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 第1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宾特洛甫访华,也是为了确保战争在冬季来临前结束。否则的话,事情就不妙了,拿破仑是前车之鉴。

唐绍仪婉言拒绝了里宾特洛甫的要求,声称,不符合约定。

随后,里宾特洛甫与唐绍仪就约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按照唐绍仪的说法,密约规定德国攻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中国才出兵的。

里宾特洛甫怒极反笑,如果德国攻克了两地,苏联失去了主要工业区和石油供给,就已经战胜苏联了,谁还需要中国参战。

唐绍仪争论中,也觉得这个条件不是很适合,但约定就是约定。

里宾特洛甫竭力争取,唐绍仪允诺,德军只有包围两地,或者说德军只要进攻到两地——指两个城市,中国才可以出兵。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分出胜负,不占据绝对优势的话,中国就不会参战。

德国缺乏石油,对中国进攻高加索,也存在反对的声音——如果中国攻克搞加索后,不肯撤军,德国怎么办?加之,德军的“台风”行动进展顺利,事情也就先放下了。

九月初,希特勒宣称,“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

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斯大林是决心把莫斯科打成一片废墟了——在清洗过后,苏联已经没有第二个声音,斯大林不肯投降,战争就还会继续。

德军苦战连连,一直战斗到十月中旬,雨季来临,也未曾将莫斯科攻克。

这下子,德国人不由得急了。里宾特洛甫再次秘密访华,强烈要求中国出兵。

唐绍仪的立场坚定,不肯妥协。称冬季与苏联人作战,不是合适的时间。中国军队大部分都生活在热带和温带,不适应苏联的冬季。

里宾特洛甫啼笑皆非,早就要求中国出兵,你不肯,现在又这么说。

而且,唐绍仪强调,中国国防军的冬季作战装备和给养,还没有准备妥善。

几经磋商,唐绍仪也只答应在哈萨克边境地区,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此时出兵的。

如果德军连苏联都一战而下的话,我很难想象,希特勒的自信心会膨胀到什么地步。德国一直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不仅经济实力大增,兵力也已经超过了八百万。百战百胜的军队是很可怕的。

苏德战争结束后,可就是中国与德国交界了。那中国需要保留多少军队,'奇‘书‘网‘整。理提。供'才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这实在是个问题。

德国有八千万人口,军队只招收青年男子,八百多万人,再算上之前的损耗,几乎已把所有青年男子都招入了军中,如果德军有较大损失的话,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

相比之下,苏联人口只有一亿五千万,但讲究男女平等,一律都招入军中,从战争潜力看,是德国的四倍。

因此,我自不会在此时参与战争。既要引导孤立主义者,以扩军备战,又要压制军队和国会的好战势力,使之不要暴走。这真是个麻烦事。

十一月份,嘲笑中国谨小慎微的希特勒吃到了苦头。从来没有想过在冬季作战的德国人,连防寒的被服都没有准备。德军被大批大批的冻伤,前线已经停止进攻,而把仓库改建成营房。但没有取暖设施的仓库,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德军久战不下,又逢此打击,身穿单衣在寒冬里作战,士气十分低落。

古德里安报告说,部队开始发现“严重冻伤病员”。13日,气温降到零下8度,“越来越觉得缺少冬衣了。枪炮和人一样受到了严寒影响。由于坦克履带防滑用的尖铁没有运到,一路冰雪,行动困难。天冷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由于天气太冷,机关枪打不响。结果人心惶惶……”

相比之下,困守在莫斯科的苏联人,虽然也缺乏燃料,却要比德军要强上许多。但莫斯科里缺乏粮食,经过两个月的围城以后,莫斯科正在变成第二个列宁格勒——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用墙壁纸加工的面粉充饥,莫斯科河就是生命线。运来了大批的给养和兵员。也运走大批的居民和设备。但其运力远不足以满足众多人的生存。

莫斯科41年的冬天,前所未有的悲惨,城里的苏联人大量的饿死,城外的德军成批的冻死。

10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国防军为了检验新编部队训练情况,决定在十一月中下旬,在哈萨克地区,举行各兵种联合军事演习。

随后,国防军演习部队开始源源不断的开赴哈萨克。

美英等国一致对中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严重关注”,认为违反了中立立场。

中国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再次宣布,此次演习选择哈萨克,是由于哈萨克的地势广阔平坦,适合演习需要,请苏联放心,中国会严守中立立场的。

问题在于,斯大林怎么也放心不下。废话,放在谁身上,也不会放心,放心的是傻子。

苏联受此影响,被迫向边境地区增兵。斯大林气的要吐血,每向边境增派一名士兵,就要少向莫斯科派一名士兵。

但不派又不行,中国国防军在哈的驻军很快就超过一百万了,如果苏联没有举措的话,中国真打过去。一切就全完了。苏联就算是虚张声势,也不得不向边境派出援军。哪怕全是新兵,那也得派。但一派兵,就要有物资,就要有装备,就要消耗运力……

这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反攻计划。

PS:俺今天更了六千字,也算是纪录了...

