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
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
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
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举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
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
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
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
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
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
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
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
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
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听完汇报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
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
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
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将一个胳膊时抱在胸前,在办公室
里踱起步来。
他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
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
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
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
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
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
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
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
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
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
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
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
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
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劝承天启运,受命于
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
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
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
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
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
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
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
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
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
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
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万吨
南洋华侨领袖、东南亚最大的企业家陈嘉庚,接到毛泽东的邀请电,回国参加政治
协商会议,共商国是。6月4日,陈嘉庚抵达北平。
那天,他路过天安门,见到这个著名的宫廷广场垃圾成堆,心中颇有感慨。
垃圾如山,臭气阵阵。这个广场就像封建皇朝和反动的国民党政权一样衰败到了极
点。
为此惊诧的不仅是这位南洋华侨领袖。
北平解放时,解放大军开进来,只见这座闻名世界的城市有不少地方垃圾成山。有
人估计,当时市内堆积的垃圾不少于60万吨。
皇城根下的垃圾也是有说头的。除了民国当朝的垃圾外,令人惊奇的是,不少垃圾
还是“文物级”的——是明清两朝的遗物。这不是演绎,因为当时有人从垃圾堆里找出
了不少明清时代的文物。
民国时期,城里的垃圾堆还在不断增多。日积月累,垃圾倒成了旧皇城地质的一部
分,不同时期倒下的垃圾就像一层一层的页岩。后来,市区内再也没有办法往高处堆放
了。于是,垃圾堆就上了房顶,就上了街道,就到天安门广场安家落户了。
当时城内有个叫二龙坑的地方,连年堆放垃圾。长起了一座高高的、臭气冲天的山
头,居民们出门得翻越这座垃圾山才行,生活、交通苦不堪言。
北平解放后不久,军管会人员来到天安门时,简直不相信眼前这座城楼就是天安门
城楼。只见城楼破败不堪,杂草在寒风中晃来摇去。他们踏上通向城楼的砖道时,一群
野鸽子扑索索飞起来,咕咕地呻叫着飞上天空,一派萧杀景象。通向城楼的古老阶梯上,
满是厚厚的、表面业已风干的鸽子粪便,一脚踩上去,浓郁的霉臭味直冲鼻孔,弥漫在
空中。
皇城根下的一位居民诉说道:“我们的房子埋在垃圾堆里十几年了!”
垃圾成山,不仅阻塞交通,而且污染环境,滋生疾病,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
康。
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决不能建立在这样一座垃圾城之上。
在天安门被确定为开国大典场地之前,1949年春天,北平市人民政府就号召党、政、
军、民、学、商各界,成立了清运委员会。
“清运工作,即为人民服务。人民政府除了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并且有机会普遍
受到教育外,还要保证减少人民的死亡率。”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清运委员会召开的动
员大会上说。
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古城垃圾宣战。
形式多样的清运会在北平城一个接一个地召开。
红红火火的全民大清扫运动揭开了序幕。
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他们用标语、漫画、壁画、家庭访问、街头演讲
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和发动群众,点燃广大市民清扫垃圾、清洁自己生活环境的工
作热情。
1949年3月24日到4月18日,为大清扫的第一战役。主要任务是清户、清巷。
l949年4月26日到6月30日,为大清扫的第二战役。主要任务是清除待运场和重点地
区。
经过91天的会战,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19280公方,重达201638吨。
垃圾数量实在惊人!
陈嘉庚进北平时,北平市打响的垃圾战第二战役尚未结束,天安门广场上的垃圾山
尚未被新中国的“愚公们”搬走,因此使他有幸目睹了旧中国留下的蔚为壮观的奇特景
象。
当天安门将辟为广场,北平将改为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等消息传出后,获得新
生的人们干劲更足了。
“建设人民首都”,天安门城楼下矗立起一块崭新的巨幅标语。
这是人民的意志。
这是政府的号召。
数千名共青团员、青年学生涌上天安门广场,参加义务劳动。他们用锄头、铁锹除
草铲土,没有工具的干脆用手搬石块,填平大大小小的坑坑洼洼。
广场西侧的垃圾山消失了。
广场上的腐臭味消散了。
市建设局的工人大军开进了广场
这是建设自己的广场啊!工人身上蕴藏的冲天干劲火山一般爆发出来,他们奇迹般
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个辽阔的广场诞生了。这个广场可以容纳20万人。
很快,沥青石渣路面铺好了。
鲜花、绿草、树木种上了。
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美丽得如同即将迎接新生活的新娘。
天安门广场的新生,是整个北平城获得新生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