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尸骨的躯体与四肢相互分离,零乱地葬于棺内。
唯独头颅却在洞室外的填土中。经考古人员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头颅的右额
骨上有一块折断的箭头,显然是在葬埋前被射入头部的。发掘的8 座墓中,其中有
一座竟找不到一块残骨,却发现有柱茎圆首短剑一柄。一切迹象表明,墓中主人是
受到外力打击而死亡的。从尸骨零乱和出土的器物推断,这些墓主大多是被砍杀、
射杀后又进行了肢解才葬于墓中。
证明墓主人是皇亲宗室、臣僚贵族的理由,除独特的斜坡墓道外,考古人员还
在墓中发现了极为丰富的金、银、铜、玉、漆器及丝绸残片。其中一件张口鼓目、
神似鲜活的银蟾蛛,口中内侧刻有醒目的“少府”二字。这无疑说明此件葬器来自
秦代少府或由中央铸铜官署——少府制造后为墓主人所有。如此珍贵的器物,亦是
平民所难拥有或见到的。
这就不能不令人想起胡亥制造的那场宫廷血案。这一具具零乱的尸骨,无疑都
是被杀的公子、公主或宗室大臣,绝非正常死亡。因为科学鉴定的结果表明,这七
具尸骨除一人约20 岁左右的青年女子外,其余均为30 岁左右的男性。如此年龄
相当又一致的正常死亡是不可能的。更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
了挖墓人员当时取暖留下的灰烬,这就进一步说明挖墓时间是在冬季,而胡亥诛杀
公子、公主、朝廷臣僚的时间也是在冬未春初的寒冷季节,这个巧合绝非偶然。这
就更能令人有理由推断出这17 座墓的主人,便是那场宫廷血案的悲剧人物。他们
的惨死以及惨死后给秦帝国带来的毁灭性结局,恐怕是秦始皇(和胡亥)未曾预料
到的。
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把秦帝国短命的原因,一味地归结为秦之暴政以及刑罚的
残酷,劳役和兵役的繁重,使“苦秦之矣”的天下百姓揭竿而起,将刚刚诞生不久
的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夭折于幼年。
兵役劳役的繁重、刑罚的残酷,这不能不说是导致秦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非根本的原因。秦亡的根本原因是胡亥篡位后的倒行逆施,人为地造成了秦统治
集团的矛盾分裂,削弱了统治力量,终于使秦王朝短期灭亡。
假如,胡亥继位后励精图治,稍微缓和一下社会矛盾,秦帝国也就不会如此之
快地大厦倾塌;假如,胡亥能维护朝廷内部官僚集团的团结和利益,即是山东起乱,
秦王朝尚有足够的力量对敌。试想,当年的章邯匆匆武装起来的几十万骊山刑徒,
就能将农民起义军周章打得大败。那么,在北疆屯守的秦王朝30 万精兵和大将蒙
恬如果和章邯合兵一处,共同对敌,刘项大军就未必能越过函谷关,至少不至于如
此迅速地就杀进咸阳,致秦于死地。
历史没有重演的机会,事实让我们看到的是秦帝国迅疾消失的结局。一切假设
都是徒劳之举。但“历史确有属于未来的东西”,因而,秦始皇陵园的17 座杀殉
墓,也就更能令后人透过这场血案的表层,去追寻一种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深邃哲理。
去思索过去、现在和将来应该扬弃和吸收的东西,这样,既有益于民族,也有益于
自己。
第八章 跨过岁月的河
我们为此历史性的发现而深深感动。它是两千多年前伟大文明创造者的智慧的
结晶。世界冶金史应重新编写,一切从这里开始。
——罗马尼亚团结阵线代表团团长塔玛拉·多布林
神奇的金泡
正当陶制的兵马涌在海内外人类的心中引起强烈震撼的同时,在秦始皇陵封土
西侧20 米的7。8 米深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又悄悄出土了。它的发现和出土,
再次给世界人类尚未平息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
经过四年的苦苦探寻,程学华率领他的钻探小分队,陆续发现了上焦村陪葬坑
;马厩坑与珍禽异兽坑;一、二、三、四号建筑遗址;秦陵修建者墓地遗址;陈家
沟秦陵陶窑遗址……整个陵园外侧的地下秘密已全部揭开。
1980 年夏,程学华率领小分队由陵园外侧转入陵园内进行钻探。10 月3 日,
又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悄悄揭开帷幕。
洛阳铲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的不远,单调而疲惫地发着闷响。4 年的辛勤钻探,
尽管发现不断,但再也没有像兵马俑军阵的出土那样令人激动和振奋,刚来陵园钻
探时的新鲜感已渐渐在队员们心中消失,周而复始地钻探形成了一种单调的近似机
械操作的模式,这就更令那些需要不断地变化和刺激的男女青年队员感到人生方式
的不满足。既然单调的钻探生活不能改变,他们企望着一次重大发现的到来,以填
补生活中的诸多不足。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当钻探队员杨诸德将已深入地下7 米的探铲吃力地拔出来,仔细地观察带出的
泥土时,一个指头肚大小的金泡映入眼帘,“这是什么东西?”他心中自问着,顺
手擦去了蒙在金泡上的湿润泥土。刹时,金泡在丽日的照耀中发出了刺人眼目的光
芒。他好奇地把金泡攥在手里,跑到正在不远处指挥其他队员钻探的程学华跟前,
轻轻他说:
“程老师,我钻出一个圆珠。你看,像是金子做的。”程学华接过金泡,心蓦
地抖了一下。这一刹那,他隐约地感到了什么,忙催促杨诸德:“快带我去看看。”
