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7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 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永无止境,以此到处炫耀,你就已经不行了。 因此孔子的结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台湾的气候看不出来,大陆上四季分明,就看得很清楚——这是孔子的感叹。 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 如文天祥就是一个例子,国家无事时,他是一个风流才子,谁看得出他

 520

    子 罕 第 九705

    后来竟是一个如此坚贞而正气浩然的人。 所以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只有山顶上有一种草,可以作药用的,台湾也可看到,名叫“独活”

    ,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草都不生长,只有这种草生长,所以叫“独活”

    ,就是劲草,大风都吹不倒。 时代的大风浪来临时,人格还是挺然不动摇,不受物质环境影响,不因社会时代不同而变动。 国家一乱,就看到了忠臣,也就是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三达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 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 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 研究佛学,就看出来了。 照梵文的音译,“般若”这两个字,中文来解释,相当于智慧。 当时我们翻译佛学经典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的“波罗蜜多”

    、“般若”都是梵文译音。“般若”的解释是智慧,为什么不译成《金刚智慧波罗蜜多经》呢?因为中国过去翻译有“五不翻”

    ,外文有此意义而中文无此意义的不翻,为“五不翻”中的一种。 现在对外国学生上课,就常有这种情形。 譬如“境

 521

    805论 语 别 裁

    界“一词,外文里就没有这个字,勉强翻成”现象“

    ,但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义。“现象”是科学上的名词,“境界”是文学上的名词。譬如说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轩有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现。 再说诗的境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飞机轰轰对愁眠”那是噪音不是诗了。 李后主词的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若是“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那就没有境界了。 这是讲文学的境界。 如把境界翻成现象,就只有“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

    ,才是现象。 又如中国文字的“气”如何翻译?

    西方文字不同,氧气、氢气、瓦斯气,究竟用哪一种气来代表?中国字就不同了,一个“电”字,就有许多的妙用。 在外文就不得了,现在外文有十几万字,真正常用的几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学生可不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这种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后,谁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将来非毁弃不可。 而中国只要一个“电”字就够了,发亮的是电灯,播音的是电唱机,可以烧饭的是电锅、电炉,还有电影、电视、电熨斗,只要两个一拼就成了,谁都懂。 外文可不行,电灯是电灯的单字,电话是电话的单字,所以他们的物质越进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后,人的脑子要爆炸的。 所以现在中文翻外文,就是采音译的方法,然后加注解。 我们过去的翻译,不像现在,尤其南北朝佛学进来的时候,政府组织几千个第一流的学者,在一起讨论,一个句子原文念过以后,然后负责中文的人,翻译出来,经过几千人讨论,往往为了一个字,几个月还不能

 522

    子 罕 第 九905

    解决。 古人对翻译就是那么慎重,所以佛法能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的人学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谁知道他翻的什么东西?所以翻来覆去,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给他们搞翻了。 当时“般若”为什么不翻成“智”?因为中国人解释“智”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是头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后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慧。 他们考虑梵文中这个字有五种意义,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来,所以干脆不翻,音译过来成“般若”。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

    ,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

    ,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

    ,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

    ,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圣人之道与才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是作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 讲到这种人生的经验,孔子真是圣者,实在了不起。 他说有些人可以同学,年轻做朋友蛮好,但没有办法和他同走一条道路,不一定能共事业。假如有一个事业,认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后来朋友

 523

    015论 语 别 裁

    变成冤家,真不划算,如不共事业,还是好朋友,多圆满!

    朋友是难得,结果变成冤家,等于离婚一样,该多痛苦?所以汉光武找严子陵,而严子陵始终不干,始终和皇帝是好朋友,多舒服!如果他作了汉光武的官,最后历史的记载,两人有没有这光荣史迹,就不知道了。“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些人可以共赴事业,但是没有办法共同建立一个东西,无法创业。 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再回过来看这节书,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对孟子,把圣庙里孟子的牌位丢掉,说孟子没什么了不起。 后来观念转变,翻开孟子一看,读到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一段,他又立即认为孟子真是圣人,恢复了孟子在圣庙的牌位。 这就是说明要人生的经验多了,才体会得出圣贤之言的可贵。“可与立,未可与权。”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无法和他共同权变。这在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学问、道德都不错,作别人的高级干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错,但权力一集中到他手里,他自己会害了自己,就坏了。 譬如现代史中的袁世凯,和曹操差不多,是乱世奸雄,治世未必能。 如果一个人大权在手,又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把权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赞元禅师与王安石

    再说,由“可与共学”到“未可与权”这三句话,我们

 524

    子 罕 第 九115

    可以借用宋代蒋山赞元禅师对王安石说的话,作为更进一层的了解。 王安石与赞元禅师交情犹如兄弟,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作了宰相,王安石每个月都要写信给赞元,而赞元始终不打开来看。 有一天王安石问他能不能学道,赞元禅师说:“你只有一个条件可以学道。 但有三个障碍永远去不了,只好再等一世,来生再说学道的事吧!”

    王安石听了很不痛快,要他说明。 他便说,你“秉气刚大,世缘深。”你的气大,又热心于人世的功名事业,成功与失败,没有绝对的把握,你心里永远不会平静,哪里能够学道呢?并且你脾气大,又容易发怒。 作学问,重理解,对学道来说,是“所知障”

    ,你有这三个大毛病,怎么可以学道?不过,不大重视名利,而且生活习惯很淡泊,很像一个苦行僧,只有这一点比较近道而已。 所以说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论,等来生再说吧!我们看了这一段对话,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与宋神宗时代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说的这三句话的份量了。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用得很妙。“唐棣”

    是一种植物,像栗子一样,台湾也有栗子,五月间开白色的花。 这诗上说到看见唐棣开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有些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 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

 525

    215论 语 别 裁

    勇多困于所溺“

    ,便是此意。 唐棣之花的四句诗,它包含有两个意思。 第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作事业或作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 由人生的经验以至历史上的教训,我们便可知道,一个人的失败,整垮你的不是敌人,往往是你左右最亲信的人。 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无意犯一个错误或太多的错误,结果却帮忙你拆垮了台。 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亲近的事。 好像我们戴眼镜,可以看见外面的事,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眼镜,把镜片撞破了,也把眼睛伤害了。 四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我们有爱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亲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 这要特别注意。“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是孔子的结论,他说实际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 其实,最高远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浅近的。 我们往往把摆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经心,不屑去考虑,才种下失败的种子。一般把《论语》二十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十篇为上论。《论语》上半部的最后一篇,也就是上论第十篇《乡党》,因为这一篇多半是记录孔子日常作人处世的态度,比较枯燥一点。 事实上以现在的观点来说,也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素描。 本篇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一方面,等于研究孔子的一个结论,我们暂时把它保留。 上论到此就告一段落。

 52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