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必会随之一变,中国会在其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也是我们今天所不能不考虑的。”
这是一次半公开的演讲,参与者众多,保密是不可能的。我已经在党内高层之间初步达成共识,这是一次有意识的党内动员,以避免在接下来的大选中,步调混乱。也就是说,不要再发表反战言论,即使不宣扬战争,也不要把话说死。
至于消息的泄露,我也有所准备了。不说美英苏心知肚明,中国参战,不是什么新闻。早在军事演习之前,面对苏联大使言辞激烈的抗议,中国直接驱逐了他,召回了中国驻苏大使,断绝了中苏关系,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知道了中国参战,却不知道,中国何时参战,也没有太多用处。苏联采取的措施,也就是修筑阿塞拜疆防线、伏尔加河防线和古比雪夫防线等。老实说,苏联正在修建上述防线,并在当地驻扎了大约九十~一百一十个师。
当然,这些师多以新编为主,数量也参差不齐,只有二十几个师是原来的老部队,战斗力尚可。自去年“勒石”演习后,苏联反映有些过敏。演习部队是没有撤军,那中国在哈萨克的驻军也就四十几个师,一百多万兵力而已。也不至于要修建那么些防线吧!
不顾怎么说,苏联红军在与德军激战中。如果时刻还要注意防守中国,其战斗力必然会打一个折扣。中国可以耐心等待,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其发动进攻。
消息泄漏以后,反响强烈。很多评论认为,这是一篇“赤裸裸的战争宣言”。有人还称我为“好战的老头子”。这样的声音不多,我在国内的声誉向来很好,敢这么说的年轻人,通常会挨家长打的。
不过,中苏关系素来不怎么样,除了少数因信仰的反对派,对此反对的不多。更多的反对者,是不愿意参与战争。然,这个声音与军方、军火集团、大中华主义者、扩张主义者等等的声音比起来,就小多了。
何况,中国人口众多,几年前由于北方土地分配完了,而宣告终止的《宅地法》,还被许多人所怀念。在有人有意的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反对者就更少了。
说到底,共和国成立以来,一向采取对外扩张政策,又培养尚武精神。我主持的几次对外战争,都以不大的代价,轻易取胜了。民众光看见占便宜,没见着吃亏,扩张主义者自然很多。
加上中国的民族政策较为公平,又有接纳犹太人的例子在前,支持者可以高举着正义的大旗,以解放者的姿态出现,也说的过去。
国内议论纷纷,也就如此了。有煽动反战的,就有鼓动战争的,后者在人力物力上,远远朝过前者,又有组织,反战者不会掀起大波澜。
日本在42年初,陆续攻克了新几内亚、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彻底解决了美英在东太平洋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并把势力延伸到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印度成为前线。
随后,日军对澳大利亚展开攻势。这种进攻不是有组织的,而是试探性进攻。对于接下来,是进攻澳大利亚,还是进攻印度,日本内部还存在争议。
从日本的根本目标来看,进攻澳大利亚是早晚的事。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一直希望占领一个合适的地方大批移民。这个地方不是那么好选择的,一要资源丰富条件好,二要地广人稀。
日本原本想就近处理,选择了中国东北,没想到风云突变,只好忍痛放弃了。现在,日本是占领了不少地方,物产也很丰富,但没有一个地方符合地广人稀的。东南亚资源丰富,气候温暖,人口数量向来就多。少量移民还可以,大量移民想都别想。
所以,澳大利亚就是日本最好的选择,差不多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然而,对印度和澳大利亚进攻的顺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日军现在在海空军上占据绝对优势,夜长梦多,以美国的工业基础,很快就会赶上来。主张进攻澳大利亚者表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但反对者的意见,也很有道理。澳大利亚已经有所准备,登陆战不是那么好打的,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准备就绪,澳大利亚至少也会武装百万部队,战争势必长期化。在此过程中,美国是不会坐视不理的。胜负难测,不如打印度有把握。
进攻印度,可以从缅甸出兵,印度又有人反对英国统治,策略妥善的话,很容易得到当地人的配合的。
而且,印度士兵大多数,是在近期内武装起来的农民,缺乏训练。
责话自然无法说服另一派,印度兵是缺乏训练,澳大利亚兵不也如此。印度兵力现在就过百万了,那是一百多万人,就算一百只万羊,也不是轻易取胜的。再说,澳大利亚的武装只会越来越强大,现在不进攻,将来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
日军胜利的太快,后续进攻计划还没有完善,必然会产生分歧。这种争论,不会有结果。好在短期内,日军也需要进行调整,在占领区建立行政体系,为下一步行动准备作战物资。
很快,事态的发展,结束了日本军部的争论。
英国人的殖民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在殖民地的统治一贯主张分而治之,手段老练而有效。简单说,就是扶持人数较少,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些人一来得了好处,二来处于弱势,依赖于英国人的扶持,就会自发地维护英国的统治。
在印度,英人也是如此施为。他们选择扶持穆斯林,印度军队的士兵主要来自于穆斯林,以穆斯林压制印度教徒。效果确实不错,印度已经几十年没有成气候的反抗了。
不过,随着日军攻势的顺利进行,短短几月内,日本已占据了广大的领土,印度也不由得人心浮动起来。如何面对这些亚洲同胞,这是个问题。
印度的激进派势力很弱的,欢迎日本人前来,推翻英国统治的寥寥无几。主流是以甘地为代表的不抵抗主义者,既不支持英国的抵抗,也不支持日军的进攻。但是,所有这些势力有一个要求是一致的——成立一个独立的民族政府。
这个条件是英国人绝对不会接受的。
