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第9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披靡异常灵验,代号叫‘民主’‘自由’和‘人权’我用它们颠覆了东欧分裂了苏联,现在这些敌人穷得发疯一片混乱谁知塞尔维亚死活不肯向我示软,米洛舍维奇这厮总给我制造麻烦不得已我使用新式武器贫铀炸弹,这玩意除了杀伤还会造成核污染虽也给己方造成危害是把双刃剑,但为了称王称霸我哪管洪水滔天

写好以后,我又画了一幅漫画,画面上是一个戴着纳粹头盔的骷髅,在向一个背着写有“民主”、“自由”、“人权”三枚导弹的美国兵打招呼,美国兵还牵着一条哈巴狗,那条斑点狗高高翘起的尾巴上还绣着一个米字旗。第二天我来到办公室里,用计算机重新打印了一遍,然后就向《长江日报》投了稿,不过人家既没有刊用,也没有退稿。当时我还不会使用互联网,就请一位同事代我在网上发了几封电子邮件。

在看到电视上反复播放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死难者生前的照片时,我隐隐约约感到朱颖的相貌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当时没有确定。过了不久我高中同学给我打电话时告诉我:原来朱颖竟然是我上高中时候的师姐。朱颖于一九八六年九月考上太谷中学,我则比她晚一年考上同一所学校。一九八九年朱颖从太谷中学考进天津轻工业学院,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于一九九四年调入《光明日报》工作。一九九七年朱颖与同在光明日报当记者的许杏虎结婚,新婚不久许杏虎受报社派驻南斯拉夫,朱颖也随丈夫到了贝尔格莱德,在“五八” 事件中,二人不幸遇难。

一九九九年的“五八”事件是中国民间反美情绪达到质变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极端民族主义猛然抬头的宣言书。而二○○一年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则进一步强化了反美情绪。从此,多数中国老百姓对美国的态度变得相当不友好。对美国的不友好错误地影响到一些老百姓对待民主的态度,开始搞“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美国人宣扬民主,那中国人就要坚决不民主。这真是中国民主主义者和中国老百姓的悲哀。二○○一年美国发生“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以后,面对几千名无辜平民的死亡,我却听到了一片幸灾乐祸的残忍欢呼。这是中国人的耻辱,除了证明自己缺乏人性以外,什么作用都起不到。

民族主义当然是需要的,可凡事都要讲究个“度”。历史已经不止一次证明,极端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反而祸国殃民。因此,在一九九九年民族主义情绪爆发一次后,我渐渐地转向温和的民族主义,主张发展中美关系。因为,对苦难深重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如何利用一切可能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才是最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当二○○一年北京申办奥运会获得成功时,我没有一丝快乐的感觉。此时的我已经没有心思搞民族主义了,而是忧心冲冲地关注着腐败、侵吞国有资产、道德沦丧、教育和医疗产业化这些问题。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第十一章 正义无限(2000~2004) 三、祸从口出

自从来到H公司,我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公司组织人员培训,每天工作量不大。那时我看到几个年轻人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顿时觉得很新鲜,看着看着就渐渐学会了上网,接着就找到了那种可以自由地讲心里话的中文论坛。那时我和现在大城市里那些养尊处优的年轻白领们一样,还比较的民族主义,因此早期在互联网的活动就是在互联网上与亲日分子、台独分子和亲美分子对骂。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百般耍赖的奸商,也有本分守法的君子;有腐败渎职的官僚,也有鞠躬尽瘁的公仆;有侵吞国有资产的厂长,也有励精图治的领导;有腰缠万贯的大款,也有一贫如洗的工农。我应当感谢H公司,给我提供了如此近距离、全面地观察当今中国社会的条件。

自从走进这个公司的大门,伴随着日复一日在各个企业的奔波,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一天比一天压抑。以前生活在繁华大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我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思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今日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每天,我只是看看《新闻联播》,为这里的高速公路通车和那里的摩天大楼竣工而觉得自豪。对中国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一片繁荣昌盛的外表上。而今,我终于走出了自己所在的象牙塔,深入到国有企业、田间地头去,了解到了一个隐藏在浮华外表之下的真实的祖国。

二○○○年的秋天,我去了一个县里一家主要生产建筑振动机的特困国有企业。按理说这个地方属于平原地区,算不上最为贫困的地方;而这家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企业领导的贪污腐化,而是他们实在没有力量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找不到销路、进不了原料,最终被市场淘汰掉了。在参观这家企业的橡胶粉碎车间时,我发现那里异味扑鼻,空气中充满了有毒橡胶粉尘,别说待久了,就是在门口站一站就难受。工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唯一的劳动保护就是一副口罩。当我问及企业领导这些工人收入时,厂长告诉我一个令我无比惊讶的数字:年收入一千七百元,月均一百四十元。这区区的一百四十元钱,如果我们在一家餐馆里吃饭,无论如何算不上奢侈,但却是这个企业一名职工辛苦一月所得的全部收入。从那里回来以后四年了,我眼前总是能浮现出那个车间里遮天蔽日的橡胶粉尘,和戴着口罩为一百四十块钱卖命的工人。

