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要意和敬,就是在—切的心意里,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就是在没有任何人觉察到的地方,也同样保持内心的和敬,不存任何伪善。这样,团体便充满和善的气氛,令成员皆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戒和敬,就是彻底遵从团体的规条,恪守如来的戒律。于一切共议的戒禁,皆和颜悦色地接受,且恒起敬重。务使团体之内,成员皆依法守法,互相信赖,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见和敬,就是对世间及出世间法,要共同地执持一个正确的见解。于真理的辩论分析,要采取和平的态度。对他人思想的自由,要恒加敬重。务使团体之内,各成员皆能和平地、互相尊重地研讨佛法,令人人皆有所得著,远离邪见,住于解脱知见之中。
学佛的人要利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要忧戚相关,甘苦与共。对他人的权益,要恒加尊重。一切资财,权利、义务皆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莫为一己私利而起纷争。务使各成员皆能和平共处,互敬互爱,人人乐处其中。
善男子,此六和敬不特是僧团、弘法团体成员所应力行,也是一切在家众生于群居时所应遵照,以达成和敬的目标,使众生能融洽愉快地共处,互长善根慧命。
第四章 欲、解脱与道场的正确认识
(一)解脱从欲而生
解脱是否从止息一切欲念而生的呢?
善男子,欲是导致生命和轮回的主因,是一切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的起源,但是,它也是成佛的动力。
若是一切的欲念都止息了,那么,便再没有求道之心、证果之愿,没有智慧、大能、解脱可证。就是能摆脱生死轮转,也会失去生命力的璀璨与自由,不能游戏三昧于一切的时空里,亲证佛身的超越了。
因此,众生有些欲念必要止息,有些欲念却不应止息,反要持续、增强。
那么,要止息的,是哪些欲念;而不要止息的,又是哪些欲念呢?
善男子,众生要止息摒除的是一切恶的欲念;不要止息、反要持续、增强的,是那些善的欲念。
哪些是恶的欲念须要止息摒除呢?
善男子,就是一切从贪、嗔和痴而起的欲念了。
贪令人患得患失,为得失的疑虑所缚,心中常起牵挂,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洒脱无忧。
嗔令人气量狭窄,忿恨不满,伤害自他,恒为世间人事所激怒,丧失内心的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胸襟豁达,怡然无恼。
痴令人执著虚妄为真实、真实为虚妄,应舍弃的却坚持,应坚持的却又舍弃,心思紊乱颠倒,常白吃苦果,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使智慧增长,住于解脱之中。
那么,众生所要持续、增强的又是哪一些欲念呢?
善男子,就是—切从无贪、无嗔、无痴而起、高贵清净的欲了。
行者有四个高贵清净的欲,念念不舍,时刻勇猛精进,以求达成。这就是他们发心修行时所许的四弘誓愿了。
他们誓愿;不畏辛劳,也要度尽无边众生。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坚忍,断尽一切烦恼。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毅力,学会无量解脱之法门。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精进,把潜藏心中的佛性
大能全部显现,成为一位佛陀觉者。
善男子,这些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本的欲,就是善的、清净的欲,是众生所应持续、增强的欲了。
(二)欲的驾御
善男子,欲的全然止息,只是没有生机的寂静,并非活泼喜悦、生意盎然的解脱状态。
欲力好像澎湃的瀑流,可以氾滥成灾,摧毁田园,溺杀生畜,也可以灌溉田地使万物生长,利益众生。但是,它本身却毫无节制,必要受到统御,始能发挥它建设性的效用。
要静止那洪流驰想,是多么困难、违反自然、又徒劳无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济人,那么,就应善加疏导利用,不使成灾、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众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绝灭它,是违反自然、困难重重、徒劳无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冲突,不但不能导致快乐解脱,反会生起各种邪见异行,陷众生于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纵欲力,不加节制,却又遗害不少。
因此,解脱并不是从否定身心的自然需要、虐待身心而来,也不是从纵欲而生。
就是这缘故,一切提倡欲力应该放纵或绝灭的众生,都陷于邪见,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为本、善导欲力的众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丰盛无忧的生活。
善男子,从苦恼解放出来,并不是要经很久远的时间才突然出现的事。
只要众生持如来的戒律、修如来的行法,他便能把原来不羁的欲力驯服,使自己的解脱天天增长,令住于世中,亦不觉其苦,反见其乐,既不厌离世法,也不执著它不舍,且能动静相宜,出入随意。
善男子,众生的解脱深浅久暂,有赖于欲的驾御成功与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开拓佛性,那么,成道证果,得到无上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便是必然的事了。
(三)解脱成就于世间
善男子,众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脱,是要在世间经历各种严格的考验,才能磨练出来的。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在世间苦乐参半的生活里,众生才能遇众多的机缘,发挥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舍精神,以此开拓他的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
若没有世间的苦恼、挑战,众生的德性能耐,便只会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了。
只有面对困难挑战,把它们克服超越;在试探出现的时候,能够自制,不落秽行;在得失毁誉之间,不起激动,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恶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脱的人,能于任何地方,都得自在,不让外缘扰乱他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样,他才能以洒脱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众生,启导愚昧不肖,而终不生厌气馁。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众生,虽看似与世无争,洒脱超越,实多愚痴荏弱之辈,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呢?
