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卖故事-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件来达到自己的演讲目的,而是针对某一要点来叙述——他开诚布公地谈到了自己家的烟叶农场,以及这个农场很有可能就是使他姐姐患上肺癌而去世的元凶之一。娓娓道来的故事显然更能让人接受,而在抛弃了要讲个“十全十美”故事的目的后,戈尔在演讲时不再给公众以华而不实的印象,适度的自嘲和调侃都使得这个演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效果。

和竞选总统时的表现相比,这显然是个成功的好故事,纪录片一开始,他就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接下来的讲述显得顺理成章。

抛开戈尔的演讲是否科学不说,仅从故事的表述来看,他的演讲之所以能吸引听众继续关注,就在于从一开始,他就站在某一个要点上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意图非常清晰,于是才引人入胜。

戈尔的故事开始变得能够引发人们持续的热情,他学会了如何通过叙事在情感上与听众建立联系,而这种联系的首个要点,就是不要讲述一个看起来十全十美的故事。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讲述要以情动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故事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故事才会获得生命。

《新论》中记载着战国时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叫雍门周的琴师去见齐国的贵族孟尝君。孟尝君问他:“你弹琴能使我悲伤吗?”

雍门周说:“我弹琴是想使你愉快,怎能使你悲伤呢?但我替你想想,的确也有很多可以悲伤的事。譬如百年之后,你的坟上长满了荆棘,放牛的、砍柴的小孩在上面跳跳蹦蹦地唱起歌来。他们将唱道,‘唉,像孟尝君那样尊贵的人竟也会这样啊!’”

孟尝君听了雍门周的这番话,不禁泛起悲凉之感,眼泪已涌到了睫毛边,不过还没有掉下来。

这时,雍门周拨动琴弦,轻轻一弹,孟尝君的眼泪就不由地“叭嗒”一下掉下来了。

未成曲调先蕴情,让孟尝君落泪的,并不是琴音,而是雍门周的假设故事。这种引导对方畅想百年后情形的方式,很容易使位高权重的孟尝君动情。讲述故事时,谁能牵到听众的情感,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早年曾做过一次演说,她事后回忆道,由于主持人突然宣布自己要讲话,她很惊讶也很害怕,最后,还是撑着讲了几句。听众中有人嘲笑道:“她不是在讲话,她是在尖叫。”而过后不久,她被安排在非洲的一次会议中讲话,由于同属贫穷落后的第二世界,甘地夫人对非洲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演讲中她激动万分,虽然最后她都记不清自己说了什么。但这次的讲述是成功的,第二天,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得到了人群的欢呼。

甘地夫人总结道,演说的成功在于情感。可见讲述与感情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讲述者对要讲述的内容毫无兴趣,则很难在说的过程中充斥自己的情感,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打动,又怎能指望打动听众呢?

在说服力上,讲故事比分析原因更加有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还显示,以故事的方式,特别是本质上吸引人的故事将信息呈现出来,信息就能更迅速、更准确地被记住。而一旦观众被吸引人的叙事所吸引,被故事的情感打动,感知到来源的可信度的影响就逐渐淡化。

为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讲述者要根据听众的不同特点而使讲述故事的语言有所差别。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在讲述故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要讲出针对性的语言。俗话常说的“看人下菜碟”,就是要求叙述要遵守灵活机动的手法,对宏观思考的人讲框架,对微观思考的人讲细节;对情绪化的人讲感受,对逻辑型的人讲事实;对冲动型的人讲好处,对疑虑型的人讲可怕后果……否则结果就会是“对牛弹琴”。

针对不同性格的听众,要讲述的故事也要存在差异,这一点孔子就非常擅长。学生仲由问他:“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不能。”几天之后,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他同样的问题,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对孔子的前后表述不一致很是不解。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不够主动,所以我给他壮胆;而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需要必要的劝阻。”

同样,由于背景、职业等不同,听众对故事讲述者的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而根据不同类型的听众,讲述者也应该把控自己的叙事语言,比如,同样是知识分子,他们也会有所差异——学者比较严谨,艺术家比较活泼等。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一件事: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求职业,整天在街上游荡,为的是想有一位高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始终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

有一天,他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该城著名巨富贾鲍尔·吉勃斯的办公室,请求主人牺牲一分钟接见他,并允许他讲一两句话。吉勃斯看见这位衣衫简朴的青年神采奕奕,也许出于怜悯,破例和他交谈起来。起初吉勃斯只想谈一两句,想不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小时。结果,吉勃斯打电话给费城狄诺公司的经理泰勒先生,给这位青年推荐了一个优越的职位。

这样穷途落魄的青年,在以前谋职一无所获的情况下,竟在半天之内获得了如此美满的结果,不得不说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他的谈话成功打动了吉勃斯。

