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两人都通过了,这次单成敬是十名,耿一诚名次稍低是十五名。
两人的策论还是很好的,不过两人却吃亏在了文采上,毕竟两人就在军旅,性格中难免沾染军人的气息,字里行间透漏着一股杀气,考官们都是读书人,自然不大喜欢这种杀气。
高鸿信看到两人用了化名的试卷之后,一眼便认出了两人的作品,不过他并没有改变两人的名次,以免以后两人身份曝光之后,在引起一些争议。
这次两人都是榜上有名也算是了结了一桩心事,以后便可以专心的南征北战了。
河南现在局势很紧张,正需要单成敬坐镇的时候,为了这次单成敬回来参加科考,高鸿信特意将身边休息的张修远又派了出去。
河南现在有着张修远、毛达,足以应付清廷的可能动作。
而四川虽然现在已经是汉军的囊中之物,可是仍然有西边很北边的广大地区还不再汉军的统治范围,这些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很难攻克,耿一诚负责这件事情之后,已经渐渐的掌握了在高原地带作战的方法。
在高鸿信看来,以后耿一诚肯定会委以重任,要想进军高原还得靠着他手下的一批熟悉了高原作战的大军。
单成敬、耿一诚本身都是书香世家,这次考试不仅是为了完成两人的心愿,也是为了拉拢湖北本地的氏族力量。
虽然唐朝之后,已经没有门阀了,可是士绅的力量却填补了门阀消失而出现的空白,士绅在这个时代意味着社会的精英,想要更好的治理国家,就必须依靠这些精英阶层。
这一夜,高鸿信也失眠了,这次科考是开始,也是一个转折,汉军开始彻底朝着正规的国家方向发展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 胡思乱想
更新时间2015…3…15 10:29:10 字数:2083
一个国家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称王称帝便可以的,还要经过一个沉淀积蓄的过程。
像元末的朱元璋、陈友谅等人,都是经过数年的打拼、混战,才稳定了内部,统治区真正才成为一个国家的样子。
而明末的李自成,则是前期没有丝毫积累,骤然壮大,虽然占据了明朝的都城,也登基称帝成了大顺的皇帝,可是根基不牢靠最终只是空中楼阁,稍有外力打击便会轰然倒塌。
如果没有关外的清朝的话,也许大顺还能有所作为,可是事情没有如果,最终大顺还没有大明坚持的时间长。
因此根基很很重要,如果根基不牢靠就算表面在光鲜,最后都不会长久。
而什么是根基,军事实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武功文治缺一不可,现在汉军的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了,唯一缺乏的便是文治。
而这次科考便是高鸿信着手改变这种状态的首次尝试,只要有着远远不断的人才通过科考脱颖而出,汉军的强大便可以预期了。
高鸿信不是爱想一些不切实际事情的人,可是此时也不由的为汉军的将来,赶到高兴,开始想象着汉军根基身后之后,高鸿信建国称帝,然后南征北战扫平天下。
其实这也是穿越人士的传统套路,高鸿信前世也看过许多的小说,对这些自然不陌生,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永远不可能像自己亲身经历这样生动,自己经历过才知道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都要一步步循序渐进。
如果主角逆天一样三两下便将各种boss打倒在地,那还有什么合理性。
要知道穿越者本身的存在便是一个大bug了,如果还给穿越者各种金手指,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套路,还有什么意思,脱离了实际的事情,永远都都只是个笑话。
高鸿信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年了,他现在已经彻底融入了这个世界,现在就连前世的记忆都开始模糊了,他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
就算最后能夺得天下,高鸿信估计也不是一两年便可以的,也许要再用五年,甚至十年,高鸿信不着急,他现在才二十岁,还很年轻。
不过就算是覆灭了满清,高鸿信也轻松不下来,因为这个时代是列强争霸的时代。
如今的世界已经被西方各个抢过瓜分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位数不多的国家还没有被他们染指。
如今的中国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了,虽然差距并不是不可以弥补,不过在高鸿信看来这也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
到那时候也许刚好赶上1840年,不知道到时因果还会不会发动一场对华的战争,也许这场战争还会因为高鸿信的到来而提前来到。
另外,沙俄也是高鸿信格外担心的一个国家,高鸿信可不想让东北落入这头北极熊的肚子里。
东北对于中国的重要在这个时代没有谁比高鸿信更清楚了,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达到四亿了,可以说人多地少,整个天下到处都是无地少地的人,如果没有东北平原的缓冲,只要新朝一建立,稳定必然催生更多的人口,到时候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人口与土地的问题,没准高鸿信就要应对接下来的各种起义了。
不过高鸿信现在还不知道沙俄现在在远东实力到底如何,不过他估计也不会太强大,只要整个中国内部稳定,高鸿信还是有信心将国境线维持在尼布楚条约的范围的。
高鸿信当然不会就此满足,他可不想自己的北方有一个随时打自己注意的邻居,可以想想以后中国与沙俄的战斗肯定不会少。
