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 如 归 去

    下面讲到:

    子在陈曰: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归与的“与”字是惊叹词。 这一节等于孔子的一段传记。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到晚年的时候,要想回来讲学的自白。这里谈到学问之道。 我们要特别了解的是,孔子在这段时间周游列国,对于国家天下大事,了然于心。 有很多很多拿到政权的机会,但是他不要,他认为国家天下所以安定,必须要以教育文化为基础,于是他决心回到自己的国家讲学去。 此时他很感叹地说:回去吧!回去吧!

    “吾党之小子狂简”

    ——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

    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

    轻易、

 274

    公冶长第五162

    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我们知道宋代的名诗人陆放翁,(在唐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学家喜欢捧陆放翁,誉他为爱国诗人。)他的一首名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这是他当时的自述。 他在少年时代,希望带兵打仗,把金人赶出去,那种幻想中的气魄,非常可爱可嘉;后面四句则说到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 现在引用他的诗“早岁那知世事艰”

    ,说明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这就是“狂简”的狂。 第二种典型“简”

    ,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

    ,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 像现代许多年轻人搞的书刊著作,大谈国家天下事,头头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这完全两回事。 要做到事理合一,非有几十年亲身艰苦的经历,是不会了解的。 所以孔子认为,必须要回国教育后一代,决心把精神放在教育上,培养国家的根本。“不知所以裁之”这句话,是说年轻人有够狂的豪气,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简单。 文章见解固然有,却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 如何是该不该?怎样是能不能?都不考虑。 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 像做衣服的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 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

 275

    262论 语 别 裁

    这一段,在时间上说,很可能是孔子晚年回国讲学的情况。 为了整篇《论语》的行文,特地安排在这一篇。 也很可能是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难以后,决心要回国讲学了,于是发出了这个“宣言”说明他回国讲学,对一些人或事,所采取的态度。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对于伯夷、叔齐、吴泰伯三个人是非常佩服的。 关于吴泰伯,在下面还有专篇。 中国历史上这三个人,都是薄帝王而不为的人,他们本该当君主的,可是他们都谦让了,自己不要。 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 老大让位给老三,老三也不干,结果两人都逃掉了,只好由老二勉强担当政权。 伯夷、叔齐这样让国,吴泰伯也是这样的人。 孔子到处提到他们,非常尊敬他们、崇拜他们。 在这里又提到伯夷、叔齐有不念旧恶的美德。 过去有人对不起他的,过了就算了,不怀恨在心。 这有什么好处呢?有!

    “怨是用希”

    ,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了别人,所以和别人之间的仇怨就没有了,而坏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为什么《论语》编到这里,把这句插进去呢?因为孔子在鲁国做过一任司寇,至少也有现在电视上《包青天》节目中,包公的那种政风。 上了台就把少正卯杀掉了,雷厉风行的作法,不免在政治上有些恩恩怨怨。不过他走的是正路,所以大家也拿他没办法。 既然要回国讲学,政治上的恩怨可以抛诸脑后了。 过去有人对我不起的,不要放在心上,随他去。我们回去教学吧!

 276

    公冶长第五362

    虽然如此,他又讲了一件事。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个鲁国人,人家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认为大家的话说过分了,他并没有符合这种修养。“或乞醯焉”

    ,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他没有,自己便到别一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 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直道。 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转这个弯。微生高转了这个弯,就不能算是直。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了。 我们要注意,孔子的思想——在下面还会讲到——是“以直报怨”

    ,这也就是后世儒家思想的争论点。 什么是“以直报怨”呢?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总可以吧?因为你打我,我实在生气。 至少,你骂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这总可以吧?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 孔子一直是这个主张。“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 就是说,你对我不起,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

    ,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这种精神演变而来。 那么孔子这个思想对或不对呢?我们不管他圣人不圣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先把圣人这

