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建筑-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增色,河水长流。峡口一带,峰峦青葱,灌渠流畅,田园秀美。在自然风光与人工建造的大坝映衬下,108塔更是引人注目
  承天寺塔: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西南部承天寺内,与北郊的海宝塔遥相呼应,当地人称这座塔为“西塔”。
  承天寺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了。据史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子刚满周岁就登上了皇帝宝座。皇太后没藏氏为保毅宗皇帝“圣寿以无疆”,护佑李家天下和西夏江山“延永”坚固,建造了这座“承天顾命……
  多宝塔:俗称李俊塔,李俊塔坐落在永宁县李俊镇西南侧,塔高3152米,俗称〃多宝塔〃,是一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塔身13层,其结构分底层、下、中、上、顶五段。底层向东开一拱门,由阶道迎入宝塔,塔内中空,直径约2米,室内采用〃厚壁空心式〃层梯结构,可以盘旋上登至顶;塔身收分较大,主体轮廓呈角锥形,具有秀削挺拔的佛教建筑艺术风……
  拜寺口双塔:在银川市西北约50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的拜寺口内,坐落着一对古塔,他们就像两个孪生兄弟守卫在山口两旁,显得格外挺拔。
  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高沟深,视野开阔。历史记载此处曾是西夏时代的一处皇家寺院。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宝塔:俗称北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北侧。相传建成于公元5世纪,东晋时为赫连勃勃重修。据说,海宝塔就是从“赫宝塔”音变而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塔建筑风格独特,塔建在一个高大的塔基上,塔呈方形,而四面中部又突出一棱,更显得层次分明,玲珑精巧,为中国古塔中所罕见。塔高54米,砖砌而成,内有木梯可盘旋达顶。外观11层,塔顶部是一个大的桃形绿色塔刹,……


第四十九章  四门塔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单层方形石塔。因四面各有一圆形拱门而得名。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石结构佛教塔,全以青石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亭式塔,位于中国大陆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公里神通寺处。
  塔高15。04米,每边宽7米,全部用雕有几何花纹的大青石砌成;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
  塔室中心有石砌方形塔心柱,上有16根三角形石梁。塔中心四面各有一尊石雕佛像,都是螺髻、盘膝,朝门前坐。
  四门塔全用灰青色石料砌成,每边面宽7。4米,高度略同面宽,四面各开一圆券门。塔内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绕柱一周为回廊。塔檐用五层石条叠涩砌成,轮廓内凹。最上须弥座四角置“蕉叶”,正中置覆钵和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塔总高10。4米。四门塔很重视轮廓和比例的推敲及繁简对比,艺术价值较高。如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给方正刚劲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门甚小,正确地显示了塔的实际尺度;塔刹形象丰富,给全塔简洁而质朴的风格增添了一些趣味。原四门塔属于一处寺庙附近,但该寺庙在近代一场大火中基本焚毁,只剩下部分遗址。
  塔顶有二十三行石板层层收缩迭筑,成四角攒尖锥形。项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等构成塔刹,形制简朴浑厚。塔室中心有方形塔心柱,16根三角形石梁顶住塔顶。四面各有后人移置的石雕佛像一尊。塔后有参天古柏,重围合抱,附近重峦迭嶂,幽谷清泉,并有千佛崖、九虎塔、神通寺遗址等佛教遗迹。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建于隋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坚硬,一千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情况。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
  塔内正中央有一个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块三角形石梁和塔身相联系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萨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发肉髻,颜面丰润,细眉慈眼,隆鼻长耳,嘴角上扬,安详恬静。这些佛像雕刻细腻传神、刀法流畅、文饰清晰,极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是珍贵的佛教艺术极品。
  景区内四门塔是清代佛教建筑的精品,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有亚洲第一石塔的美名,也是中国最早发现舍利的地方;龙虎塔精雕细刻,乃盛唐雕刻艺术之精华,九顶塔,造型独特,前佛崖200多尊佛像保存完好,四者并称为景区“三塔一崖”,闻名中外。神通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历经隋唐元明各代,发展成为齐鲁大地的佛教文化,雕刻艺术、建筑、美术等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宝库,给四门塔景区带来了自然之神的自然造化之美和佛家圣地的灵韵。
  九顶松。在四塔北邻有一苍劲古柏,因树上有几枝粗大的枝干,俗称顶松。树龄逾千年,又叫“千岁松”。
  神通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这里,苍山幽谷,清泉流水,修竹成林,古塔巍立,文物荟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与文物旅游胜地;
