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爱情教育的主题确立,要考虑孩子的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爱情教育的形式力求多样和新颖,切忌刻板的说教。
第四部分:爱的误区 花季爱情很难懂
爱的误区:花季爱情很难懂
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处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作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马卡连柯〔前苏联〕
校园里的“爱情”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唯有以平和的、理解的态度去接近故事,才能协助孩子不致走失——
面对恋师情结,不必大惊小怪,让孩子在冷静中去掂量自己的情感。
得知孩子在冲动下的冒失,指责是愚蠢的,应用耐心的引导取而代之。
暗恋的孩子,原本已经痛苦万分,教师要做的唯有疏通和关爱。
随随便便的“爱”的表白,导致了情感纠葛,要知道,这正是不成熟的情感导致。
被扣上“早恋”的罪名,他们顶风而上,去了解,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近似“疯狂”的表现,背后是一种执着的“爱”,带着他走出情感迷茫。
当欺骗发生在校园里,必须严责欺骗者,虽然他还是孩子,但道德意识不能缺失。
在校园外发生的爱情,即使有再充分的理由,也要让孩子看清楚面前的现实。
不能容忍“爱”的阴谋,因为那是不良道德在做祟,必须重视心灵的疗治。
走进爱的故事,帮助孩子寻找幸福的人生。
第四部分:爱的误区 花季爱情很难懂
恋师情结 困扰年轻的心
——坦言自己爱上老师
意外的来信
来到美丽的南国小城的第二年,我收到了来自千里之外北方城市的一封信。信封上没有署名,是谁呢?怀着对那曾生活了二十几年的第二故乡的深情,我急不可待地拆开了这封信。首先翻到最后一张信纸看那落款,哦,是我原来的学生,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他居然写信来,不免让我有些意外。
意外的喜悦在我心中洋溢,每每收到学生的信,我都是这样由衷地快乐!
这位不言不语的学生居然写了三大张信纸,我急切地读起来。
曾老师:
您好!这是一封我一直想写而一直没有写的信。但我今天终于写了,因为我将去找您,我必须找您!
我已经陷入了无法摆脱的烦恼中,而这些烦恼都是您给我带来的,这也就是我必须找您的理由。这些烦恼已经严重影响了我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让我吃不好睡不好了。而烦恼的原因我没法和别人说,只能和您说,一切是您引起的。
读初三时,我就在学校的校园里看到了您,那时,我虽然只是偶尔远远地看见您的背影或者匆匆地与您檫肩而过,但却已经在我心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您在我眼里是那么完美,您总是梳着短短的头发,象学生一样,在学校的许多女老师都烫起卷卷的头发时,您仍然是直直的短发,这更显得您与众不同,也就更引起我格外的注意,您小巧的身材有时出现在学生中都很难辨认出您是老师,但我还是总能从众多的学生中辨认出您,因为您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也说不清是您走路的姿态呢还是您那与众不同的表情,一种严肃又不乏天真的表情。那时,我远远地望着您,就在心里想,我以后就要找象您这样的女孩,有时您远远走过来,我就放慢脚步和您多相近一会儿。
上高中了,没有想到,您当了我的班主任。我又高兴又害怕,高兴是因为可以天天近距离地看您了,害怕的是担心我的心事被您看穿。所以,上高中后,我变的少言寡语。随着对您的了解,我心里更加喜欢您。您说话的声音,您活泼的动作,还有您讲起课来的那种投入的神情,甚至,您生气的样子,在我眼里,都是那么吸引我。我有时听课,虽然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您,可您讲的课,我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因为这样,我学习退步了,于是您找我谈话,这样我又找到了一个接近您的办法,我故意不完成作业,让您批评我;我故意大冷天不增添衣服而生病,让您来问寒问暖;有时还故意在您必然经过的地方等您,为了对您说一句“老师好!”,为了您单独对我点头笑一笑。
可是您却突然调走了,而且走得那么远。您一下子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课堂上,校园里,再也看不到我日思夜想的您了。您到一个据说是非常美丽的南方的小城去了。
自从您走后,我根本没有心思学习了,我总是在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在校园里突然出现您的身影,可是奇迹始终没有出现。现在,很快就要高考了,但我一点没有心思,我要去找您,虽然那么远,我也要去。
读完这封信,我楞住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比我小十几岁的男孩会对我有这样的感情。虽然也听过类似的事情。比如郭末若先生曾自述过他小时候对自己的表嫂有过爱慕,常躲在树丛的后面,偷看在河边洗衣的表嫂;雨果小时候在寄宿学校读书时,曾对照顾自己生活的罗茜小姐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联想。有的心理学著述中也有对类似心理的个例分析,但真的发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我一时真有些不知所措。
怎么办?高考在即,首先我要阻止他来这里,断绝他来寻找我的想法。想什么办法呢?给他回一封信?不行,这时候的他大概听不进去我的任何说教。怎么办?一筹莫展中,我突然想出一个办法,用“查无此人”的办法。
我将信装回原来的信封封好,之后把信交给收发室的老伯,让他对送信的邮递员说学校没有此人,打回原地。
后来,他没有来,也许,是这封“查无此人”的信起了作用。高考过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替他分析了这种感情的心理原因,并和他谈了一些关于爱情的问题,希望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
