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元帅哥哥是不是得病了。”高鸿艺问孔秋柔道。
高鸿信虽然有些失态,可是还是听到了高鸿艺的话,脸上的表情立马便换成了尴尬。
“刚才哥哥只是有些失态,呵呵。”高鸿信解释道。
孔秋柔知道高鸿信肯定有了什么想法,因为这种情形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夫君,你是不是又想到什么好主意了?”孔秋柔问道。
“我打算在襄阳也办一场科举考试,为我们义军选拔人才,这次还要多亏了你,我才想到这件事。”高鸿信笑着说道。
“科举考试!?”孔秋柔听后有些吃惊,科举考试一向是朝廷办的,现在高鸿信却要自己办,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毕竟他们现在是反贼,自然不用理会清廷的一些规矩。
“会不会没有人参加呀?”孔秋柔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刚开始肯定参加的人不多,以后会好的,毕竟读书人的野心可是比平常人要大得多,有做官的机会怎么会放过。”高鸿信却说道。
第二百一十七章 被遗忘的科举(下)
更新时间2015…2…24 21:37:29 字数:2152
“夫君打算什么时候举办?”孔秋柔问高鸿信道。
“明年晚些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办!”高鸿信说道。
“条件允许?明年有什么大事吗?”孔秋柔问道。
高鸿信本打算先瞒着孔秋柔要出征的事情的,不过孔秋柔问起,便不在隐瞒,说道:“明年东南将成为主战场,清廷集结了打量的兵力围剿东方平政和王聪儿,一个不好他们都有覆灭的下场,不管是出于道义,还是处于我们自身的利益考量,我们都要有所行动,从后方牵制清军,而这次也是一个大行动,我准备年后亲自出征。”
孔秋柔听后,沉默了一下,说道:“这么快就又要出征了。”
“放心,我很快就会回来的。”高鸿信安慰孔秋柔道。
孔秋柔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她知道高鸿信出征完全没有必要跟她解释什么,毕竟高鸿信身在其位,就注定了不可能总是与他长相厮守,聚少离多以后将成为她生活的主流。
对于科举,高鸿信既然想到了便马上就着手开始安排,显示找来了孔志尚与单秉鉴,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元帅,明年的战事肯定也许会迁延日久,甚至明年都不一定能打完,如果元帅要出征,这招贤的大考还要不要进行。”孔志尚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如果我回不来的话,就有你们两个主持吧,不过我会尽量赶回来的,而且前线也不是每天都有战事,也许到时候能抽出些时间回襄阳一趟。”高鸿信知道他的说法根本很难事先,可是还是说道。
“而且我们的大考与清廷的正式科举还是有区别的,要简单的多。毕竟现在像投靠我们的还很少,我们能找到一些文人为我们效力已经很不容易了,自然不能太严。并且我们要更注重实务人才,不能招揽一些书呆子,如果都是那种人的话,这个大考还不如不办。”高鸿信接着说道。
孔志尚也是经历过科举的,自然知道科举考试如何复杂繁琐。
“如果想要简化的话,则要好好的规划一下了,毕竟这中间的分寸很难掌握。”单秉鉴说道。
“是呀,科举传承千年,制度早已定型,照搬自然最简单,但是不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势。改进的话,则要把握住繁与简的分寸。”孔志尚点头说道。
高鸿信对科举的具体细节不太了解,自然不会对这个关注太多,便说道:“这件事便交给来年各位大人了,你们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等研究好了上报与我吗,然后我们再择日进行自己的科举。”
接着高鸿信补充说道:“还不算科举,只能说大考。明年出征之后,这件事便要提到日程之上,如果可以最好明年能举行。”
“清廷今年刚刚进行了科举,明年进行正好,否则后年就要与清廷的科举相冲突,必然会影响来参加我们大考的人数。”孔志尚说道。
“嗯,那这件事就这么订了。”高鸿信说道。
“连着举行几次这种考试的话,估计我们现在文官稀少的现状估计会改善不少吧。”高鸿信接着又说道。
“元帅,既然我们已经准备举行我们自己的科举了,那是不是也要建一所类似国子监的机构,我们好自己培养文官。”单秉鉴说道。
高鸿信听后眼前一亮,暗道自己怎么没想到,而且由此高鸿信还想到了武将的培养,如果光靠亲卫军,还是不太正规。
“嗯,单大人说的很对。但是我们不只要办一所类似国子监的机构,就叫大学。还要办一所专门培养基层武官的学堂,讲武堂。”高鸿信说道。
“培养武官的学堂,这件事没有先例,会不会导致武将做大?”孔志尚毕竟是文官,对大学没有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但对于讲武堂则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孔大人说的很有道理,自古以来武将做大都是亡国之道,元帅不可不防!”单秉鉴对孔志尚的说法也很赞同,附和道。
“两位大人放心,讲武堂是基层军官的培训学堂,基层军官很重要,如果基层军官人人都忠于主上的话,那么即使军事主官想要造反也没有了生根的土壤,就像无根之水一样,不可能会成功的。讲武堂不仅仅教导军事理论,还会对学院的思想进行校正,让每个学员都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高鸿信笑着说道。
孔志尚与单秉鉴对视一眼,均看出了对方的疑惑。自古以来都是实行愚兵之策,从来没有人会可以的教导士兵学习,虽然高鸿信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不知怎么的两人都觉得这件事很不寻常。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就由孔大人负责创建这两所学堂,等学堂建成之后,我亲自担任学正。”高鸿信自然知道两人一时之间对讲武堂还很难接受,可是高鸿信并不打算让他们完全明白,直接便下了命令,独裁便有这么一个好处,便是什么事情都是高鸿信一言而决,高鸿信也不需要对臣下解释的太多,事情的效率也办的快了起来。
单秉鉴与孔志尚听后果然不再有什么异议,说道:“是元帅!”