想到了沙俄,高鸿信接着便想到了蒙古,这个时代的蒙古早已经没有了蒙古帝国时期的实力,不仅四分五裂还被喇嘛教弄得没有了丝毫的战斗力,人口更只有可怜的五十多万。
不过高鸿信想要彻底征服的话,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现在高鸿信还没有好的策略,只能到时候再想办法。
只要东北蒙古没有问题,整个国家才可以说彻底安稳了,而新疆、西藏要评定则要更简单了,只要派一些大军过去,然后沿用现在清廷的制度,那么这些地方不会掀起太大的乱子。
这从清朝灭亡之后,这些地方的表现便能看出一二,最后闹得最多的地方还是蒙古、东北。
清末的历史是高鸿信最熟悉的一段,这给了高鸿信很大的启发,毕竟时间只相差了一百多年,很多事情还是有相似之处的,相互参考之下,可以方便高鸿信做出正确的决定。
还有便是1800年之后,后世人们熟知的各个历史人物便要登上舞台了,这也是高鸿信最大的依仗。
这个时代虽然是封建时代,可是与二十一世纪一样,人才也是最重要的。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磷、石达开、李鸿章……
一想到这些人的名字,高鸿信不由的越加兴奋。
其实1800年到1820年这段时间是高鸿信发展的最好时间,也就是在去年底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了成功,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实际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独裁者。
紧接着今年拿破仑·波拿巴便率军穿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开始了自己征服欧洲的进程。
此后他还会加冕成为皇帝,并且通过战争征服大半个欧洲,其后他还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殖民地有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欧洲各国除英国外,其余各国都向拿破仑臣服。
他还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可以说,这时的欧洲史便是拿破仑一个人的历史,英国以后为了应对拿破仑的兵锋,也不得不专注欧洲,对远东大清便没有了余力干涉,以后等高鸿信彻底统治了这个国家,便错过了干涉的最好时机。
第二百四十二章 体制
更新时间2015…3…16 22:13:23 字数:2153
第二天,宴请各位士子,高鸿信身着一身盛装出席。
士子们见高鸿信出来,纷纷跪地行礼。
高鸿信自从成为汉王之后,威仪自然而然的便逐渐凝重起来,士子们见到高鸿信也不由得感觉一股气势。
“参见汉王!”士子们齐声喊道。
“众位士子都起身就坐吧!”高鸿信笑着说道。
士子们这才纷纷起身,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士子们的座次是按照排名来的,此次上榜的士子一共是一百一十三人,按照每排五人来算,也要二十三排才能坐下。
排名靠前的士子与高鸿信离得最近,也就两三米的距离。
对士子们来说,离得汉王近一点便可以给汉王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这次宴会的最大的好处。
最后的士子则想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给高鸿信留下好印象,以便以后能得到重用。
陶澍坐下之后不敢长久直视高鸿信,只是略微的扫了一眼便挪开了事先,他虽然知道汉王很年轻,可是没有料到这么年轻,心里不由暗暗吃惊,如此年轻的汉王能将打下这么大的基业,并且管理的整整日上。
就在第一排的另一侧,彭浚也与陶澍一样,彭浚比陶澍的年纪还要大十岁,此时在看到高鸿信如此年纪便据土城王了,不由觉得自己过去的三十一年白活了一样。
“众位士子都是楚地的翘楚,在这次大考当中脱颖而出,正当其时。今日本王在此处设宴款待诸位,不必拘束,可以尽情的吃喝。”高鸿信笑着说道。
接着转头对边上的侍者说道:“开始吧!”
接着奏乐之声响起,一个个的侍女开始将饭菜端上了餐桌。
高鸿信并没有在这里多带,只是与前面几排的士子聊了两句,然后喝了几杯酒,便离开了。
等高鸿信离开之后,大堂里的气氛才开始活泛了起来。
众人毕竟都是年轻人,而且都是湖北及周围几个省份的士子,就连口音都极为相似。
单成敬、耿一诚老早便聚到了一起,然后便一块四处进酒去了。
两人就在军旅,酒量在军营当中锻炼出来了,比这些士子们要高出一节。
陶澍作为第一名,自然少不了被敬酒,轮番下来没有一会儿便有些支持不住了。
而第二名的应冠宇,第三名的尚学东、彭浚、第五名的薛东钊,都与陶澍一样接受了众人的轮番敬酒。
宴会一直持续到下午才结束,士子们在士兵们的搀扶之下来开了汉王府,并且被马车送回了自己所在的客栈。
虽然现在有了这批士子,可是他们并不能马上便获得重用,也要经过不断的考察,才能确定那些人有能力,能力有多大。
高鸿信早早离开,便来到了书房,孔志尚等人早就等在了这里。
“科举这件事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我打算改革一下我们现有的体制。我决定实行内阁制度,你们三个任大学士,直接向我负责。处理政务还是像以前一样,你们商量过后给出解决方案,然后上报给孤。这样一来你们也有了正式的名头,名正言顺了。”高鸿信笑着说道。
孔志尚、单秉鉴、高俊茂三人听后都是精神一阵,虽然现在高鸿信还没有称帝,这个内阁也还很稚嫩,可是谁的知道,以后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自从朱元璋创立内阁制度之后,宰相便被废止了,内阁大臣可以说是文臣的顶峰了。
如果以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