那个厂长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一副眼镜,衣着非常寒酸。那天他跟我说:“我是这个厂的工人子弟,从小在院子里长大。后来我上了学,厂子却不行了。我不愿意看到我们厂就此垮掉,所以我回来了,想带领大家做点事情,救救我们的工厂。可是产品没有多少销路,我也没有钱搞技术革新。您要是有能力帮个忙,就帮我们想想办法吧。”我听了他的话,眼泪都快忍不住了,因为我也是一名工人子弟,父辈们赖以生存的企业也陷于了困境,多年发不出工资。但我只是一名小职员,一无钱二无权。于是,我回家以后找了妻子,看她们所管理的外贸企业有没有经营这类产品的,是否能帮人家找到销路。妻子找了几个外贸公司,可惜都不对路。这个忙我没有帮成,因此我对此一直抱以愧疚。

也是二○○○年,我去某移民县参加一个企业的破产债权人大会。在听清算组叙述该企业情况时得知:这个企业职工的房子盖好之后,没有钱安门窗,可是移民搬迁工作必须完成,于是就搬到了无门窗的房子里。职工也是多年没有发工资了,自己也没有钱安门窗,就弄些破塑料布、旧报纸或者床单遮风挡雨。他们不怕小偷,因为小偷也知道这些一贫如洗的人们是没有什么财产值得偷的。

还是二○○○年,我在到某省出差参加一个会议时候,听到该省某厅的一位处长私下里谈到:他们省某县政府为了给自己增添“政绩”,虚报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结果带来高征收和提留,又把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当地经济不发达,农民每亩地除去成本后产出平均只有三百多元,可每亩地的负担却达到了四百二十元。农民被逼无奈,只得背井离乡,造成土地抛荒。等到纪委去处理问题时,发现某个村全村九十八户人家中有九十六户已经逃亡,而剩下的两户都是残疾人,用“十室九空”来形容这里的情况丝毫不夸张。那位处长感叹说,怪不得一些领导干部总想把子女送到国外,这样下去早晚要出事的。接着那位处长还谈到该省省政府秘书长(「注」正厅级)因为情妇栽了跟头。省政府秘书长大人原来在某市担任市委书记,他的这个情妇本来是宾馆服务员,也没什么文化,秘书长大人看上她以后出钱给她开了一个服装店。可这女人不甘寂寞,一心想做官,于是秘书长大人给她伪造了入党志愿书和假干部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某市开发区管委会宣传部副部长。可他的情妇还不满足,非要当一把手过官瘾,碍于她刚来不久,给她“扶正”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秘书长大人让她当上了“牵头”副部长(「注」“牵头”是指正职空缺时,由某位排名靠前的副职行使正职职权)。没想到这样惹恼了宣传部的一位资深副部长,他本来认为凭资历这个一把手职位本来应该是他的,谁知半路竟然杀出一个婊子充当程咬金,挡住了他的仕途。副部长咽不下这口气,到处上告,结果让这位秘书长大人在阴沟里翻了船。

还有一年春天,我走访了位于某省偏僻山区的××煤炭矿务局,这个资源枯竭的煤炭生产企业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全局八千多名职工加上家属合计四万多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镇,有自己的学校、医院、派出所等等。由于资源已经基本枯竭,职工的生存成了大问题,整个矿区到处是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棚户,到处是没有事情做的下岗、失业职工。为了维持职工的基本生存需要,上级每年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一千五百万元,但平均到每人每月也不过一百五十元,实在是杯水车薪。由于地处偏远,当地职工甚至没有机会到城市去摆地摊谋生。这也是中国,与上海的高楼大厦、豪华商场同在的另一个中国。

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所见所闻深深刺痛了我,让我良心不安。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我爆发了。二○○○年夏天,我到某省一个地级市出差,目睹了当地政府一些官员们吃吃喝喝、铺张浪费的情景,再对比自己以前见到过的工人生活的凄惨状况,禁不住满腔悲愤。回来之后就我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一个官方网站的论坛上。这篇文章轰动一时,被多家网站转载。

然而当时我只是刚刚从事互联网写作,经验不足,因此在写该文时犯了几个错误:一是把人名、地名虽用了英文字母代替,但处理得不够老道,环境描写又过于逼真,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事情;加上里面的职务都是原封原地摘录,知情人一看就知道文中写的都是谁。第二,我在论坛的签名档里挂了自己的合成照片,当事人一看就知道我是谁。本来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就自己所见所闻描述现象,并不打算针对谁进行人身攻击,但是这么直白的文章,肯定要惹祸上身的。第三,这个论坛作为官方背景的论坛,一直是很多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地方,既然我的文章涉及政府官员,那么政府官员们就很容易看到这篇文章。

果然,我的文章发表没几天,该市市委书记的秘书在浏览这个官方论坛时发现了这篇文章,越看越觉得像自己城市发生的事情,于是向市委书记做了汇报。由于涉及到该市形象,市委书记指示严厉查处。就这样,人家看到我签名档里的照片,按图索骥确定我就是该文的作者。

当时我对此还一无所知。几天以后,我和我的上级再次到该地出差。走到半路上,我的上级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向他透露了这件事情。当时我们还不以为然,互相说言论自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继续前行到了那个市地界。到了以后,我们又接到一个电话,说现在政府那里闹得很凶,已经知道我们又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