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只有正义才可以激励士兵,士兵出于正义而发怒,就可以百战不殆。
大凡用兵作战的原则是:没有战争的时候,要发展生产,增加资财;将要进行战争的时候要培养体力;进行战争的时候要鼓舞士气;取得胜利的时候要培养心志。
没有战争的时候,要警惕边防,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使人民能够安心耕种田地而没有什么顾虑,这样就可以发展生产,增加资财。将要进行战争的时候,要供应丰富的给养,而且要让士兵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就可以培养体力。
在进行战争的时候,遇有小的胜利要迅速取得,遇有小的挫折要对战士进行激励,这样就可以鼓舞土气。士兵夺取胜利时,不要让他们的欲望完全实现,这样就可以培养不懈的斗志。因此士兵就会在胸中经常积聚着对敌人的愤怒,怀抱着要求实现的愿望,而不会完全消失;愤怒不完全消失就会有用不完的勇气;欲望不完全实现就会永远有贪求功名利禄之心,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上兵仍然不会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上古帝王,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后居姬水,改姓姬。建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所以史称黄帝。黄帝与炎帝一向被中伞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所以能够作战七十次而仍然锐不可当的原因。假如不注意培养士兵的心志,打一次仗或许能取胜,但是以后就不可能再甲他们来打胜仗了。
凡是将帅,都要有智慧而且威严,凡是士卒,都姜愚昧老实。将帅有智慧则不可测度,有威严则不可侵犯;所以土兵都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他而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老实呢?只有使士兵愚昧老实,然后才能够拼死去作战。
凡是军事的行动,应该首先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帅,然后才可以使军队在危险的环境中行动。
邓艾(三国时魏棘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为魏国镇西将军,封邓侯)命令士兵以绳系身悬缒而下,偷越险山进入蜀中,若不是刘禅(三国时涿县、即今河北省涿县人,刘备之子,蜀汉后主,在位四十年。降魏后封安乐公)那么昏庸无能,邓艾纵有百万大军,也能够很容易地把他们打败俘获。邓艾就是吃定了刘禅,才敢于如此冒险。所以古代贤能的将帅既善于用军队来试探敌人的实力强弱,也善于用敌人来试探自己军队的实力强弱。因而或战或
不战都可以作出正确的决定。
一般而言,统帅的行动原则是:明白事理然后才可以发动军队,了解形势然后才可以进行战争,懂得节制然后才可以指挥战争。明白事理,就不会因为行动违背正义而理屈辞穷;了解形势,就不会因为暂时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由于蛮干而陷入困境。他不会因贪图小利而盲目行动,也不会因遭遇小祸而有所逃避。
小利小祸不足以委屈自己的才能,具有这样的心胸,然后才能有应付大利大祸的气概。只有善于培养自己的才能,而又懂得爱护自己声誉的人,才可以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个深明事理善于忍让的统帅,可以对付一百个不明事理而只知蛮勇的将领;一个善于安处而不冒险的统帅,可以战胜一百个性情急躁而好轻易出战的将领。
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一点敌我双方是一样的。
有人问:“我方的长处,我们把它显示出来而运用它,但是敌人却不同我们在这方面较量;我方的短处,我们把它隐蔽起来而不使用它,但敌人却强迫我们在这方面与他们角逐,那该怎么办呢?”
我回答说:“我方的短处,我们故意大肆张扬而显露出来,使敌人产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们却将它隐藏起来而暗中培育发展它,使敌人放松警惕而轻犯我们,从而陷入便于发挥我方长处的计谋之中。这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战术。”
善于指挥军队的将帅,要能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来没有顾忌,觉得有侍无恐。没有顾忌,就懂得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有恃无恐,就会坚信一定不会战败。比如一个人,哪怕手中只有一双短棒,在他面对猛虎时,也会奋力呼喊着去打击猛虎;如果两手空空,即使是偶然遇见一只大蜥蜴,也会恐惧色变而向后退却。这是人之常情啊!人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做将军了。
一个赤臂持剑决心拼命的人,即令乌获(战国秦国著名的勇士,曾在秦昭王时为官)那样的勇士,也不敢逼近他;如果一个人身佩甲胄,抱着武器而鼾睡,即令一个儿童也能够用弓箭射死他。
所以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要能用适当的方式使军队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如果能用适当的方式使军队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那么这支军队在任何时候都会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用兵原则[法制第二]
【原文】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然,非愚将勿乘。乘之不动,其祸在我。分兵而迭进,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战,所以乘之也。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夫能静而自观者,可以用人矣。吾何为而怒,何为则喜;吾何为则勇,吾何为则怯?夫人岂异于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观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涂之人皆可以将。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译文】
将要进行战争之前,一定要确实了解敌人的将师是才能出众,还是平庸蠢笨。同才能出众的敌将作战,要善于和他相持;同平庸蠢笨的敌将作战,要善于乘势压服他。
善于同敌人相持,就可以有机会窥测到敌人将师的疏漏,然后运用智谋而战胜他。善于乘势压眼敌人,就可以一举而使敌人丧失胆气。即使如此,敌人的将领如果不是平庸蠢笨的人,就不可对他用压服的办法,因为对他实行压服而他却拒不出战,就会造成我军的灾难。
把军队分为几个部分轮流进攻,这就是同敌人相持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性战争,这就是压服的办法。
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起对敌人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
所以越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战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秦穆公丢失良马,百姓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官吏捕得食马者,将要诛罚,穆公说:“不可因为畜生而加害人民。”于是赦免他们。等到韩原之战时,这三百人请求参战;当穆公因马陷于泥淖之中而被晋军围困的危急时刻,他们奋力作战,把穆公从重围中解救出来,并俘获了晋君)。
人数太少的军队容易遇到危险,人数太多的军队容易发生叛乱;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最困难,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最危险。所以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规范约束要详细;规范约束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较少的军队,规范约束要简明:规范约束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如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规范约束详尽的军队,即使平日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因为艰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敌人的伏兵就不知道应当攻击我军的哪一部分,这样敌人事先约定好的行动计划也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容易产生恐惧急促心理;这时让军队缓慢行进,可以使士兵的精神安定,消除恐惧。
用兵打仗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因为在别人土地上的进攻者与在自己土地上的防守者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城堡有两种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
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的效果。面对着敌人的先锋,没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我们若运角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明白地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防守。”他们也不会相信。准确地估计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在那里部署
兵力进行防备,敌人不了解我军的虚实,就会以为我们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军的人数比敌人少,又有什么值得忧虑呢?
收卷军旗,停止击鼓,使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有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故意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斗志松懈之时,突然发起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大败而逃,那么即使城小,又有什么可忧虑呢?
背靠城墙打防御战时,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土兵不感到恐惧才行。
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拚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足要让士兵拚死作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