“元帅,还有一件事不知道当不当讲。”单秉鉴接着说道。
“单大人,请讲。”高鸿信看单秉鉴这么慎重,知道肯定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心里也慎重起来。
“元帅,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地盘,元帅是不是该换个名号了,‘元帅’这个称呼怎么都像只是一军的主帅。”单秉鉴听后说道。
“确实如此,‘元帅’这个成为的确与现在我们的实力有些不符了。”孔志尚听后也跟着说道。
高鸿信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情,毕竟与响亮的名号相比,他更看重实力。不过仔细想想现在他的实力确实已经很大,而‘元帅’的称谓则有些小家子气了。并且他一直都是只是元帅的话,那么手下的众多将领与官员也不好晋升。有的时候这些虚的荣誉还是很有**力的,长期没有晋升的官员难保在心里不会有怨言。
第二百一十八章 称王之事(上)
更新时间2015…2…24 22:52:22 字数:2178
“那两位大人以为,我们现在应该改个什么名号呢?”高鸿信沉思一下问道。
“以我们如今的实力,元帅完全可以称王。”单秉鉴说道。
“是不是早了点,如果称王的话可就真的是天下侧目了。”高鸿信听后有些担心的说道。
“元帅的担心是很有道理,如果只有元帅称王的话确实有些张扬。”单秉鉴听后又说道。
“你是说联系张汉朝等人一同称王?”高鸿信听后问道。
“嗯,其实只联系张汉朝便行,这样一来等我们两家称王之后,必定轰传天下。一定还有许多的小的起义首领也会跟风的。”单秉鉴说道。
高鸿信听后并没有再说话,而是陷入了思考,他要权衡的一下利弊,免得出什么叉子。
“我觉得称王这件事可以放在明年,东南的大战开启之后,我们元帅与张汉朝如果同时称王的话,清廷肯定措手不及。”孔志尚这时说道。
“还是孔大人考虑周详,竟然能将两件事想到一起去。”单秉鉴称赞道。
“那个时候称王确实是最佳的时机,不仅能让清廷措手不及,还能提高我们义军的士气,这样一来明年的胜算也更大了。”高鸿信点头赞同道。
“元帅同意称王了?”单秉鉴听后脸带喜色问道。
此时孔志尚与单秉鉴一眼,也是一脸的兴奋,毕竟义军从无到有,如今高鸿信一旦称王,那么就意味着,义军已经告别的匪的范畴。
虽然以前也有民族大义这杆大旗,可是毕竟不如称王要来的实际,并且高鸿信称王之后,孔志尚等人作为元老,注定会加官进爵,义军以后如果能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夺取天下。
一想到此处两人便开始热血沸腾,幻想这有一天能凭借开国之功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高鸿信点了点头,然后对一脸兴奋的两人说道:“既然已经商定要明年称王,纳闷名号也要先定下来,然后派人联络张汉朝,在明年给清廷一个惊喜。”
说到了名号的事情,方才一脸相分的两人,便又仔细思索了起来。
华夏经过这么长的历史,各种名号的封号都有过,如今要给高鸿信选一个名号,不仅要与现在义军的情况相符,这样一来便不容易拿捏了。
过了一会儿,孔志尚说道:“如今我们占据湖北之地最多,而湖北之地最早属于楚国,不如元帅称‘楚王’。”
“这时一个建议,单大人有什么好建议吗?”高鸿信听后问单秉鉴道。
“按照地理称王,是最常见的套路,那样的话我们现在的地域大多处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元帅也可以称‘荆王’。或者是‘蜀王’、‘梁王’也可以。如果以汉江来论的话,称‘汉王’也可以。”单秉鉴听后说道。
“‘楚王’、‘荆王’、‘汉王’、‘蜀王’、‘梁王’这五个称呼都与地理相关,从中选一个便可以了。现在我们虽然已经进军四川了,可是毕竟还只占据了一小部分,所以‘蜀王’、‘梁王’就不用考虑了。”高鸿信想了想说道。
“现在就只有四个选择了,在这四个选择里我还是最属意‘汉王’。大汉民族的王,现在我们是反清阶段,这样必须要利用民族情绪,汉王也更有利与我们以后的形势。”高鸿信接着说道。
“汉人的王,元帅,哦不,汉王必定能带领我们汉人推翻满清,光复我汉家的江山。”孔志尚赞叹道。
高鸿信听后说道:“光复汉家江山,不是一件易事呀,朱元璋扫灭元朝的策略是‘缓称王’,也不知道我们如今就称王是对是错。”
“元帅不必过于担心,现在与元末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不能完全照搬那时的策略,属下以为现在称王正是时候。”单秉鉴知道高鸿信还有些担心,便开口说道。
“属下与单大人的看法一致。”孔志尚也说道。
有了两人的赞同,高鸿信心里便轻松了许多。
定下了明年的几件大事,接下来的时间,整个襄阳便开始围绕着科举与称王忙碌起来。
高鸿信让高鸿智派人统治正在联络张汉朝卓森,让卓森与高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