讲故事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人的一种综合力的体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故事绝不能乏味无趣,讲述者必须具备以情感打动听众的能力。而一个善于讲故事,善于打动听众的讲述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地认识听众的情感需要,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直击人心。

抓住听众的诉求

没有听众的故事是失败的故事,而抓不住听众诉求的故事则注定不会吸引听众的关注。

依旧以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竞选伊始,各候选人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当时的背景,并据此制定自己的竞选策略。而回过头再看当时的背景,美国正处于网络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虽然经历了克林顿与实习生的丑闻,但这并不能掩盖在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

简而言之,尽管民众对丑闻鄙夷至极,但大家并不会全盘否认政府的政策和克林顿执政期间的表现。这也意味着,在这些背景下,民众的诉求和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之间并没有太强烈的冲突。

悲剧的是,戈尔团队显然对听众的诉求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因为他的演讲内容和策略主要是针对犯罪率提高、药品高价、学校超编、大型商业的欺诈等现象进行谴责,仿佛民众正因上述问题而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戈尔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救世主。

关键是:谁会将这些视为主要问题呢?戈尔团队在满足听众的诉求上南辕北辙了。

立错了主旨之后,故事的讲述与民意显得牛头不对马嘴,他们的主观臆测与选民的整体气氛格格不入。而摇摆不定的选民始终在戈尔团队面前受挫或者与其沟通不畅,“沉默的螺旋”终于爆发:原本摇摆的选民迅速一边倒。

在你要讲述故事之前,首先要想一想,听者的诉求是什么?他们想要从故事里得到哪些信息?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由故事讲述者完全主观地猜测,让受众被动地接受,最终形成抵触情绪。

戈尔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变革者,而这种变革是具有破坏性的,即全盘否认前执政政府的成效。他使自己的一切故事都以此为中心展开,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听众诉求,最终铩羽而归。

反观我们自己,当开始讲述故事时,一定要保证自己的故事能一语中的,刺中大多数听者的心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极有可能落得和戈尔一样的结局。

如果能够明确听众的诉求,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故事的讲述了。但是,如果你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就可以看到,不少故事讲述者习惯用大量抽象的语言、庞大的数字以及种种类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及方案。由于他们给予了太多让人头脑发蒙的细节,会场上能真正听完全程者寥寥无几。回答提问时,他们喜欢给出冗长而复杂的答案,如果仔细分析,这固然都是好答案,表现了讲述者严谨的逻辑和鲜明的观点。但是,如果他们能明白,演说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故事与听众的关联性,上述沉闷的会场气氛自然会一扫而光。

随着观念的更新及管理者意识的改变,不少人开始在演讲时使用故事,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讲述故事,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戈尔就是这样。在一场电视辩论中,他讲到了佛罗里达州一个十五岁女孩所在学校的教室超负荷的故事。

故事中的这个小女孩位于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戈尔讲到,他收到了一封信,然后有许多不同的人来帮他做辩论准备,两天前他们一起在一家餐馆共进午餐。上菜的服务生给了他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十五岁的女儿因所处的科学班人员过多,而不能拥有一张课桌的故事。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这最终会成为一个失败的故事:午餐,许多不同的人来帮他做辩论准备……这些因素是听众想要知道的吗?

须知在辩论或者会议中,所有演讲者的时间都有限,因此,语言简练、切中听众诉求的要害就成了讲故事要领的重中之重。

表面上看起来,午餐、一封信这些是故事中为了证明真实性而存在的细节,但这种为了真实[·]而刻意加入的种种细节事实上只能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容易引起混淆。显然,戈尔未能意识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有效地讲故事的方法——确保叙述简洁、直达听众诉求是至关重要的。

故事的主人公凯丽·埃利斯,佛罗里达州这个没有课桌的女孩,能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教育都有问题?这是不是以偏概全?因此,这个故事并不是大多数观众想了解的或者愿意与自己联系起来的。

要命的是,戈尔并没有意识到他在讲述故事中所犯的巨大错误,又开始了新的故事讲述,而这次产生的效果比预想的更为糟糕。

当故事和听众的诉求越来越远时,戈尔的故事只能变成笑柄。这就进一步证实了选民们的感觉,选他做候选人是个错误——他努力用毫不相关的、难以令人信服的故事牵动观众的心。换言之,他根本不懂民众的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不懂得听众内心诉求的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故事能达到他所要的效果吗?答案不言而喻。

注意叙述顺序和节奏

乾隆皇帝在某次微服私访中碰到一个卖瓜老农,他要过一个西瓜开始吃。老农见他吃瓜时拿勺子从外往里挖,有点不解,乾隆说:“寻常人吃西瓜时,喜欢从里到外,这样的结果无非是第一口很甜,而往下却是一口不如一口,算来整个西瓜却只有一口是好的。而我从外往里吃,却是一口甜似一口,算来口口皆甜。”

同样的,要想使一则故事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