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陨铁;纯石质的,即陨石;还有铁质石质混合的。
陨石落在地球表面,一般是孤零单个,在地面砸成大坑。很难想象如此奇妙的风动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说法不过是猜疑而已,缺乏科学论证。
大陆漂移的奥妙
我们脚下的陆地会移动吗?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为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只会有上下升降变化。
然而,1910年的一天,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养病期间,当他专心致志地凝视着一幅世界地图时,惊奇地发现:大西洋西岸、南美洲的巴西东北角凸进来的地方,恰巧能嵌进大西洋东岸、非洲的几内亚湾凹进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把欧洲和非洲大陆的西海岸与南北美洲大陆东海岸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大致吻合的整体。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由此,魏格纳经过两年的研究,提出一个观点:在很久以前,世界上现在的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地区,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这块大陆慢慢裂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魏格纳之后,许多科学家又发现了许多证据证明魏格纳的观点是正确的。譬如:在大西洋海底中央挺拔着一条绵亘万里的巨大山脉,宽约1500~2000公里,相对高度达1000~3000米,科学家将其称为“大西洋中脊”。在“大西洋中脊”中央,又相伴出现了一条裂谷,在这条裂谷的狭谷中,科学家发现了“地球被撕裂的伤口”——一个不断溢出粘稠岩浆的地方。
现在的非洲与南美洲,远隔大西洋3000多公里。但是有一种早已灭绝了的叫“中龙”的爬行动物,它们的化石在南美的巴西和非洲的南非的同时代地层中均被发现,而且一模一样。这种“中龙”只惯栖于淡水湖沼地带,根本没有远涉重洋的本领。
现在,已有许多科学家相信魏格纳的观点。有趣的是,有的科学家还绘制了840万年之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在这张地图上,意大利、希腊、埃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将从大陆上消失;在澳大利亚北部将诞生一个新的大陆;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日本却可能连成一体。。这只有待800万年之后由我们的子孙后代来检验其准确性了。
尽管魏格纳的观点被许多人接受,但它还只能算是科学假说,因为有一个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重达1000亿亿吨的六块大陆,究竟是来自哪里的力驱动它们漂移?因此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至今仍是一个自然之谜。
比利牛斯山圣泉之谜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个叫劳狄斯的小集镇,镇上有个岩洞,洞内有一眼清泉长年累月不停地流淌,泉水以其神奇的治病功能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圣泉”。
传说1858年,一位名叫玛莉·伯纳·索毕拉斯的女孩在岩洞内玩耍,忽然,圣母玛利亚在她面前显圣,告诉她洞后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洗手洗脸,并且告诉她这泉水能治百病,说罢倏然不见。
100多年过去了,神奇的泉水经年不息。前来圣泉求医的各地人也络绎不绝。它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天主教中心罗马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去劳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疾并甚至是病入膏盲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
他们不远千里来这儿,仅在圣泉水池内浸泡一下,便能病情减轻,有的竟不药而愈!
有个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他身患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经破坏了他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经X光透视发现,他的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辗转几家医院后,他的左侧从腰部至脚趾被打上石膏,但却被宣告无药可医,而且预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跋涉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沐裕密查利在几名护理员的照顾下,脱去衣服,光着身子被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奇迹出现了。打这以后,密查利开始有了饥饿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有过的。
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从病塌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片子上清晰显示出那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外地再生。4月,他已能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
这一病例,现代医学竟无法解释。
像这样的病例并非个别。据报道,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就达64例。这64例均经过设在劳狄斯的国际医学委员会严格审定。该机构由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30名医学专家组成,各个专家均是某个专科的权威。
