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科技军阀- 第48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知道的斯大林的‘自己人’,都有谁已经被杀?”中国人问道。

“1937年下半年和1938年,被镇压的苏联政府重要官员——我敢说他们从未参加过反对斯大林的任何派别——有:重工业部人民委员梅米拉乌克、财政部人民委员格林柯、副人民委员切尔诺夫和雅科夫列夫、贸易部人民委员魏采尔、邮电部人民委员哈勒普斯基、国防工业部人民委员普希莫维奇、司法部人民委员克雷连柯、国营农场部人民委员卡尔马诺维奇、教育部人民委员布勒诺夫、水运部人民委员杨松、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前后三任主席叶努启则、阿库洛夫和温什里希特、国家银行行长马里雅辛、人民委员会议副主席安蒂波夫、重工业部副人民委员谢烈布罗夫斯基、外贸部副人民委员埃利亚瓦、政治局委员柯秀尔和卢祖塔克。这些人个个都是忠于斯大林的,我敢说,他们至死也没弄明白斯大林为什么要逮捕他们,又为什么非要他们的命不可。”

“我们已经能看出斯大林在消灭自己的忠实战友,在摧毁自己的国家机器方面,达到了何等疯狂的程度。”中国人点了点头。

“我刚才告诉您的,仅仅是部份被害的苏联政府成员和政治局委员。至于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中被镇压的重要官员。简直不可胜数。除了枪毙的以外还有许多人自杀,如乌克兰政府主席柳布钦科、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切尔维亚科夫等等。 其实到1937年年底的时候,苏联各人民委员部和其他全国性机构已经无人领导。所有的工矿企业都陷入了半瘫痪状态。到处都在要求配备新的行政领导、新的经理厂长。但斯大林却不敢使用中央委员会中那些幸存的老干部,因为这批人过去在工作上与那些被清洗的干部多少有些往来。紧急的形势逼得斯大林只有走滥竽充数一途,好些在正常情况下连当一般职员都没资格的人,现在却突然被提拔起来去领导国家的重要机构,甚至领导一个部。”

“作为实例,我再列举一件自己知道的事情,它可以称得上第一手资料。某天傍晚,莫斯科外贸学院突然来了两名党中央的代表。他们要求院长和党委成员们推荐两名政治上可靠、同时可以胜任‘领导职务’的大学生。院党委经过开会,提出了两个人,一个叫奇维亚列夫,另一个人的姓名我忘了。两位代表要求院长火速派遣这两名大学生去中央组织部报到。两天之后,该院师生打开刚刚收到的报纸时,惊愕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报上登着政府公告,任命奇维亚列夫为外贸人民委员!可这个奇维亚列夫,不久前还是苏联驻德国商务代办处一个很一般的小职员。另一个大学生也成了政府成员——当上了另外某个部的人民委员。”

“众所周知,高加索是斯大林生长的故乡。然而,这个地区各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也没能逃脱斯大林的血腥镇压。他熟悉那里的全部领导人,知道他们对他特别厌恶,因为他们对他的过去了如指掌。他必须在他们想起写回忆录之前‘摆脱’他们。这个任务落到了原外高加索内务分局局长,当时的外高加索党中央书记拉夫连季?贝利亚的肩上。”

“1938年6月。斯大林同外高加索最有名的老布尔什维克布都?穆迪瓦尼之间长达近二十年的‘决斗’终于宣告结束了。穆迪瓦尼是格鲁吉亚苏维埃政府主席,从小就认识了斯大林。他是那些最早从斯大林的权术中识破其篡党夺权的野心的人之一。他们之间的‘决斗’早在列宁在世时,即二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穆迪瓦尼常与斯大林发生争吵,而列宁几乎每次都站在穆迪瓦尼一边。”

“当内务部派去的审讯员试图劝降穆迪瓦尼,要他用假供述来污蔑自己和诽谤其他的格鲁吉亚领导人时,穆迪瓦尼的回答是:‘您是要我相信斯大林的许诺,相信他不会加害老布尔什维克,对吗?告诉您吧,我认识斯大林三十年了。不把我们——从吃奶的孩子到瞎眼的老太太——全部宰掉,他是不会去安心的!’穆迪瓦尼始终拒绝诽谤自己,最后惨死在枪口之下。”

“可怕。”听了俄国人的讲述,中国人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只有布尔什维克极权能够生出这样的疯子,当布尔什维克主义传到我国的时候,我国也诞生了不少这样的疯子,只是幸亏政府处置得力,才没有酿成如此滔天大祸。”

“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这样的疯子,是因为中国人民觉醒得早。”俄国人说道,“不客气的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在制止布尔什维克主义传播的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当然,作为一个在制度上接近美国的亚洲民主国家,中国政府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难免的。”

“苏联如今已经乱成了这样,而德国竟然还要和它结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中国人问道。

“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本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可能成为同盟的,但现在德国和苏联结盟,却已经快要成为现实了。”俄国人答道,“不过,我认为这一现实也不是不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因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德国想要打破英国和法国的枷锁,苏联想要从中国手中收复失去的国土,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从这一点来说,德国和苏联有共同的利益,因此两国结盟也就不难理解了。要知道,施特拉塞尔先生和斯大林一样,在很多时候都是非常现实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都可以排除任何阻碍。”

