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1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粗漳臧籽┌òǎ迫耍戮勾铩�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 
  东非大裂谷的奇异风光,吸引了无数旅游爱好者,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好风光之余,不禁要问,这条“地球上最长的伤疤”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考证,大裂谷是在1000多万年前第三纪后期的中新世形成的。在这个时期,整个地球经历了剧烈的造山运动,许多地区地壳发生巨大断层或大幅度上升形成山脉,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和落基山等。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发生巨大断裂而形成的断层陷落带。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东非大裂谷正处在非洲板块、索马里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交界处,是陆块分离之处。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流向两侧,形成地幔热对流。它的上升作用,使东非地壳隆起成为高原;流向两侧的张力,又使地壳断裂,形成东非大裂谷。岩浆涌出地表,形成裂谷带的众多火山,裂谷底部则形成成串的断层湖。1000万年以来,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张。据推算,近200万年内平均每年扩张速度为2~4厘米,如继续按照这样的速度扩张,1亿年后这里将诞生一个新的海洋。




撒哈拉大沙漠 
  在非洲北部,从大西洋岸向东直抵红海之滨,横亘着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曾在此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遏制了纳粹德国的攻势。台湾已故著名女作家三毛也曾以此为背景,演绎出风情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并非一个陌生的地名,在阿拉伯语中,它是“大荒漠”的意思。沙漠东西绵延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横跨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突尼斯、摩洛哥、马里、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等国家和地区,总面积86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非洲大陆的30%。习惯上,人们把撒哈拉笼统地称为沙漠,但实际上应称荒漠更为确切,因为撒哈拉除了沙丘广布、流沙遍地的典型沙漠外,还有大面积岩石裸露或仅有薄薄一层岩屑的石漠(石质荒漠)和遍地粗砾和碎石的砾漠(戈壁)。 
  沙漠地区干燥少云,日照强烈,终年热浪滚滚,暑气逼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以上,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常在35~37℃,且高温持续时间很长。1922年9月13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45公里的阿济济耶测得气温高达58℃,成为世界上的“热极”。沙漠白昼赤日炎炎,如同火烧,鸡蛋放在沙地上,用不了多少时间便能烤熟,但一到夜晚却寒风似刀,睡觉非盖被子不可,昼夜温差一般达15~30℃,绝对日较差可高达38。2℃。在这样剧烈的温度变化下,岩石常因热胀冷缩而崩裂分解,风化剥蚀严重。沙漠中还有频繁的风沙和尘暴,经常是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量的沙尘被带到撒哈拉以南地区,甚至被带到大西洋中去。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等地区,常常出现降“沙雨”的天气。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些动植物仍然顽强地在撒哈拉沙漠中生存、繁衍。如根系发达的三芒草,叶子成刺、茎呈肉质的仙人掌,降雨后10分钟内发芽、10小时后便可扎根的假木贼等旱生、速生植物随处可见。鸵鸟、羚羊、跳鼠、蜥蜴等耐渴、善跑或穴居的动物也完全适应了撒哈拉严酷的自然环境。 
  在茫茫沙海中行走,前方突然会出现村庄、树木、水井、泉水,一旦走近又会烟消云散,无影无踪,这就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现象。它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产生折射,把远处的真实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而造成的“太虚幻境”。




怪石
  走石 
  原苏联普列谢耶湖东北处,有一块可能联系着重力现象新奥秘的石头,这是一块能够自行移动位置的石头。该石呈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 
  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位置。 
  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镇妆它。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如今它向南移动了数千米。科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长时期的分析研究,但始终未能明白蓝色巨石同重力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无独有偶,在美国内华达山脉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死谷”。人们发现这里有许多石头会“走路”,并留下许多“足迹”,为此引起许多人的注目和好奇。美国科学家夏普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他把25块石头按顺序排列并逐个准确标出位置,定期进行测量。果然发现这些石头几乎全部改变了原先的位置,有几块石头竟然爬了几段山坡,“行走”了长达64米的路程。 
  飘石 
  在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斯特拉邦的希沃布里村,有一座苏菲派教徒圣人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神庙。庙前空地有两块各重90公斤左右的“圣石”,能随人们的喊叫声而自动离地腾空。只要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圣石”下,异口同声且不停顿地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发“奇”字的声音尽可能拖得长一些,这样,沉重的石头就会像活人般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直到人们喊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它才会落回到地上。石头升空这个过程,可以反复数次。从800年前起,人们就一直延用这个方法使石头腾空。 
  现在,尽管科学还无法解释石头升空的奥秘,但前去希沃布里村观看这一奇景的人却越来越多。印度一些杂志曾专题介绍过有关情况,电视片中也拍入了“圣石”升空的稀世镜头。 
  毒石 
  日本枥木县那须镇的山上,有一种毒石,昆虫爬上这种石头,飞鸟落在这种石头上,很快就会死亡。这种能杀死生物的毒石,当地人把它叫作“杀生石”。这种毒石多在火山口附近,由于被火山口喷出的亚硫酸气体和硫化氢浸熏,从而有了毒性。有些寺庙把它搬去,当作神物安放。 
  哭石 
  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顶上有一块会“哭泣”的岩石。这块岩石的哭泣声像女人低声饮泣一样,听来十分伤感,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奇怪的是,这块岩石只有在晴天的傍晚才哭泣,而且时间只有一两分钟。所以,每当它要哭泣的时刻,四周总是挤得人山人海,以期能一听它那奇妙的啜泣声。 
  变纹石 
  在中美洲中部的卡隆芭拉地方,有一些卵形的石块,土著人一直把它们视为宝物。这些石块在下午时是平滑的,奇怪的是,经过一夜时间,所有石块上便会出现一些神秘的纹圈。经太阳晒过以后,到下午这些刻纹又会全部消失。好几千米范围内的石块都是如此。一夜之间在这么多的石块上弄出纹饰,并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曾经有地质学家用仪器拍摄这些石块夜间变化的过程。发觉在午夜12点以后,好像有无数隐形的手在这些石块上面刻出图案。可惜专家们无论怎样研究,至今也没研究出一个所以然来。




