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建筑- 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五十五章  小雁塔
  “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是对清代诗人朱集义对“雁塔晨钟”进行的生动描述。“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所敲之钟就悬挂在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的钟楼上。这是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原来悬挂在武功县崇教禅院,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
  “往事越千年”,如今小雁塔已不是佛教圣地了,但悠扬的钟声仍然回荡在古城!而今天这钟声更有特别意味,因为今年——2007年,小雁塔已经1300岁了,它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依然守望在十三朝古都西安!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它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西安小雁塔文物保管所所长孔正一介绍说,如同慈恩寺、大雁塔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小雁塔则和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关系密切。义净和玄奘一样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同的是他是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的。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义净法师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中宗下诏准许,并令工部监造,同时,请来江南律宗佛门传戒大师道岸主持营造。因“造浮屠(塔)建功德,必受报”之说为国人崇信,加之荐福寺本是皇家庙产,又是武后开基,因此宫内上下在皇后倡导下争相出资,造塔之资“悉由宫人出钱而立”。义净更是殚精竭虑,“人或自来,役无留务”。从而使工程“费约功倍”,荐福寺浮图宝塔从此屹立古城。因其与慈恩寺的大雁塔东西相向,且塔身小,所以叫小雁塔。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有砖砌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造型挺拔、优美。初建时,整个塔身全部用垩土涂抹,呈银白色,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宝象庄严!
  一千三百多年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七十多次四级以上地震的严峻考验,小雁塔虽风雨飘摇但仍屹立不到!尤其是它“神合”的历史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据说最宽的时候能通过一辆马车。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就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直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1556、1563年和1691、1721年又分别发生这样的离、合现象。砖塔经过6次地震而不倒,也不倾斜,反而自然复合起来,这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1965年对小雁塔进行修复时,专家对小雁塔塔基进行了勘探,发现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就如同一口“大锅”,小雁塔就坐落在“锅”中央,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
  除了塔的首层在清代进行过外包装外,小雁塔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1300年前的唐代的风貌,哪怕它的塔顶已经坍塌!小雁塔以残缺之躯傲然挺立,无语立斜阳!


