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建筑-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0。8米,高1。3米。叠顶,壁上涂有灰浆。靠北侧墙壁有一尊石雕菩萨,工艺精巧,雕琢细腻,面目慈祥,属北宋风格。
  千年沧桑
  关于辽滨塔的历史,多已淹没在苍茫的岁月之中;它建于何年和为何所建,人们已无从知晓。辽滨塔已成为千古之迷。
  据史料记载,辽滨塔的东北面,原来是辽滨古城,辽滨古城为方形,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两座城门。这里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之处,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东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辽代是其历史上最兴盛的黄金时期,辽的统治者促进了此地的繁荣。(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1992年,辽宁省文化部门为保护这一古迹,决定抢修辽滨塔。沈阳、新民两市筹资100多万元,抢修工作于1993年7月拉开了序幕。7月13日,沈阳市考古队6人进驻辽滨塔村。勘测、绘图,搜取修塔的建筑数据资料,同时进行文物考古挖掘。消息一传开,辽滨塔沸腾了。很多人说:“这辈子还能赶上重修辽滨塔,有缘看看千年古塔新时的模样,真是万幸啊!”十里八村的群众也都来看塔,打听消息;一时间人们街谈巷议,奔走相告,修塔成了见面必谈的热门话题。


第五十一章  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於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於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後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
  清王朝建立後,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为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於殿前塔後……。。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後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
  自清朝後期开始,五塔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一塔兀立於一片瓦砾中。由於无人看管,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多次被盔。迫於无奈北平市政府於1937年至1938年对五塔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增添了院墙、门楼及门楼两侧六间南房。院内圈地30亩。所庆幸的是两棵与塔同龄的白果树竟幸兔於难,至今郁郁葱葱、果实紧累。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宝座高7。70米,建於高约50匣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五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檐头刻成椽子、满头和滴水,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檩、短檐。宝座外形的装饰材料均为青白石。宝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6O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早已遗失。宝座南门内两侧各有一四十四级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宝座的建筑外形顶部比基础收进约半米,宝座比台基高约15倍,给人以稳固、高大、庄重的感觉。
  宝座顶部的台面四周绕以石护栏,东西各有一罩亭。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各开一券门通台面。五塔就建在这宝座顶部的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五塔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中央大塔高约八米,下层为须弥座,其上有十三层密檐,每层密檐下周匝刻有小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仰莲、相轮、华盖宝珠组成铜制塔刹。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迹一对,是佛的象徵,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於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後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国有十馀处佛足迹,北京地区仅此一处。佛足迹旁刻莲花、八宝等纹饰。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角小塔形同大塔,只是高度约低度一米,塔檐十一层,塔刹为石制。立於高大宝座之上的五塔及其它建筑,给人以高耸而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感觉。
  在佛教中宝座和五塔各有由来和讲究。按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界:佛部(中)、金刚部(东)、宝部(南)、莲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有五方主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为阿闲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佛又有五方宝座,即动物坐骑:大曰狮了座、阿閦象座、宝生马座、阿弥陀孔雀座、不空成就迦楼罗金翅鸟王座,所以五塔寺金刚宝塔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四周都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形象的雕刻。五塔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寺院荡然无存,只有这座金刚宝座塔幸存下来。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佛教艺术的结晶。在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上密布着佛足迹、佛像、五佛宝座、八宝金刚杵、菩提树、法轮、花瓶、天王、罗汉、梵文、卷草等。这些内容大多属藏传佛教题材,对佛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金刚宝座塔虽然是以印度的“佛陀迦耶塔”为蓝本,但还是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证。正是由於在历史、艺术、科学上具有的特殊价值,五塔寺金刚宝座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後,政府部门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在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宝塔塔基下沉、後部开裂的情况下,政府於1979年较全面地对古塔进行了修缮,并於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寺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以供游人观赏研究。现在这里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守造塔,明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金刚宝座塔。八国联军侵华,寺院荡然无存,唯塔幸存。这种类型的塔,现全国仅存6座:3座在北京,即五塔寺、碧云寺和黄寺各一座;另外3座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在云南昆明妙莲寺;一在河北正定广惠寺。其中推北京五塔寺最为精美。


第五十二章  七塔寺
  七塔寺是宁波市一座保存完整的佛教古建筑群,被称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的七塔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七塔寺位于宁波市江东百丈街,虽身处闹市,无山水之美、松柏之幽,但殿堂金碧辉煌,结构古朴,梵宫浑邃,气度宏伟,规模广大。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中兴法堂、藏经楼、大钟楼、方丈殿、玉佛阁等。现任住持为月西法师。七塔寺现是宁波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七塔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当时,县城里有位叫任景的官人舍宅为禅院,名“东津禅院”,并迎请天童寺住持心镜禅师主持寺务。心镜禅师(823…866年),名藏奂,华亭人氏。他在唐朝会昌年间任天童寺住持,并于小白岭建五佛塔。858年任七塔寺第一任住持后,致力于修整寺庙,树立禅风。据史载:唐咸通二年(861年),有兵昼入寺,心镜禅师冥心坐禅,神色不动。众兵皆惊,叩礼而退。群绅为表彰师德,奏请朝廷改名为“栖心寺”。唐咸通七年(866年)八月三日,心镜禅师圆寂。现在寺内尚存一座“心镜禅师舍利塔”,塔基上刻有“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十二个大字,上为四层石刻莲花座塔身。此塔是咸通十四年(873年)次癸已元月甲午朔甘八日立,清朝光绪年间重修。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赐名为“崇寿寺”。明朝初年,倭寇时常在海上作乱。沿海居民难以安生。朱元璋派名将信国公汤和,把舟山群岛一带的居民迁徒到宁波江东,并将国昌宝陀寺迁徙并入祟寿寺,迎来观音像,供奉在大雄宝殿,改名为“补陀寺”,因供奉观音菩萨,又被称作“南海普陀”、“小普陀”。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从普陀山一带迁来的宝陀寺也给祟寿寺带来了海岛观音像,这反映出七塔寺与普陀山的历史渊源。这一渊源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七塔寺的大雄宝殿正中仍供奉着观音像。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寺前建立了7座佛塔。故俗称“七塔寺”,沿习至今。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慈运法师任七塔寺住持,对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改造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新建了法堂、藏经楼,梵宇一新,衲僧云集。1895年,慈运法师专程至京城请颁藏经,光绪皇帝赐寺额为“七塔报思寺”。慈运法师在七塔寺盛弘禅宗临济宗掸风,有48位法嗣遍及全国,其中高足有圆噬、道阶等。后人设“慈荫堂”以纪念。
  七塔寺比较完整的保存着历代珍贵文物,其中有:僧舍利子七颗;心镜禅师舍利塔,塔基上刻有“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12个大字,上为四层石刻莲花座塔身。此塔是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清光绪年间慈运重修;大殿千手观音像是1980年用樟木新雕刻,高丈六,重千斤,外部装金,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全身焕彩,妙相庄严,为镇寺之宝;大雄宝殿墙壁上嵌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刻五百罗汉像,雕刻工巧,神态各异,为国内稀有壁上雕刻罗汉像。另有宋朝铸有大铜钟二口;明朝古木槎一座,迄今四百馀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版《龙藏》一部,还有部分碛砂藏和贝叶经;寺内已有年轮已达三百多年银杏树四株。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