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工业的产品,早已进入了家家户户。你家里不是常使用味精吗,那就是一种。味精的学名叫谷氨酸钠,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在本世纪30、40年代,味精还是用小麦、大豆等粮食作原料,用盐酸水解法来生产的。每30吨小麦只能生产1吨味精。60年代开始用发酵法生产,原料改为淀粉、葡萄糖。后来又逐步改为使用醋酸,既节约了粮食,又降低了成本。80年代末全世界味精的产量已达到40万吨,光日本就要生产七八万吨。
全世界的氨基酸产量每年都稳定增长,幅度在10%左右。
除了有些氨基酸用作药品外,还有许多药品生产是发酵工程的“势力范围”,而且这一“势力范围”在逐年扩大。例如抗菌素,这个人们很熟悉的药品大家族,几乎无一不是发酵工程的产品。其他如比黄金还贵的干扰素,治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等,也都一样。
发酵工程与环保
事实上,在环境保护方面,发酵工程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拥有的潜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近百年来,环境恶化的问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废物、废气、废液泛滥成灾。光是美国,一年便要产生有害物质6000万吨。欧洲产生的有害物质也大致相当。其他各国便不必一一列举了,即使是第三世界国家,“三废”的排放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全世界的“三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拿污水来说,70年代全世界污水年排放量为4600亿立方米,到本世纪末将增长14倍,达到近70000亿立方米,在整个地球上,“三废”的产生和排放远远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净化能力。如果再不抓紧治理“三废”,再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环境,人类在地球上很快将没有立足之地了。
发酵工程的巨大威力使人们看到了彻底治理环境的曙光。
微生物治理环境这件事。可说是源远流长。多少年来,人类的生活中何曾少过废物、废水。不过,由于工业不怎么发达,城市人口也不怎么密集,这些废物、废水被伟大的自然界悄悄地消化掉了,不曾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大自然拥有神奇的净化力量,而微生物则是净化力量的主力军。这些不起眼的小不点无声无息地战斗在环境保护的第一线,吃掉了废物、废水,把它们转化成可供动植物再次利用的无害物质,使地球保持着生态平衡。只有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三废”排放量剧增,那些自生自灭、各自为战的微生物已无法应付,回天乏力,生态平衡才被打破,人类才面临环境恶化的威胁。
最终,解决环境问题还得靠微生物,处理废物、废气、废水还得靠微生物。不过不是那些各自为战的微生物“游击队”,而是融合着人类智慧的、经过改造的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微生物“正规部队”。
现代发酵工程
现代发酵工程可以说是从传统的酿造业脱胎而来,然而,现代发酵工程与传统的酿造业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回事了。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
人类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制酱技术。作为人们餐桌上重要调味品之一的酱油,世界上不少地方至今仍用传统的酿造工艺进行生产。那可是一个很繁琐、很费时的过程,从发酵、晒酱,直到取得成品酱油,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80年代,日本的一家公司用现代的发酵工程取而代之。他们的做法是将一种耐乳酸细菌和一种酵母菌一起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上,再装入制造酱油的发酵罐。各种营养物和水慢慢地从罐顶注入,产品酱油则不停地从罐底流出来,形成了一个连续生产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品的周期还不满3天!
另一个例子也许更能说明现代发酵工程的巨大优越性。
青霉素是大家所熟知的药品。它是最早问世的抗生素,至今仍是对付许多感染症的首选药物,仍在造福人类。青霉毒是一种叫产黄青霉的真菌的发酵产物。40年代,美国一家生产青霉素的工厂,由于生产手段落后,使用的发酵容器——培养瓶多达75万只。这在今天看来有点可笑,因为现在生产青霉素都是在大型发酵罐里进行的。荷兰有一家制药厂,用14个发酵罐生产青霉素,每个发酵罐的容积都达到10万升,产品和效率当然是那些培养瓶无法相比的。从事发酵工程的科学工作者还对产黄青霉菌株进行反复的选育和改良,使得用于生产的菌株性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最初,一升发酵液只能取得60毫克青霉素,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克。
发酵罐的作用
前面提到了发酵罐。发酵罐可以说是现代发酵工程的标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酵罐高度超过100米,容量达到4000立方米。
发酵罐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生长、繁殖和形成产品的外部环境装置,它取代了传统的发酵容器——形形色色的培养瓶、酱缸和酒窖。跟这些传统的容器相比,发酵罐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例如:能进行严格的灭菌,通入空气,提供良好的发酵环境;能实施搅拌、震荡等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措施;能对温度、压力、空气流量实行自动控制;能通过各种生物传感器测定发酵罐内的菌体浓度、营养成分、产品浓度,用电脑随时调节发酵进程。
所以,发酵罐能实现大规模的连续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和设备,获得高产量、高效率。
不要以为发酵罐操作是发酵工程的“专利”。发酵罐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这些生物工程分支获得最终产品的基本设备。所以有人说,发酵罐是连接发酵工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的纽带,是生物工程整体的标志。
