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言,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解释的自然环境因素存在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都是众所周知的。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料,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有人居住土地总面积的7。2%,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占世界6。8%,次于前苏联、美国和印度,居第四位;永久草地占世界9%,次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居第三位;森林和林地占世界的3。4%,次于前苏联、巴西、加拿大和美国,居第五位。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河川径流总量占世界的5。6%,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居第六位;可开发水能资源占世界16。7%,居第一位。我国渔场约占世界优良渔场总面积的1/4;淡水鱼类种数居世界首位。在世界已知的15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国目前探明储量的有136种,其中钨、锑、锌、钛、稀土、硫铁矿、菱镁矿、萤石、重晶石、石膏、石墨等居世界第一位,锡、汞、煤、钼、石棉、滑石占世界第二三位,镍、铅、铁、锰、铂族等也占世界第四五位。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是: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资源总体上有较好的组合,但也存在薄弱环节;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劣资源占有较大比重。 
  我们要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现有自然资源的同时,去努力发现、开发新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研究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沙漠、戈壁以及居民点等。在土地利用构成中,难以利用的约占1/4。在已经利用的土地中,具有草地多、耕地少、林地比重小等特点。中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校例如,中国现有耕地1亿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按1985年资源与人口数字比较,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 
  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而且分布很不平衡。其中比较集中成片的有: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其次是西南的川西和滇西北,再就是新疆和青海的高山地段、甘肃白龙江流域、湖北神农架、海南岛、西藏南部和台湾中部等地。 
  我国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我国可利用草地和草山面积42。8亿亩,居世界首位,但人均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我国丰富多样的草地,是发展多种牲畜的良好物质基矗但是,我国草地约有30~40%属于低产草地,每年每只羊需30亩以上草地。再加上管理不善,过度放牧,人为破坏造成土地沙化,也是降低草地自然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沙漠、戈壁、风沙化土地13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9%,超过耕地面积的总和,有将近1/3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更让人忧虑的是,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土地沙漠化继续扩大。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1560平方公里。预计90年代土地沙化的速度可达1。32%。许多历史上曾是丰美的草地或干草地已沙漠化,致使“沙进人退”。造成这种局面,自然因素占5%,人为因素占95%,主要是长期超载放牧、盲目垦荒、水资源利用不当和采矿及交通破坏等。 
  我国现有宜农荒地资源3300万公顷。其中包括盐碱地、沼泽地、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需经大力改造之后才能使用。 
  中国大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每年付诸东流的沃土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沃地皮。中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使得中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 
  土地是指可供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利用的岩石、地形、土壤、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又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只要合理地使用和保护,就能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产品。 
  水资源 
  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是一切生命赖以存活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当前,水资源已日益发展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水资源现状如何?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水资源具有循环性、有限性、不均匀性、多变性和多用性以及利弊两重性等特点。我国的水资源除了上述水资源的一般特性外,本身还有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特征:第一,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量不多。据初步估计,我国多年河川平均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51912亿立方米)、前苏联(47140亿立方米)、加拿大(31220亿立方米)、美国(2970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但是,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仅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第84位,是加拿大的1/50,巴西的1/15,美国的1/5,也低于大多数国家。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水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就亩均水量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较大,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2。 
  第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水土配合不协调,供需矛盾较大。总的分布大势是:东多西少,南丰北欠。水资源在地区分配上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内外流域方面。我国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年径流量却占全国径流总量的95。45%;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6。3%,而年径流量却只占全国总量的4。55%。在外流流域中,又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更为集中,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83。46%,其中长江流域即约占全国总量的37。83%。而长江以北,包括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国50%,而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0%,其中黄淮海平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3。8%,人均水量仅为530立方米,而耕地却有3。4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水资源在地区分配上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南方水多而有余,北方除东北东部地区由于干燥度小(一般小于1),缺水不多外,其余广大地区缺水现象相当普遍,而尤以华北平原最为严重。 
  第三,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不均衡。首先表现为季节上的分配不均匀。 
  我国6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夏秋三四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尤其是东北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集中于7~8两个月的降水,可多达70%以上,有些地区降水甚至集中于几次暴雨中;而春季又干旱之极。因此,夏季丰水,冬季枯水,冬夏径流量相差悬殊。其次表现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及其有连续几年少雨和连续几年多雨的变化周期。如黄淮海地区平均每10年中,最大的年降水量可为正常年降水量的1。4~1。5倍,而最小的年降水量约为正常年降水量的50~60%,最大量与最小量的比值为2。2~2。9倍。水资源在年内年际分配上的不平衡,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雨季和丰水年往往暴雨倾泻,江河涨满,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过剩,大量的水资源不仅不能被利用,反而容易酿成水灾,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旱季或少水年,烈日炎炎,赤地千里,河湖干涸,干旱缺水的矛盾十分尖锐,常导致大范围的不同程度的旱灾。 
  长江与黄河 
  长江,横卧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条银色巨龙,其流程、流域面积、水量、水能、航运无不列居全国首位,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长江横贯中国中部,流经10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其众多的支流分别穿过6个盛自治区,全流域广达16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长江流域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拥有全国1/3的人口(3。6亿),1/4的耕地(3。7亿亩),40%的粮食产量(1。5亿吨),为国家创造40%的国民生产总值。 
  长江地处湿润地区,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水量极其丰富。全河年径流量10,500亿立方米,是欧洲最大的伏尔加河的4倍,是黄河水量的17倍,占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7%,位居世界第3位。 
  水量充足的长江干流和700多条大小支流,以及沿河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交织成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运网,不仅为流域内矿产的运输、商品的交换以及人民生活的交通需要,开辟了最廉价的运输形式,而且沟通了沿海与内地,长江流域与全国及大陆与海外的交通,成为我国东西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物资交流的最主要航道。 
  长江干支流蕴藏水能2。6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2。5%,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的总和。 
  长江虽然是一条自然条件优越的“黄金水道”,但夏秋汛期水患威胁很大。总长3600公里的江防大堤,1949年前三年两决。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祸及川鄂湘赣苏皖6省,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2800万人受灾,14。5万人丧命。建国以来,江堤不断加高培厚,最险的荆江大堤高出特大洪水位2米。 
  沙市——武汉若干悬河段,堤内江水高于市区7~14米,大堤一旦溃决,后果不堪设想。进一步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仍然是消除长江水患的紧迫任务。 
  黄河,一条金黄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中原大地之上。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入海的滚滚黄浪,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是我国第2大河,也是世界第5长河。 
  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有3亿多亩耕地,1。2亿人口,干流引黄灌溉6800万亩。蕴藏水能2800万千瓦,已建成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387万千瓦,水库总容积300多亿立方米。 
  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同时也带来了无数次的灾难。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前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多次,较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有6次,洪水在北到海河,南到淮河乃至苏北地区,纵横约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历史上制造了难以计数的惨痛悲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工作,结束了“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保障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定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降洪伏旱”的愿望。虽然根治黄河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几千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带给我们的灾难,必将在黄河流域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彻底的改观。 
  湖泊 
  湖泊是我国极其珍贵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