神奇的土地
  人人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国外也有“不播种就不收获”的谚语。可是在湖北省兴山县的香溪口,就有一块不用播种,也能收获油菜籽的土地。 
  这块土地的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当地人每年冬天将这里山坡上的杂草灌木砍倒,到第二年春天用火将草木烧掉,下过几场雨以后,就会长出碧绿的油菜。这里方圆20多个村子,家家每年都能收获野生油菜籽60多公斤,榨的油炒菜做饭是足够了。 
  不少农业专家和植物学家对这种现象做过各种解释,但都难以说清楚野生油菜多年自生的理论。不管怎样,当地人都把这块土地称为“神仙福地”。




地下森林
  如果你有机会到东北地区的镜泊湖游览参观,那里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吊水楼瀑布准会把你吸引祝最好再到完达山脉去看看那一大片火山遗迹。那里距镜泊湖西50余公里,乘汽车顺着一条叫“石头甸子”(当年熔岩充填的不平土地)的山谷一直向前走,很快便可到达。在进山的路上,两旁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到山谷尽头,在一片被浓荫覆盖的山顶,可以看见7个火山口,奇怪的是火山口里竟生长着密密层层的树木。那些树木不是位于地面之上,而是位于地面之下,人们称之为“地下森林”。在我国已知的800多座火山中,谁见过在火山口生长如此茂密的原始森林?所以“地下森林”实际是火山口森林。这里有5个火山口连在一起,当人们顺着登山小路爬到山顶,脚下突然出现一个挨一个的100多米的深坑,坑的直径约500米。火山口内壁很陡,几乎直立。坑内阴暗潮湿,奇迹般的一片森林就出现在那里,有落叶松、桦、鱼鳞松、楸等树种,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常看到马鹿、熊、东北虎、豹等野兽的足迹。 
  为什么在火山口底会长出这么好的森林呢?原来,这一带降水比较丰富,火山喷出岩里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物营养成分,阳光也能通过火山口向阳坡的缺口照射进去,所以火山口里能长出茂密的森林。站在火山口上望去,树木就在脚下,奇妙极了。“地下森林”应确切称为“火山口森林”才对。




会发声的塔
  在山西永济县普救寺内有一座塔,时常发出蛙叫声、锣鼓声和狐狸叫等9种声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人站在离塔十几米处,拍手或敲打石块,塔内便传出蛙叫声;当2。5公里以外的蒲州镇演戏时,人们在塔底的台阶上能听到锣鼓声;站在塔旁说话,40米以外的人能听见;在塔的第9层讲话,下面听声音好像从一层传来。 
  这个奇怪的古塔,吸引了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想揭开这个秘密。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每层塔檐能把声音来回反射。而且第一层塔下面有个收缩的口子能在声音反射时形成共振,共振就能使声音加大。另外,塔所在的地势较高,四周是平原,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阻挡,能接受较大范围内的声波。这样就产生了奇妙的发声效果。




“西方奇迹”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坐落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诺曼底海岸附近的大海上,距海岸约两公里,为欧洲著名古迹。这个多岩石的小岛呈圆锥形,底部周长900米,山头高出海平面78米。它之所以名闻遐迩,有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分割的原因:一是因为那雄踞在山石顶上的古老修道院;二是由于小山周围那宽阔的海湾。人工的杰作与大自然的创造在这里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处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观。 
  在这个素有“西方奇迹”之称的自然景观中,天、地、水这些最基本的因素组合得恰到好处。两座花岗岩小岛的四周是一片宽阔的沙滩,抗击着疾如奔马的海潮。天上,茫茫苍穹中是变幻不定的流云,色彩变幻的海面和沙滩上则不时有海鸟掠过。 
  神庙很快便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原来的小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