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意义。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农业生产发展,我国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扶贫等社会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社会落后的旧面貌。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农村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其中包含了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195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配合农村合作化运动高潮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指示》强调指出,由于农业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和增加,而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反过来又将推动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的更快发展。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和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努力使农村文化工作赶上客观形势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伟大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增产服务。《指示》发出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诸如积极地发展农村俱乐部、发展和健全农村电影放映网、加强和扩大书刊发行网和流通网、大力发展农村广播收音网等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起以俱乐部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网,对提高农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鼓舞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国农村文化工作同样受到极左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冲击,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良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却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1991年6月,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明确指出,“八五”期间,要努力做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根据资金情况,对农村文化事业有重点地给予补助。1992年5月,文化部发出规定,文化站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发挥当地政府、集体经济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持续、稳定地发展。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00年5月,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全国农村演出市场管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通知》,提出要根据各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送到农民群众中去。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十五”期间,“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求“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边远山区和农牧区要积极发展流动文化车、汽车图书馆和流动剧场等”。“要积极解决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编制问题”。“利用现代化科技推动先进文化传播。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尤其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继续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200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同时,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二是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1995年11月7日,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组织文化下乡活动的通知》,决定在1995年冬天到次年春天,集中开展一次组织文化下乡活动。1996年4月,中宣部、农业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作出《关于在文化下乡活动中突出抓好科技下乡的通知》。由于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改善了农村社会风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宣部、国家科委、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部门把文化下乡引向深入,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知中,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当作“在农村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并强调,在“三下乡”中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社会风气不断好转。1997年,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以小康文化建设为目标,加大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力度,提出了以城带县、以乡带村的城乡一体化构想,进一步明确了分批建“文化典范村”的思路。在“三下乡”活动中,许多地方以不同方式送书下乡,送知识、信息下乡,支援乡镇图书馆建设,把“送”和“建”结合起来。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印发《送书下乡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2003—2005年,在全国贫困地区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向30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3000个乡镇,赠送农村适用图书390万册。
三是搞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创建文化先进县和建万里边境文化长廊。1994年,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全国不少地方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出现滑坡的现象。《意见》要求各地要抓紧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的巩固和补建工作,重视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发展提高,积极拓宽农村文化经费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抓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创建文化先进县、建设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实施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意见》发出后,各地纷纷采取措施,着力推进创建文化先进县和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以及实施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1996年5月,文化部召开第四次全国文化先进县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河北等地以小康文化为目标开展创建活动的热潮。截至1996年底,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创先进县的活动,边疆18个省、自治区全面开展了文化长廊的建设合作,“蒲公英计划”在一些地方也取得新进展。共涌现出120个全国文化先进县,83个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行政单位,建成21个国家级“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同期,有245个乡被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33个乡被命名为特色艺术之乡。
三、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成就
经过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50年代建学校,60年代建礼堂,70年代基本建起有线无线广播网,每县都有电影院。到1985年全国县级文化部门机构达到6080个,平均每个县3。1个。其中电影院、影剧院2225个,平均每个县1。1个;电影放映队2782个,平均每个县1。4个。同年全国县级广播站达2214个。进入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000年后,在国家政策与投入的支持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每百个乡镇拥有的文化站数量由1999年的89个增加到2004年的97个。2002年后,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数量开始回升,达到21706个,比2001年增加1589个;2004年集镇文化中心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达到31864个,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县级文化建设也有所加强。2003年,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以推进“四基”建设为中心任务,围绕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两个重点,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据统计,2002—2003年,全国共补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467个,总建设规模达到78。3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金额3。3亿。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政部门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