  墓塔林。在四门塔西,为神通寺上层僧人地,有墓塔43座。
  龙虎塔。位于墓塔林南端,与四门塔隔谷相望,此塔建于唐代,以塔身雕刻有精美的龙虎而得名。
  九顶塔。位于柳镇东南的灵鹫山西麓。塔高13。3米,砖结构,塔身为内弧等边八角形。


第五十章  辽滨塔
  辽滨塔位于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的黄土岗上,因其傍依辽河岸边,世人称其为“辽滨塔”。
  它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青砖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径为12。5米,按佛教以奇数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筑。塔基高约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龛,上有一尊砖雕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于胸前,慧眼远眺,神态怡然,头顶铜镜高悬,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每巨佛旁都有一胁体拱手而立,神情虔诚而庄严。两飞天盘旋于坐佛头顶,舞姿婆娑。八个角的棱柱下,各有一大力金刚扶膝蹲踞,两侧有十八罗汉护卫,各个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各檐角悬有铜制的“惊雀铃”,每逢微风拂过,铃声叮咚,清脆悦耳,数里之外,能闻其声。顶上塔刹高耸,上挂“飞毛铜”镜,阳光下金光闪闪……辽滨塔村曾流传这样一首诗:“辽滨夕照映霞天,低云苍穹看倪端,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由此,人们可想见辽滨塔当年青春的风采。
  然而,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沧桑,饱受风风雨雨的剥蚀和历次战争的摧残,如今的辽滨塔已变得老态龙钟—周身千疮百孔,斑斑驳驳,几经落顶,矮了许多,塔刹早已荡然无存;13层塔檐及风铃均已脱落,显得凸凹而又光秃;佛龛上的佛像多已改换仙乡,幸存的还能依稀辨出慈祥的尊容……。辽滨塔已恰似一个突兀而破烂的砖垛,看了令人颇有凄凉和悲哀之感……
  考古人员1993年在古塔下方发现了一个错位的地宫并发掘出包括佛牙、舍利子在内的一批文物,一个白釉五瓣梅花口高足碗,底部有一草体“寿”字款识,碗瓷细腻,胎薄,照之透光,弹之清脆,系宋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在中国北方首次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在漫长岁月中,当地流传着无数关于辽滨塔的传说,年过七旬的王老汉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他听老人说过多个版本,一说是因辽河多年泛滥,修塔供佛以镇辽河,防止其泛滥成灾,以祈得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另一说法是古代星象家看出辽滨塔地区有帝王之气,故修塔镇压,以巩固当朝统治……这无数的传说,给辽滨塔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到古塔的神秘莫测,不断地加重了人们畏惧和崇尚的心理。因此,在悠长的岁月中古塔一直是许多当地人‘¨‘w‘é‘n‘ ‘r‘é‘n‘ ‘s‘h‘ū‘ ‘w‘ū‘¨‘崇拜的偶像,把它看成神灵的化身,“风水”和灵气的根源,前些年,还有遇天灾人祸者到塔前焚香祷告。据史料记载,辽滨塔所在的辽滨塔村是古代辽河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500年前的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高句(读勾)丽占据了辽滨城渡口,把它做为军事基地,命名为“武厉城”。隋初,炀帝征高丽,占据了辽滨城,大业8年(公元612年)在此设辽东郡治所,命名为“通定镇”,次年大修此城。隋亡后又为高句丽所占。唐贞观十几年(公元645年),太宗代表高丽,夺取了通定镇城,改称“颇利城”,为“襄平守捉”(“守捉”相当于后来的节度使)治所。唐末契丹占据东北,建辽国,在辽滨设辽滨县治所,属辽州统辖,后又在此设辽州治所(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部)。此时的辽滨城已发展成水陆畅通、商贾繁荣的都市。金代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撤辽州,辽滨县隶属沈州(今沈阳)。金末,金将鲜万奴与蒙古怪杰留哥为争夺辽河流域打了一场恶仗,史称“贞佑之战”。辽滨古城在这次战争中彻底毁废,从此,它的繁荣便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然而,古塔并不神圣,它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幸福和吉祥。历代封建官吏的搜刮与重压,国民党兵匪官绅的重重盘剥,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摧残……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滔滔的辽河水,是他们的一曲不尽的悲歌……“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诞生后,辽滨塔人才摆脱了痛苦和灾难,走上了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古塔终于有幸迎来了改革的盛世。
  错位的地宫
  为保护这一古迹,当地政府开始抢修辽滨塔。1993年7月,沈阳市考古队进驻辽滨塔村。勘测、绘图,搜取修塔的建筑数据资料,同时进行文物考古挖掘。消息一传开,周边居民都沸腾了,很多人说,这辈子还能赶上重修辽滨塔,有缘看看古塔千年前的模样是造化。
  考古人员在塔基座北面用钢钎开凿一个开口。十几天后才凿进6米多,到了塔中心仍未发现地宫,再往下凿半米,发现了原始地平面,于是断定往下已不存在地宫。这使考古队员们疑惑而又焦急:按以往挖过的辽代塔的建造格局早已到了地宫的位置,莫不是此塔修得特殊?
  考古人员分析了辽滨塔的地理变迁,想到历史上辽河的故道就在塔南不远处,可能古人修塔时为防止河水漫上来侵蚀地宫,把地宫设在了高一点的位置上。本着这样的推测,他们用钢探往上打,当打进2米多时,果然发现空穴……封闭千年的幽室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地宫长0。85米,宽0。8米,高1。3米。叠顶,壁上涂有灰浆。靠北侧墙壁有一尊石雕菩萨,工艺精巧,雕琢细腻,面目慈祥,属北宋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