发酵工程的优越性当然并不局限于发酵罐。由于科学家们对发酵微生物进行精心筛癣诱导和改良,现代发酵工程的原料已从农林产品发展到醋酸、甲醇、天然气、纤维素等工业品或矿产品,这就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发酵工程的产品也远远超出了食品这一范围。从生产润滑剂、化妆品、炸药、塑料、激素、蛋白质,到冶炼金属,开采石油,处理污水,改良土壤,发酵工程几乎无所不能。
细菌的克星——噬菌体
以细菌作为宿主的这类病毒,我们称之为噬菌体,如果把它的名字通俗化,可以称为“吃细菌的生物体”。噬菌体可以说是细菌的克星。我们在读《西游记》时,常被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精彩场面所吸引,俗话说“一物降一物”,细菌虽然神通广大,一旦碰上噬菌体,它也只能败下阵来。
噬菌体和发酵行业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在微生物发酵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防止杂菌的污染,因为一旦染上了杂菌,不仅会造成产量的降低,而且由于产物变得复杂,会使发酵后产品的纯化处理遇上很大的困难。但最使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头痛的是噬菌体入侵发酵罐后造成的污染。
一旦噬菌体遇上了细菌,它就会在细菌的细胞膜上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紧靠上去,在细胞膜上“钻”一个洞,把体内的核酸注射入细胞内,这些核酸就可以利用细菌体内的各种养分,繁殖新的噬菌体,这种繁殖复制过程的速度相当快,其危害也是很大的。
让我们来看这样的一幕:当一个工厂正在发酵罐中生产味精时,噬菌体侵入了发酵罐。于是,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原料变成了噬菌体和它的分解产物,而不是人们所期望的味精。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产品只能排放入污水处理系统。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得花力气对污水进行处理,必要时整个工厂得停工数日,对发酵系统进行全面消毒,以免造成噬菌体的再次污染。
当然,对于人类来说,噬菌体并不完全是起坏作用的,由于它们的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已在生物工程的研究和生产中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生物材料。
细菌也是自然财富
已经发现的细菌有成千上万种,尚未发现的有多少种呢?这将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谜,因为人类将不断地发现新的菌种。为什么要将各种菌种加以保存呢?因为细菌也是自然财富。
在现代的发酵工业中,生产菌种的优劣是决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让我们以味精的发酵生产为例来说明。味精的商业名称,按科学上的命名,它应称为谷氨酸单钠盐,是一种有鲜味的调味品,在厨房中我们常可以见到。
本来,味精是用水解蛋白的方法来生产的,后来,人们找到了能产生谷氨酸的菌种,于是,就改用发酵法来进行生产。在发酵过程中,生产味精的细菌以糖类、蛋白质、无机盐等原材料为“食品”,经过发酵转化后产生了谷氨酸。好的菌种,它的产酸度(将原材料转化为谷氨酸的比例)较高;差的菌种,它的产酸率就低。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容量达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发酵罐被广泛使用,如果去味精厂参观,我们可以见到这种有几层楼高的大圆桶状的装置,每次发酵的产酸率只要增加1%,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就非常可观。
一个优良的生产菌种,往往是价值很高的宝贝。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医药工作者共同完成的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工艺技术连同菌种,以数百万美元的高价转让给外国药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优良生产菌种的重要性,各个企业都制订了严格的菌种保密措施。在国际上,偷窃优良生产菌种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不仅是有益菌对于人类特别重要,就是那些致病菌,对于人类也同样很重要。科学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要了解致病菌的特点,才能设计和制造出能够杀死这些菌种的药物。某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菌种,也可能成为战争罪犯发动细菌战的“武器”,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动植物资源一样,微生物(包括细菌)资源也是国家的自然财富,必须妥善保存。
细胞工程是什么
细胞,这是17世纪一位英国建筑师起的名字。这位叫罗勃特·虎克的人一次在自制的显微境下,看到的栎树皮是由许多峰窝状的小格子组成的,他管那些小格子叫“细胞”。
到19世纪中叶,人们终于建立了完整的认识: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动物和植物都是在细胞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的。这一认识被称为细胞学说。
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走在前列的科学家开始有计划地对细胞进行培养,进行改造,使细胞服从人类的意志,产生人类需要的物质,或是形成新的品种。既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那么改造生命就应该从改造细胞开始。
他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了艰苦的实践,他们成功了。
细胞工程就此诞生了。
细胞工程是以生物细胞为单位的开发技术,它使生物学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细胞工程在改良植物品种、防止植株退化上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生产上已经起到了巨大的变革效应。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花卉、蔬菜的良种培育大都是采用细胞技术来进行的。细胞工程的发展又为80年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