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 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讲到“国”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 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

    ,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的政治,在

 39

    62论 语 别 裁

    民国初年,又有人对无政府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 要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 所谓“诸侯就国”

    ,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 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用现在的观念比方总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乘”

    ,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

    ,这是很难的。“敬事”

    ,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

    ,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

    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

    ,如何得到“信”

    ,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 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 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 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第三点“使民以时”

    ,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 这个“时”

    很重要。 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 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

    ,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

    ,“使民不以时”了。 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 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 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40

    学 而 第 一72

    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 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可爱的小学生

    以上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便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 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

    ,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 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 何以见得呢?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 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

    ,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 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 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

 41

    82论 语 别 裁

    元,官作得很大了。 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水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

    ,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

    ,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 再其次“师道”。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换句话说,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

    集于一身。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

 42

    学 而 第 一92

    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至于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除非这位老师很有地位。 据我所经验的,每个学生要拿学位,作论文的时候,便随时来找:“老师怎么办?”很亲切。 我还碰到过这样的事实,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来,来了非常恭敬,甚至觉得他恭敬得过分,我家里的孩子们说:“这个学生好,真有礼貌。”但是,你得注意,这是“币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礼来,还送得蛮讲究,我说你送礼送得这么重,虽然有研究费领,可是一个月的研究费也不够买这些东西,何苦呢?

    他说:“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

    、“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 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现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实。 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所以我在这里要讲到师生的道理。

 43

    03论 语 别 裁

    吕端大事不糊涂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

    ,在家里是个孝子。(怎么才叫孝,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暂且不谈。)

    “出则弟”

    ,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

    ,作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器。 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

    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 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最好榜样,我们可多研究诸葛亮,这里暂且不提。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 同时又“泛爱众”

    ,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 理论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

    “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

 44

    学 而 第 一13

    要修养到如此真难。 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

    ,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

    ,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家也可以,爱作别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

    饮 食 男 女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 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 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

    ,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 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

    ,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

    、“女人”

    、“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

    “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

 45

    23论 语 别 裁

    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

    ,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 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 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

    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