第五十六章  武汉石榴花塔
  在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明清两代曾重修,1918年又修。原在添福巷,1964年移此复原。据塔碑和志书记载,宋时汉阳一孝妇杀鸡奉姑,姑食而死,姑女诉于官,妇坐罪无以自明,临刑乃折石榴花一枝,插于石罅祝曰;妾若毒姑,花即枯悴;若属诬罔,花当复生。其后花果秀茂,时人哀之,遂立塔花侧,并名之,以表其事。现塔屹立重台前中央,高约4米,底径1米许,全为青石所砌,三层六面实心,浅檐微翘。第三层正面镌“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层正面刻碑文,后面附“迁移小志”,皆为楷书。通体稳健挺拔,玲珑娟秀。塔后和两侧,簇拥四排数十株石榴树,繁密苍翠,花开时,一片火红,恰与明代赵弼所作“孝意翻为边意终,芳容屈死恨无穷。至今塔畔榴花放,朵朵浑如血泪红”的诗意相应,颇耐人品味。
  石榴花塔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在汉阳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婆婆年近五十,膝下有一儿一女。因丈夫早年去世,全靠婆婆一个人苦扒苦做,拉扯着儿女过日子。
  当儿子长到十八岁时,隔壁的刘大妈给他说了一房媳妇,叫榴花。那榴花虽是小户人家,却长得眉清目秀,水灵灵的,颇逗人喜爱,且做得一手好针线,街坊邻居没人不夸婆婆有福气,娶到这样能干的媳妇。婆婆苦扒苦做了十几年,自然乐得心花怒放,心想:这苦日子可算熬到了头。榴花过门以后,孝敬婆婆,敬重丈夫,善待小姑,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一天,清早一起来,婆婆就感到头昏眼花,勉强撑着走到媳妇门前,说:“榴花呀,我今天不舒服,你早早把饭做好,送到田里给你丈夫啊。”榴花一听婆婆不舒服,赶紧起来,扶婆婆进屋先躺下。她又忙着生火做饭,喊小姑起来吃,接着把饭送到田里给那鸡叫即下田插秧的丈夫。事情忙完后,她寻思:婆婆劳累一生,年纪大了,身子骨不扎实了,要给她补补身子才好。这样想着,她就捉了一只大母鸡杀了,细细地煨好,送到婆婆的床前,对婆婆说:“娘,先喝点鸡汤补补身子吧。”婆婆抬眼看着孝顺的儿媳,感动得眼泪叭叭地往下掉。她坐起来,靠着被子。榴花便一匙一匙地把一小碗鸡汤喂给她吃。吃完后,婆婆禁不住拉着榴花的手说:“榴花,你真是娘的好闺女呀,闺女也没有你亲呀。”榴花轻轻扶婆婆躺下,给她掖好被角,说:“娘,好好躺着,外面的事我都会做,你放心好了。”’
  中午,丈夫从地里回来,小姑也从织布机上下来,榴花忙着张罗大家吃饭。突然,传来小姑的哭叫:“哥,快来呀,娘不行了。”榴花和丈夫奔进房里一看,只见婆婆七窍出血死在床上。榴花大惊,扑到床前哭道:“娘,你上午吃鸡汤时还好好的,怎么现在死了呢?”正在大哭的小姑一听,立即住了哭声,上前一把拉住榴花道:“什么你上午给娘吃了鸡汤?上午就你一人到娘屋里来过,一定是你毒死了我娘。”此时,街坊邻居已聚了满院子,中间便有好事之徒,一哄而上,乱嚷嚷:“还不快把榴花送官府问罪!”说着,一群人闹闹哄哄推拥着榴花往县衙走去。
  那县官一听出了命案,立即升堂问事。众人把榴花推跪在衙前。榴花小姑便上前把娘早上起来还好好的,上午吃了榴花的鸡汤后,便七窍出血死亡的事诉于县官。县官便问榴花事情的经过。榴花便将婆婆生病,自己杀鸡煨汤给婆婆补身子的事一五一十讲出来。那县官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贱妇,你婆婆怎能喝了鸡汤就身亡呢?分明是你想要毒死婆婆,独掌家产,来人啊!给我打。”可怜的榴花连一声冤屈的话都来不及说,就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她万般无奈,只好喊到;“别打了,是我毒死婆婆,想要霸占家产。”县官一听,得意非凡,立刻问了榴花死罪,下到死囚牢里,等候处斩。
  十天后,榴花被五花大绑到十字街头,接受死刑。那天,汉阳街头人山人海,人们都争相前去观看。榴花披头散发被押到刑场。临刑前,她要求松一下绑,她要对天祷告。刽子手答应了,松了她的绑,只见她蹒跚地走到一株石榴树前,伸出手折下一枝,对天祝祷:“天啊天!你睁眼看一看,若是我榴花毒死婆婆,天地不容,我死花死;若是冤枉于我,天若有情,当令此花生生世世永不枯萎。”说完,她将花枝插入石缝,引颈受刑。
  说来奇怪,那石榴花枝插在石缝,立即生根,不久就长得枝繁叶茂,花满枝头。人们这才知道榴花果真是冤柱的。为了哀悼她,便在她死的地方修了一座塔。就是现在的石榴花塔。


第五十七章  武汉胜象宝塔
  前胜象宝塔原在蛇山西端的黄鹤矾头,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拆迁,1957年在引桥东头复原。
  胜象宝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所以又称“五轮塔”。塔原在武汉市蛇山西端黄鹤楼前,虽然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它。又因它形似灯笼所以曾被误冠以“孔明灯”的称号。1955年修长江大桥时,把它迁移到蛇山上。
  胜象宝塔是典型的元代覆钵式塔,总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则砖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是须弥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别雕刻精巧的云神、水兽、莲瓣、金刚杵、梵文等装饰。塔身为素洁的覆钵体。塔刹的基座也为须弥座形,刹身相轮十三层,上刻莲瓣承托石刻宝盖,下面刻“八宝”花纹。刹顶为铁制宝瓶。
  塔室内为中空式,全部密封,没有地宫。后来曾打开过,发现塔心内有石幢一个,高1。03米,下为圆座,幢身八角形,顶刻各种莲花装饰,雕刻精巧。塔室内还发现一个铜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十六个字。


第五十八章  武汉兴福寺塔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宝通禅寺西侧,兴福寺塔又称无影塔,传说夏至中午时分,此塔无影,故称“无影塔”,又因它比附近灵济塔小得多,所以又称小塔。原在洪山东端山麓,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