那么,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们一定能剥去圣泉的扑朔迷离的宗教外衣,揭示它的本质,从而解开这个谜团。
同样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有座名叫阿尔勒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心雕制作的石棺,石棺长约1。93米,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令人不解的是,这口石棺中长年盛满清泉般的水,却没一人能解释石棺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镇上的居民回忆说,这件怪事是从公元960年以后发生的。当时,有一位修士从罗马带来了两位皈依基督教的波斯亲王圣阿东和圣塞南的圣物,并把圣物放入石棺中。此后,石棺内的“圣水”源源不绝,“圣水”为当地居民带来吉祥和幸福。人们视这“圣水”为神奇的水,因为它有神奇的医治疾病的疗效,人们珍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使用。
据有关专家的考察,这口石棺总容量还不到300升,而每年从这口石棺中流淌出来的水却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灾之年,石棺仍为当地居民提供澄清的圣水。据当地的居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某一夏天,石棺还溢出水来。
1961年,石棺内的水源之谜吸引了两位来自格累诺市的水利专家。他们试图解开石棺内的水源之谜。
最初,水利专家认为这是渗水或凝聚现象,于是想方设法垫高石棺,使它与地面隔开;为了揭谜,他们还用塑料布将石棺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外界雨水渗入石棺中;为了防止有人往棺内灌水,在石棺旁设岗,日夜值班。
所有的办法都未使石棺内水源断绝。专家们用科学方法对石棺内的水进行鉴定,发现棺内的水即使不流动,水质也是纯净不变的,似乎石棺内的水能够自动更换一样。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也试图解开这个谜,结果都未能如愿。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1908年6月3日晨,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当天,在瓦纳瓦拉北50公里的森林上空突然出现一个大火球,伴随着噼哩啪啦的怪声,这火球拖着长长的尾巴冲下来。这突如其来的景象使人们都惊呆了。接着人们看到巨大的火柱直冲云霄,慢慢地又变成黑色的蘑茹云;同时,人们还感到灼人的热浪迎面扑来。这热浪如此厉害,以至使人倒地而爬不起来。
据后来调查得知:在距火球400公里范围内,强有力的冲击波推倒了墙壁并席卷了屋顶。在距火球800公里范围内,有一火车正在行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惊骇了旅客,他们几乎被掀了起来,火车也受到强烈的震撼。距火球150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都能看到火球的坠落。
大爆炸产生了极大震动,欧美地震仪都记录到它的震动,地磁仪也受到明显干扰。爆炸的当量相当于1000万吨TNT炸药,它使爆心地区有6万株大树倒下,1500只驯鹿被击死。
1927年,苏联科学院派出探险队赴通古斯地区考察。最初,当地人都不愿做向导,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是恶魔造成的灾难,是为了惩罚人类。
库利克教授认为,这是陨石造成的。但他在调查过程中未发现陨石坑,也未发现一片碎陨石块。尽管他一直坚持己见,但是没有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死于德国战俘营。
1958年,苏联又派出考察队赴通古斯调查,但调查结果仍难下定论。到1969年,有人统计过探讨通古斯大爆炸的作品:科学论文180篇、普通文章940篇、小说60部,还有许多报道、诗歌、影视作品等。其中有代表性说法是:核爆炸说。这是科幻作家卡尔萨夫提出的,他认为是火星人驾核动力飞船进入大气层失事造成的。
激光通讯说。这是科幻作家阿尔特夫提出的。1883年印尼一次火山爆发发出了强电磁信号,处在天鹅座61号星的“人”经过11年收到信号,就马上与地球人联系,他们的激光信号太强,尽管对于他们来说是抽上一条线的伤痕,但对于我们却是一场灾难。
黑洞说。这是美国科学家杰克逊和瑞安于1973年提出的。一粒像石榴籽大小的黑洞穿过地球,在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它的速度高、质量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反物质说。加拿大辛哈博士于1974年提出反物质陨石与地球的物质湮灭而引起爆炸的说法。
彗星说。多数苏联科学家倾向于此。彗星核以极高速度闯入大气层而造成爆炸。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是恩克彗星碎片闯入大气层。
小行星说。这是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于1992年提出的。
这么多的解释没有一种能自圆其说。这次爆炸至今已快100年了,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闪电“摄影”之谜
从古至今,有关闪电“摄影”的记载或报道相当多。譬如:1892年7月1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两位黑人在海伦公园的一棵树下避雨,被雷电击毙。死者的前胸留下了闪电发生地点之一角的自然景色,画面中的一片发干的略带棕色的橡胶树以及藏在青草中的蕨类植物依稀可辨。
1896年6月17日,两位法国工人在棚子里躲雨,突然一个闪电掠过,他们倒地身亡。闪电在死者的手臂上逼真地印出了一幅松树、杨树以及死者表带的“照片”。
1957年,在美国一个牧场,一位女工在雷雨中工作,忽然雷声大作,这位女工感到胸部发痛。解开衣服之后,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胸前有一头牛的影象。
1976年,在美国密芝根州,一位农民正在赶打他的一大群黑猫时,闪电大作,将全部黑猫打死。与此同时,这位农民也受了伤。他妻子连忙来照顾他,却发现在他的秃头上有一幅清晰的“怒猫图”:一只只张牙舞爪、横眉怒目的黑猫,活灵活现。她连忙拿来肥皂、洗涤剂等,准备为丈夫洗去这可怕的影象,可怎么也洗不掉。到了第二天,这张“黑猫相片”却渐渐褪去。
闪电为什么会“摄影”呢?
这一问题在19世纪就有过争论,可至今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