为了平息印度人的不满,英国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于41年10月间去印度,试图找到一种使英国和印度双方领袖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英国的条件很明确——“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这个建议远远不能满足甘地等人的要求,谈判以失败告终。
英印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的特派代表路易斯·约翰逊来到印度。美国人的意见直截了当——他支持印度自治。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私下通信中,劝告丘吉尔采取果断的行动,让印度完全独立,丘吉尔断然拒绝。
前文曾经说过,美国人与英国人在许多方面是有分歧的。尤其是殖民主义上,美国民众不愿意成为殖民主义者的帮凶。
《大西洋宪章》第三条规定,“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美国人以为,这包括了全世界;英国人则认为,只适用于欧洲。
美国没有多少殖民地,采取的形式是扶持亲美势力,谋取经济利益。而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采用的是直接统治,强行掠夺。两国的利益述求不同,自然会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一句话,人都以对己有利者为正义。
再说直白些儿,英国政府每年在印度获得的最直接收益数以亿计,请注意,单位是英镑。其他的利益不必多说,就冲这,英国也不会同意。而印度独立后,美国与英国在此的地位就平等,甚至美国凭借实力,会取得更多的优待。
因此,两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总之,美国与英国人在此事的处理上,颇有几分不愉快。
不管怎么考虑的,美国人的态度,客观上鼓舞了印度人争取独立的决心。
甘地和国大党就发动了一场不合作运动,3月,英国人逮捕了甘地和数千名国大党党员。印度局势骤然紧张起来,骚乱绵延到印度各地。一场革命似乎就要发生了。
日军自不会放弃此天赐良机,呃,日本人称为“天佑”。进攻的方向,也就由此确定下来了。
为了在赶在5月中旬的雨季来临前,结束战斗。3月下旬,日军就匆匆忙忙地兵分两路,一路都是陆军,从缅甸奇袭印度英帕尔;一路是以海军为主力,进攻恒河口,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
如果顺利,就以此为基地,进攻加尔各答,并向纵深发展,切断印度与印缅防线的联系,进而两面夹击,占领阿萨姆邦和孟加拉。
日军陆军的进攻初期极为顺利,轻易攻克了防守松懈的科希马,这里距迪马普尔只有50公里,迪马普尔是加尔各答—阿萨姆铁路重要的一站。
印度是英国在南亚的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殖民地,是英国人的命根子,素有“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之称。英国人这下子可急了。
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赶忙采取紧急措施,从各地空运援军到那里加强防御,共调集第7印度师、第5印度师、英军第33军等十余万部队,前往增援。英国人在此次战斗中,增援迅速,作战顽强,倒显示出几分老牌帝国的风范。
随后,战斗就激烈起来。
鬼子的战事,咱们简短截说。
3月27日,山本五十六率领联合舰队再次出击,在孟加拉湾重创了英国印度洋舰队。使战事急转直下,向不利于英国的方面发展。
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日军先后攻克英帕尔、吉大港和加尔各答,震动了印度和英国。
日本人宣称“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并声称“战后同意印度人的独立”,取得了部分印人的支持。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从德国来到日本,招募印度侨民,组成了二千余人的“印度国民军”,号称1个师,自任师长,配合日军作战。
印度国民军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但熟悉地形,知根知底,又善于煽动,使印度的骚乱迅速发展,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随之动摇。
雨季一过,日军延续了对印度的攻势。英军在印度起义者的包围之中,处处挨打。
七月,日军已经席卷了孟加拉,包围了瓦拉纳西——位于恒河平原中部。
我得知这个消息,却笑了。
怎么形容呢?
日本人还真是小家子气,或者说,不明大局。
现如今,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战争会削弱各参战国,欧战之后,不少国家借机独立。这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样如此。
换句话说,日本如果不能向澳大利亚大量移民,那所做的一切,就都是无用功。
日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澳大利亚。进攻印度,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也是正确的——可以为进攻澳大利亚,扫平道路。但以印度为重点,就属于分不清主次了。
不管日本了,苏德战场才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正文 第131章[全]
42年的夏天,中德关系陡然亲密起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各方面,都酝酿着展开进一步合作。
几番使节往来,中德之间终于签署了秘密条约。条约与其说是中德结盟,不如说是中德瓜分苏联的协议。由于双方都有诚意,协议的签署过程很简单,基本是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偏东偏南的亚洲部分归中国,偏西偏北的欧洲部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