 277

    462论 语 别 裁

    头衔供到上面去,问题则要讨论。拿中国传统的侠义思想或道家的思想来说,对于一个有困难,有急用而来借钱的朋友,正好自己没有钱,于是转向他人借来,给这困难的朋友,这是义所当为的事。 但孔子在这里却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不是直道的行为。就我们现在研究的方法,《论语》是整篇连贯的,不能一节一节拆开来看。 而且二十篇《论语》,也可说是全部连贯的一篇大文章。 那么在这一个基本观点上,来看这一句话的含义。 正如我刚才所讲的,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后,要回国讲学了。 他发表“宣言”

    ,首先提出来“不念旧恶”

    ,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说他。现在应该回去,为自己国家、为天下人,打一点文化的基础,来教育后代。 第二点他也说明,虽然过去不问,但好的还是好,坏的还是坏。并不因为既往不咎,坏的就一下子变好了。 这里不过借用这个“直”字来作说明而已。 如果一定要说这一点,是孔子解释直道行为的要点,那么,后世的儒家就发生问题了。汉、唐、宋、元、明、清以来,所有读书称儒家的人,都变成胸襟狭窄,结果就成为刚才所例举过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了。 难道说读书人多半不管别人,不能具有这种侠义的精神?这是误解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 就我的观点,连贯全篇的思想看起来,孔子是故意向当时鲁国一些因政治上恩怨而怕他回国的人,透露了一个消息——虽然对于你们,在我心里并不同意,但是各走各的路,你们不要害怕,我要回来了。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下面孔子还有一句话。

 278

    公冶长第五562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个丘是孔子的名字。 我们过去老式的念书,念到这里不称丘,不敢念,念了犯忌讳,要挨揍的。 于是另外拿一个字来替代,而念成“某亦耻之”。现在时代的忌讳不同了,无所谓。 这里孔子又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就是写《春秋左传》的左丘明,古人认为左丘明是当时的闻人。 古代所谓的闻人,就是名气非常大,可并不是官,也不是一个固定型的人,所以称闻人。 后世对帮会领袖称作闻人,这个观念,古今是有出入的。)孔子这句话是说,左丘明讨厌这种说假话做假事的人,我也和左丘明一样,讨厌这种人。“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这样的人,他的行径就太不对,用心也太奸险了。 左丘明作人的态度不屑于这样,我也不屑于这样。把孔子这两句话,和对微生高的话连在一起,再把上面“归与归与”连贯起来,如我刚才所说的,是孔子归国办教育前的“宣言”。等于是对鲁国政治上这班怨恨他、怕他回来的人说,我对你们是不同意的,但没有仇恨,我要回来了。 一连串贯通起来,便成了这个意思。 但非定论,我只是作如此说而已。 对与不对,另俟高明。下面接着孔子回到鲁国了,我们把它连起来,就像是孔

 279

    62论 语 别 裁

    子的一段传记历史。 也可当一部小说,也可当一部电影看。

    一乐也的对话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盍各言尔志”。“盍”是一个虚字,中国古文里经常有“盍”

    “夫”这类虚字,等于我们现在的“嗯”

    、“那么”。他说,:你们年轻的一代,把你们的愿望、志向讲出来听听看。 在这里,我们等于在看话剧,台词中表现了孔子学生的个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手法。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完全代表了子路的个性。 子路是很有侠气的一个人,胸襟很开阔。 他说,我要发大财,家里有几百部小轿车,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还有其他很多富贵豪华的享受。 但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没有钱,问我要;没饭吃,我请客;没房子,我给他住。 气魄大!唐代诗人杜甫也有两句名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就是子路这个志愿的翻版。他说修了千万栋宽敞的国民住宅,所

 280

    公冶长第五762

    有天下的穷读书人都来找我,这是杜甫文人的感叹。 而子路的是侠义思想,气魄很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给予上等的供应。“与朋友共”的道义思想,绝不是个人享受。“敝之而无憾”

    ,用完了,拉倒!

    颜渊却是另一面的人物,他的道德修养非常高,与季路完全两个典型。 他说,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