“德国和苏联要是结盟的话,苏联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全力向东发展,向我国进攻了。”中国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之色,“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第427章 石原莞尔的烦恼

“但是现在的苏联,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如果中国能够抓住时机,发动进攻,不但能够解除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还能将苏联人民从斯大林的暴虐统治下解放出来。  ”俄国人用恳切的声音说道。

“我会把您的建议如实的转告给上头,至于是否采取军事行动,得由大总统和国会决定。”中国人说道,“感谢您提供的宝贵的情况,希望您和您的家人在中国生活愉快。”

结束了这次秘密会谈,中国人离开了密室,很快,相关报告便送到了杨朔铭的手上。

而此时汇总到他办公桌上的其它报告,也已经有厚厚的一叠了。

“其实,苏德结盟是必然之事。”杨朔铭放下手中的报告,看着坐在面前的蔡锷、张孝准、水井、周冠笙和蒋百里说道,“从我们夺取中西伯利亚的那一刻起,这样的结果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也就是说,我国和苏联的‘决战’不可避免。”蒋百里赞同杨朔铭的看法,并特意强调了“决战”这个词。

“如今德意两国已然结盟,若再加上苏联,欧战势必再起。”周冠笙说道。

“恐怕又是一场世界大战。”蒋百里说道,“以情势而论,我国必然站在英美一边,而日本,这一次却是有可能和德国结盟。”

“那是肯定的。”水井点了点头,“日本近年来不遗余力发展军备,以我国和美国为假想敌,他们会站哪一边,已经不言自明了。”

“那样的话,就是德意苏日四国同盟了。”杨朔铭点了点头,目光不由自主的落在了桌上的一张地图上。

“如今形势已经非常明显了。”蒋百里看了看大家,说道,“此次大战,现在已经无可避免。而我国所面临之形势空前险恶,因为在东方,将是苏日两国夹击我国。”

听了中国第一战略家的话,室内的几个人不约而同的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所有的人都明白,蒋百里并不是在这里危言耸听。

“我们能否先发制人?”水井率先打破了沉默,问道。

“先发制人亦未尝不可,但需要师出有名。”蒋百里说道,“不然,哪怕国会通过开战决议,民众不理解战争的目的,便无法进行全国总动员。毕竟,咱们中国现在是民主国家,不象以前,皇帝和朝廷说了就算。”

“师出有名的问题并不难解决。”杨朔铭说道,“只要宣传到位,引导舆情,民众还是会理解的。但问题是,这样做是否真正对我国有利。”

听了杨朔铭的话,大家的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

“总长认为,先发制人,对我国不利?”水井有些惊奇的问道。

“是的,先发制人,无论对苏还是对日,对我国都不是很有利。”杨朔铭说道。

“瀚之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蒋百里也显得有些吃惊。

“冰火,你的先发制人的想法,是怎么来的?”杨朔铭转头看着水井问道。

“最早来源于苏联投诚人员的建议。”水井笑了笑,说道,“他们很多人认为,斯大林的大清洗已经使苏联处于崩溃的边缘,对我国来说,是进攻苏联的好时机。”

“原来是这样。”杨朔铭点了点头,“这些俄国叛逃人民的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刚才说的,也是基于他们提供的情况。”

听了杨朔铭的回答,水井不由得扬了扬眉毛,露出了愕然之色。

“如果我们任由斯大林这么无休止的‘清洗’下去,苏联自己就垮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动手呢?”杨朔铭笑着说道。

“瀚之竟然是这么想的。”蒋百里也笑了起来,“不错,有道理。”

“对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来说,想要摆脱内部危机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发动对外战争,”杨朔铭说道,“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危机,还可以转移国内民众视线。”

“瀚之的意思,是如果我国现在进攻苏联的话,其实是在帮助斯大林脱困,是这样吗?”一直没有说话的蔡锷笑了笑,问道。

“是的。”杨朔铭点了点头。

作为一个熟悉另一时空战争史的穿越者,杨朔铭给出这样的答案,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一直相信,在自己原来时空的历史中,如果不是希特勒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入侵,使苏联人一致对外凝聚到了斯大林的麾下,斯大林的大清洗很可能就会提前结束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而斯大林正是因为对德作战的关系,加入到了以英美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得到了英美的大力援助,才得以巩固了自身的统治,确立了战后苏联帝国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希特勒应该算是斯大林的救命恩人才对。

而现在,熟知历史教训的杨朔铭,当然不肯去当斯大林的救星。

“先发制人进攻苏联不可以的话,那先进攻日本,瀚之以为可行否?”蔡锷又问道。

听了蔡锷的问话,大家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杨朔铭身上。

“如果苏日结盟,一旦我国对日开战,苏联肯定不会坐视,那样我国便陷入到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了。”杨朔铭说道,“所以对日先发制人,亦不可取。”

“瀚之的意思是……”蒋百里有些明白杨朔铭的想法,试探着问道。

“苏联很可能不战自溃,而日本慑于我国和美国联手,未必敢先攻我国。”杨朔铭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从现在开始,即需做好全面战备工作,但是否动手,如何动手,还需要看具体情况。”

“敌不动,我不攻,但准备却要充分。”蔡锷笑了笑,说道,“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但最后的结果,还是需要用战争来决定的。”

“是啊!而且到那时打起来,很可能还是两线作战。”蒋百里有些忧虑的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