程学华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详细察看了金泡出土的位置,约离皇陵封土20 米左右。
在这样近的距离内陪葬的器物一定非同寻常。他把金泡交给杨诸德,拿起探铲伸入
地下。
又是一堆湿润的黄土被带了上来。程学华小心地扒着土层,一个银泡和一片金
块显露出来。他的心开始急剧地跳荡,手在微微发颤,凭着他多年考古掌握的史学
知识和经验,他已预感到地下埋藏的器物会是怎样的一件稀世之宝。当最后一块金
丝灯笼穗出现在眼前时,他“啊”了一声,蹲着的身子像被击了一棒,倒坐在地上。
他的预感已完全被这块光彩照人的金丝灯灯笼穗证实了,在这7 米深的地下暗
藏着的正是他苦苦寻找了4 年的稀世珍宝——铜车马。
多少次,他曾一人坐在高大的秦始皇陵封土上,面对庞大而神秘的陵园陷入深
深的沉思。4 年来的辛劳和探寻结果,使他在兴奋中也像年轻的钻探队员一样渐渐
滋生了一种不满足的情感。当然,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所产生的这种情感,和年轻的
队员仍是不尽相同的。每一次细小的发现,都是解开秦始皇陵园及秦代历史的不同
阶段和区域难得的钥匙,事实已经证实了他和同伴们4 年来的钻探成果,对于解开
秦帝国政治风云、经济状况和文化心态的重要贡献。他也时常忆起自己的导师、考
古巨匠夏鼐先生的衷告:“看一个考古工作者的水平和成绩如何,主要不是看他发
掘出什么东西,而是要看他用什么方法发掘出这些东西而定。”但作为考古工作者,
谁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重大考古发现的最先工作的主持者或参与者。况且秦
始皇当年那辉煌的政治生活,总在吸引着他去作种种推想,面对气势磅礴的兵马俑
军阵的同时,也无法使他忘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5 次出巡所率领的精美华丽、气势
非凡的庞大车队那浩浩荡荡的威武阵容。按照秦始皇“视死如事生”的思想脉络,
他不会忘记把伴他度过了一生许多重大事件的车马为自己殉葬。那么,这支华丽的
车队到底躲藏在哪里?
今天终于发现了它的蛛丝马迹。
凭着眼前这细小的迹痕,程学华内心就几乎已经当场断定,地下就是他要找的
铜车马。
1939 年,在河南安阳武关村出土了重875 公斤的商代司母戊鼎,曾使东半球
的考古界为之震惊。1972 年在意大利里亚切市海湾发现了两尊希腊青铜武士像,
使整个欧洲为之狂欢。此时程学华清楚地意识到,这不同以往任何一次的考古发现,
将使世人又一次为之震撼。
面对将要成为现实的壮观前景,程学华心中的热血由此而奔涌澎湃,似乎要把
那颗急剧跳荡的心脏推拥而出。他感到内心翻起一阵阵未曾有过的灼热和火辣辣的
痛疼,再也无法忍受这身心的折磨。他当即命令杨诸德停止操作,对探孔严加看守。
然后将出土器物用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推起工地上停放的自行车向陵园外走去。
蒙在鼓里的杨诸德没有意识到他所发现的那个金泡意味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和壮
观前景。他只是清楚地看到了程学华在回眸向他微笑的瞬间那双湿润的眼睛。
争夺铜车马
程学华来到秦涌博物馆馆长杨正卿的办公室,将手帕在桌上铺开,脸上挂着绊
红的神色:“杨馆长,你看这是什么?”“发现什么了?”杨正卿从对方的眼神中
已感到陵园将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不得了了,陵园里发现了铜车马。”程学华用依然颤抖的手,指着桌上的金
泡、银泡和金丝灯笼穗说:“这些东西就是马头上的装饰,如果发掘出来,一定能
震惊世界……”杨正卿望着面前金光灿烂的器物和程学华激动的面庞,眼睛也随之
明亮起来。惊喜中他仍不放心地问道:“你能肯定是铜车马?”“完全可以肯定。
除了铜车马,别的陪葬品不会有这些器物。”程学华严肃而认真地回答。
为确切地证实铜车马的存在,杨正卿又找来几位考古队员进行辨别,结论完全
同程学华所推断的一样。杨正卿立即将情况上报,同时又让程学华回陵园进一步钻
探。
1980 年10 月15 日,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在陕西省委领导人和省文物局
局长杨达的陪同下,来秦俑博物馆视察工作。杨正卿让程学华将发现铜车马的情况
向任质斌局长作了汇报。
“根据是什么?”任质斌兴奋中提出疑问。
程学华指着出土器物一一分析。这时除金泡、银泡和金丝灯笼穗,经过钻探又
发现了有铜车存在的饰有花纹的铜片。
“如果真的是铜车马,我们将会再一次震惊世界。”任质斌说,作出了“先挖
探沟,弄清虚实”的决定。
10 月18 日,考古队长袁仲一和程学华根据钻探的情况,作了周密的计算。
在铜车马的覆盖上层上划出一个长方形图路,钻探小分队队员依图路挖了下去。
11 月3 日,2 乘铜车、8 匹铜马及2 个铜御手在7。8 米深的地下显露出来。
尽管经过了2000 多年漫长岁月的埋藏,已使铜车马被土压塌变形,但整套车马披
挂俱全,银质饰品色泽光溜,金质器物闪闪发光。程学华的推断被证实了,铜车马
将由此以它那精美绝伦的稀世身价和神奇风采,跨过漫长的岁月之河走进今世。
11 月4 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领导小组成员张宁鑫和工作人员吴永琪携
带铜车马出土的照片,乘飞机抵达北京,火速赶往国家文物局汇报。
正在办公室召开党组会议的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被悄悄地叫了出来,走进接
待室。
“根据您的指示,我们已在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