这件事发生后,我开始注意学生中的恋师倾向并有意识地对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
第四部分:爱的误区 花季爱情很难懂
女孩的心事
一位诗情画意的女孩,我曾从她写的一篇周记中感受到她那细腻、脱俗和诗意的心态:
终于盼到了久已不上的语文课外阅读欣赏,而且,这次的内容好精采。老师为我们朗诵了海涅、泰戈尔的诗,并让我们在朗读背诵中去体会诗的意境。
老师读得很真挚,很有感情,再加上那恬静的,百分之百投入的面部表情,真叫人动情。这时,我才第一次真正地发现我们的老师是那般亲切、慈爱,那般的美,一种内在的气质美。所以,她才会把这么美的诗读给我们听。
我挺喜欢诗的,却从不刻意去背它。只有在空闲时,尤其是在心头堆积很多烦恼的时候,读诗就是一种解脱。诗的意境很美,很美。它使人走进另一个世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现在听老师读诗的情景,正如一首诗所云:
您如一首清澈动人的诗,
我坐在泉源边——
静静听回音,
感谢您一春潺潺的细流。
她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似一泓清澈的湖水,上课时,这双眼睛会全神贯注地看着你讲课,而且常常有一种会意的眼神从中掠过,讲课时,每每和她那目光相遇,我都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情。所以,我的眼睛也就经常有意无意地向她那里扫过。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从这双美丽的眼睛里发现了思虑、恍惚和心神不定。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我开始注意她,想知道这一切的出现是因为什么。
于是我发现,她现在每天都来得很早,然后就把黑板擦的干干净净,即使没有轮到她值日,她也这样做。我挺奇怪,看了一下课表,每天的第一节大都是数学课,联想到她现在对数学的热情,每天到办公室向数学老师请教数学问题。还有,几次课间休息,我经过走廊都发现她站在教室的阳台那里,而且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于是有一天我走到那里,也站在那个位置,发现从那儿正好可以看到办公室数学老师的座位,这些现象都和数学老师联系在一起,也许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和文学社的几个同学一起去郊游,其中也有她。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和煦的春光中欢笑着将城市的喧嚣抛在了身后。
“到了!”随着一阵欢呼声,孩子们把车子迅捷地扔在草地旁,跑向那片小树林,追逐起来。他们象飞出笼子的鸟儿,感受着自由。
“哎!——”我大声向他们喊着,“你们听一听,树林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于是他们停下来,各自靠着一棵树,静静地谛听自然的声音。
他们听到了:微风在林中传递着最新的信息,树的枝条相携相亲发出悉簌的响动,树叶间交头接耳述说着各自的情怀,阳光透过树隙送来温暖的亲吻,蕴蓄了一夜的露珠喜悦地滴落在叶片上,
树林后一块高地上,是绿茸茸的草地,间或开着些零星的小花。我又和他们来到这里,躺在软软的地上,仰头看那蔚蓝的天空和飘浮的云朵。“你们能读出云儿讲述的故事吗?”我说。于是,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五只神羊衔着麦穗来到人间恩泽南粤大地,白雪公主带着一群小矮人在林中采摘蘑菇,北极熊笨拙地在雪地里寻找自己的伙伴,太空人在深邃的宇宙间探索着未知的奥秘,天姥山飘然而至的乘车驾云的众神仙
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年轻的心载上了任由驰骋的世界,这时,我看到她的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又恢复了以往那澄净的明丽,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知道,那是自然的魅力将阳光带进了她的心中。
离开了这片草地,我们又骑车奔向大海边,远远地看见海边的天空飘动着许多五彩的风筝。走近了,看见许多人在海滩上,拉扯着手中的线绳,不停跑动,放飞着风筝,他们的身后是海天相接的一片蓝色背景。蓝天、大海、沙滩、风筝、人们,多好的写诗题材!我抓住了这个启迪他们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就眼前的景物抒发诗意的心情。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进入了诗歌的世界,诗意的心情和无垠的大海在起伏荡漾中融在了一起。
回去的路上,我和她走在一起,交流着心中的感受。看得出,她完全陶醉在眼前的诗情画意中去了,从她闪动的眼睛里我似乎读到了她心里的诗。
“已经好久没有看到你今天这样清丽的眼神了。”我对她说。
“怎么,老师,您”她闪着那双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我问。
“是啊,你们这些孩子心里有什么全从眼睛里表现出来了,我能看不见吗?”我拉过她的手,“你知道吗,我上课时最喜欢看你听课的表情,总是那么全神贯注,投入的神情中时而还闪过会意的微笑,让我感到我们彼此间心灵的默契,知道吗,就是你的眼神,常常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你那里。可是,最近我发现你的眼神变了,好象有很多心事,时而还心不在焉。于是,我开始寻找变化的原因,后来我注意到你其他的一些变化,比如对某个老师的态度的变化。我想,这不是我的过于敏感。你说,我的观察对不对啊?”
我看到她脸红了,低头不语。
“其实,这没什么,不要有心理负担。这实际上是你们青春期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人把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恋师情结’。你们这个年龄的男孩女孩都会在心里产生对异性的一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