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孩子是教出来-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她
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
情的回报?

从孩子的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的溺爱
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
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
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
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不少家长认为,
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
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
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等等。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
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灾难。

自私自利根源于父母的
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
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自私的爱与可怕的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
,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情。为什么使孩子过
“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却成了问题?

四岁的小阳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姥姥的娇惯,在家里
像个“小王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
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岁的姥姥让他拴脚,可小阳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外孙一向溺爱,迁就放任,
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外孙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打的是个活结,小外孙一拉,便紧紧勒住姥姥的
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小外孙见姥姥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
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出屋外去了。孩子的妈妈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溺爱并不是爱孩
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这个例子中酿成的苦果源于父母及亲人超过限度的溺爱。父母一味地慷慨给予,溺爱孩子,而不教会孩
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
,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
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个性。小猫和姥姥在他眼里变得无足轻重,毫无生命。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
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能激起孩子对父
母由衷地爱戴与尊敬,也能使他感觉与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艰辛、期望的殷切。

罗马是靠一沙一石来建成的,爱的
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来汇集而成。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
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
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
好不过的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
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你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
。”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伯年老生病,你可
以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伯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你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发生像东南亚、印度洋国家地震、海啸等灾情时,你应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失去父母、没有家
园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把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
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
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在心理学
上,有这样的说法:人如果长期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
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然而我们不能否
认的是,艰难困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本事消灭它或者回避它。今天,身为孩子家长的你,也许有能力帮孩子铺平眼前的
道路,那么将来呢?能让羽毛未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庇护吗?当父母不能常在孩子的身边时,那么孩子又能依靠谁呢?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
的情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
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作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
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建议身为家长的你:

1.鼓励孩子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享受自由的乐趣及尝试成功的喜悦,
不要让填鸭式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阻碍了孩子。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
的事。

2.让孩子体验作决定时要考虑哪些利弊得失,并学习对后果负责任。有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孩子面对挑战时将会
更机智。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
,感受一下采撷悬崖上的花朵是怎样的喜悦。

3.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如果能以乐观、积极的
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件,不怕难、不逃避,孩子耳濡目染之下,比较能模仿及认同如此的生活态度,创造自己积极的人生。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不能一味只想着自己,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的温暖和学习其他人的长处


相信这些,对于孩子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磨炼意志以及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第一部分爱
让你的孩子充满爱心(4)

培养一个会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

爱的范围非常宽泛,但要孩子们先从自身做起,先爱父母
,爱亲人,爱朋友,进而才有可能去爱祖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人才。爱的教育是终身教育,需要我们抓住时机,不间
断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从而培养一个会为他人着想、有爱心的好孩子。

学会爱他人必须从爱父母开始。爱心教育不能
仅重表面行为,不能过分宣扬诸如拾金不昧这类基本品质和行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困难,发
现需要其帮助的事,更要学会为他人,首先是为父母、为家庭做出自己的奉献。这种奉献首先要从爱自己的母亲做起。


爱是最神圣最伟大的,母爱也是最伟大的奉献。爱母似乎是一种回报,其实不然。应说爱母是母爱的结晶,是爱人的教育。现在的独
生子女都体会着“人人爱我”的滋味,却极少得到“我爱他人”的教导,这是人格教育的莫大缺憾!爱心教育是终身教育,必须从小
抓起,不能因小而不为。爱的教育需要滋润心田,需要“渗透”到心灵,需要潜移默化。

老威特在教育儿子卡尔威
特时,告诉卡尔:“世界上像圣母一样高贵的是母亲,世界上最辛苦的也是母亲。母亲的工作最繁重、最辛苦也最光荣。”


他不光这样教育儿子,还随时随地表达对妻子的爱。后来,卡尔威特回忆父亲时讲述了这样的一段故事:

在我的记
忆中,父亲极少与母亲发生争吵,即使发生争执时,他也会让着母亲。从我懂事开始,每天清晨我都会跟父亲一起去温室剪花送给母
亲。

在我7岁那年,母亲生了重病,父亲日夜守候在她床头,尽心照顾母亲。有一天早晨,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父亲坐在
母亲床头,眼神里充满了悲伤和关切之情地望着气喘不已的母亲。我的心在那一瞬间被深深地震动了,那一刻我也真正明白了,怎样
才算真正去爱一个人,什么才是爱与忠诚。

在父亲的影响下,在我四五岁时,我就懂得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晚上睡觉前
,我会和母亲聊天。我可以从母亲对我的态度上,从她的眼神和动作中体会出她当天的心情是快乐或是忧伤,从而来辨别怎样体贴母
亲。刚开始我也做不到这一点,后来在父亲的教育下,我懂得了怎样去体贴别人。

有一次,叔叔一家要去波尼那河做一次
沿河旅行,他们也请我参加。那一天,父亲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当我们要出发时,母亲的胃病却犯了。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出门,母亲
尽力装着没事的样子,但父亲却看出了母亲的不对劲。当时我只顾着自己高兴,根本没注意到母亲的异样。父亲叫我留下来照料母亲
,但我好不容易才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当然不想放弃。父亲生气地说:“你不能把生病的妈妈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