路,为一般寺院少见。这种特例出典于佛经的一段故事。相传当年释迦在摩揭陀国说法时,舍衙城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门,长者准备请释迦到家乡说法,于是選园林建造精舍。当时唯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园林最佳,但要以黄金铺地为优,给孤独不惜重金买下。后来祗陀皈依佛,自动将园林献出,请释迦到此说法。于是这座园林的名字便冠有他二人名氏,合称“祗陀树给孤独园”。祗园寺甬道刻满金钱,是为了象徵释迦圣迹。
  寺门门楼宽五间,高三间。门头三层廊檐,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飞檐高挑,檐角龙头伸头吐舌,有行云之势。梁栋雕饰彩绘,精致异常,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门额墙壁上,镶嵌着白底青花图案组成的“祗园禅寺”寺名瓷匾。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其中称天王殿。中间靠龛内端坐“笑口常开,大肚包容”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
  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35米,阔25米,进深19米。檐间有“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下层檐下也悬挂“大雄宝殿”金字,后者是于右任先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殿落成时所书。十年浩劫中,“于右任”三字被刮去,现留的是“退居住持宽慈”六字题款。在金黄琉璃瓦顶上的正脊、水线上都饰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罗汉像、或动、或静、或坐、或行,形态各异。狮、獬等“厌胜”物列于其间,殿脊、水线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飞檐四角悬有八双镂空花蓝,檐下有17处雕花斗拱,交相辉映,富丽堂皇。
  大雄宝殿内,正面有高约12米的三世佛,分别是释迦、阿弥陀和药师佛,北后有状如火焰的佛光,脑后置明镜,闪闪发亮,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台),雕刻精细。台下有青花古瓷一对,锡质、镶金烛台高达八尺。供桌四柱为龙抓珠,正面中间有两根立柱,雕着力士扛顶,正面横刻“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外嵌玻璃罩护。边缘有凤凰来仪、金色九龙盘珠。上有香炉、五供。金黄铜磬,重约四百斤,铿锵有声。千斤重的大钟和皮鼓悬在大殿两角。正中悬挂着镂空八角的龙凤琉璃灯,又叫少灯、长明灯、灯光长明。地面铺陈三尺见方罗底青砖。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跪拜处,以铁我岩石雕制,长三尺半尺,宽二尺多,周围刻汉文花边,内刻两朵莲花、三茎莲叶、三节藕,下有水波起伏,刻制十分讲究。佛像的头饰并非僧帽,而是“髮髻“。额头有一块光滑红色装饰,谓之”肉髻“。这是把释迦在雪山苦修,以至毛髮扎结的样子,塑制成美观的“髮髻”。“肉髻”则是食欲最大的大鹏鸟啄之即饱,而且是啄食不尽的疙瘩。
  大殿后墙两侧向左右延伸,依次排列着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的金身坐像,文殊、普贤居释迦左右。文殊坐骑青狮,示狮子威猛;头结五髻为“五智〃;手持宝剑,为智慧利剑,谓之“智慧威猛”。普贤骑白象,手持如意、荷花,是“义理圆通”象徵。顺序列坐的十八罗汉,也称“十八尊者”。其中有十六名是释迦传教时经常跟随的弟子,另外两个,是记述这十六尊者最完整的典籍《法注记》的作者庆友(斯里蘭卡人)和唐朝翻译《法经记》的玄奘,他们列在十六尊者之后,十八罗汉有怒目作法、降龙伏虎的,有温良典雅、捧读经卷的,有凝眸沉思或托腮假寐的等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三世佛像背后,有一组群像,高30米,宽7米,塑的是起伏的山峦和波涌的大海,称为“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动物塑像。赤脚立在鳌鱼头上的观音像居中,玉女侍立于左,金童合掌参拜于右。旁有小船,“龙宫〃上方有持金刚杵的韦驮,握在刀的“伽蓝”,托宝塔的李靖,最高处正中间有一个瘦骨嶙峋、亦膊、抱膝蹲坐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