正文 第128章[全]

11月中旬,德军投入所有兵力,开始了最后的进攻。德国人冒着零下20℃的严寒,疯狂进攻,并迅速取得成效。

19日德军第一次在莫斯科市区,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德军进入莫斯科以后,最注意搜索的战利品,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也不是其它贵重物品,而是最普通的御寒衣物和燃料。

这时候,德国人也顾不得,那衣物是男女老少的衣着,只顾往身上裹。对零下20℃穿单衣作战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衣物更重要的。很快德军的衣着就向难民化发展,花花绿绿,穿什么的都有,德军不得不下令,要求将军装穿在外面。

缴获虽然是杯水车薪,仅仅满足了部分德军的需要,却极大的激发了德军进攻的热情。“前进一步生”,就是德军的真实写照。

苏联人迅速发现了问题,他们把多余的衣物运往后方,或就地销毁。总之,就是不让德军得到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

同时,苏联人拼死的战斗,寸步不让,生死不是个问题。莫斯科守军的半数都是本地人,后面就是家人,残暴的德国鬼子竟把死人剥个精光——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老毛子也玩命了,“战死在阵地上”、“后退一步是家人”是最流行的宣传,此口号深入人心。

战斗更加激烈了。在莫斯科有房子——虽然破点儿,有衣服——虽然乱点儿,谁也没有退路。在寒冬里,被赶出莫斯科的人必死无疑。

12月1日,德军的一支小部队离克里姆林宫仅500米。

然而,持续不断的大风雪,积雪封锁了铁路线,阻断了后勤给养运输和部队调动。德军多数人没有冬衣,很多人连御寒的房屋也没有,燃料供应也糟糕透顶,机枪打不响,大炮打不准,坦克开动前,需要烤半个小时的火……

12月初,莫斯科气温降低到零下40℃,

12月13日,苏军勉强凑够了兵力,从莫斯科南、北两翼展开反攻。

尽管德军的作战意志极为坚决,但持续激烈的战斗、大风雪、严寒耗尽了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苏军击溃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把他们赶出了莫斯科。苏军兵力不足,朱可夫就集中兵力,打击敌军一部,取得了不小战果。

'注':要我在这里搞明白地形,设计个合理的战役,真真是为难我了,大家将就看吧,有好的意见,可以给我发短信,也可以在书评区留言。

牵一发而动全身。苏军的兵力不足,推迟了进攻的时间,又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德国人就获得了喘息之机。对德军来讲,最大的问题在于补给。德国没有为寒冬作战作战准备,缺乏御寒的被服,也没有能在大雪中运往前线的手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产棉大国,问题出现以后,德国人也只好找上门来,并要求从中国购买运输机。

我真是坠落了,资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绞索。我不是个资本家,但在德国人开出五倍的价钱,要求现货供应的时候,我还是批准了从空军调拨现役运输机的方案。

好吧,就算是更新换代了,我安慰自己。

尽管批准了德国人的要求,但我不可能把运输机都卖给德国,也有许多地方需要保密。于是,飞机在迅速进行了改装——就是把一切需要保密的违禁物品全部拆除。

12月16日,第一批383架运输机被交给德国人。一同交货的,还有一批1200架战斗机,这是德国人为了护航而购买的。五天以后,第二批238架运输机被交给德国人。

至此,我已经把中国空军中可以出售的运输机,倒卖的一干二净。这样友善的举动,总的来说,使中德关系大为缓和。希特勒不提“中国出工不出力”,“胆小如鼠”什么的,开始盛赞“中德友谊”。

至于被服等物资,不算什么。德国人的需求量是很大,但在把市场上的现货扫荡一空,又调集了部分国防军储备以后,还是凑齐了大部分。其余也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交货。

德国人立刻向前线空投了大批棉衣,并宣告随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资,被运往前线。

12月19日,冬衣初次被空投至中央集团军群莫斯科突击集群。

这一批的数量不是很多,连突击集群也不能满足。德国至前线较远,中间需要进行几次转场,而前线没有修建可以起落大型飞机的机场,飞机需要装载更多的燃油,以便于往返。前线燃油紧缺,有的飞机还要运输燃油。

但有些时候,希望更能鼓舞士气,德军官兵收到下发的冬衣以后,欢声雷动,士气大增。

在此后的一周中,德国人调集所有运输机,向苏德战场空运了三百五十万套冬衣。并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向前线空运了十八点九万吨高热食品、燃料、弹药等重要物资。

趁此良机,德军稳固了战线,莫斯科仍处于德军的包围中,苏军仅在南线取得较大进展。随后的酷寒暂时中止了大规模的战斗。

关于军用运输机对德出口一事,我其实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德国大使卡姆胡贝尔边通过外交部,正式提出了购买要求;边直接找到了生产厂商,给出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价钱。听说是五倍的售价,各大飞机生产商宛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迅速把其余的事情一手操办好了。

军火贸易是与政府打交道最多的生意,在政府的影响很大。国防部面对以一架旧飞机——都是五年内装备的,换两架新飞机的交易,非常动心。对德销售也没有什么障碍,德国提出购买的,都是已经获得对外销售许可证的飞机。

正因为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利,报告才会在短短时间,就送到了我这里。

拒绝显然是不可能的,希特勒发出的电报,由卡姆胡贝尔递交给我。如果拒绝,就太不友好了,势必会大大影响中德关系。领导人的感觉左右国际关系,是很常见的事。

同意的话,事情会怎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