因为,避世的众生,多是不能面对现实考验、不敢接受挑战、无力抗拒试探的弱者。他们身心软弱,怯于面对困境,只有事事规避,一走了之,远离世间人事的纷扰,舍弃困苦所能给与的锻炼,永远沦为失败者。
世间的苦恼,无处不现。若只顾逃跑卸责,只会常处被动,恒为环境逼迫,心常忧恼,不能自主。这样,实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脱。
这些众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气,克服困境,自作守护,自解疑难。于是,他们便永远流于低下、无能、无助、厌惧世间,永远不能从外境的滋扰解放出来;自身得不到安静,更遑论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处于恶世之中,面对困境,锻炼他的心志。遇到艰苦越多,心志增强的机缘就越大;困难克服越多,他的解脱也就越彻底了。
他要处于一切世事纷争之中,心境湛然不动,绝不受外缘所扰而失安乐,始终不为物缚。他既不缅怀过去不舍,也不浪费光阴,憧憬未来于幻想之中。这样,他便不受过去的支配,不为无用的幻想虚耗了光阴,每一刻都能醒觉地活著了。
善男子,众生能如是处恶世、行俗事,而不起执著、不生苦恼,才堪称为一位真正的解脱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场
善男子,修道学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缘秉性,而为沙门,或作居士,于证果成道,实无分轩轾。
菩萨为了亲近摄取众生,修慈悲喜舍,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业,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萨道。因为,只有投入世间,始能得最大的机缘,把佛性成熟。
就是这缘故,他们要以俗世为道场。为利益众生故,他们于世间技艺学术,皆勤于修习,通晓娴熟,更能营积财富、或处于权贵之位,以便通过钱财权势、诸种学艺,作世间事业,解救有情当前之苦,再依其根器,开示出世间解脱之法,使永灭苦因,恒得自在,不须他人救助,反能布施于人。
他们点化众生,并不拘泥形式教条,只欲传扬正理,故能摄取信众无量。就是持有邪见的异教徒,也深受潜移默化而不自知。因此,能化无数外道行佛法得解脱,而不强求其自觉自认已入佛之门。既不执著门户派别之见,也绝不居功,只以度众生为本。
善男子,在家而行菩萨道,遇恶因缘甚多,故甚难行。但是难行能行,功德则以其难行而更丰硕,心智的长进就更速,证道成圣的时间就越短。
那么出家修行的人又如何呢?
善男子,出家行者,欲把全副精神,用于精研经、律、论三藏。又需清净的环境,修习禅定。于是,他们便抛弃了世俗的事,在寺院里勤奋用功,学习经论,修习禅定,增长智慧与心力。待学有所成时,便要到处点化众生,以弘法为终生事业。
出家的人,因以修行弘法为事业,不积世间财物,不事俗世的生产,却只为世间的众生积福慧,耕耘他们的心田,播下佛种,因此,是应受世间的供养,令衣食无缺,得健康的身心,能为众生作导师及解惑者,恒以佛法作布施。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论在家出家,皆以众生的祸福为念,常以自利利他为本,时刻不忘救世度人。
在家的行者,慎持戒律,于俗世事务,虽处于其中,却不起执著,心无挂碍,清净无污。虽身未出家,心却与出家无异。
出家的行者,虽处于寺门,禅定用功,不事世务,但是心存度世。虽身出家,仍然悲天悯人,常回俗世说法。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在家与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为道场,完成证道的事业。
第五章 ‘无我’对解脱的重要性
(一)止息视五蕴为‘我’的执著
善男子,无知的异教徒,不识如来的圣教,不追随圣弟子,不守圣戒。
他不亲近善知识,不识善知识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识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识的戒律。
他或认‘我’中有色、受、想、行、识,或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思想颠倒,妄执不实为实,执假为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却不智信佛法,争取智慧与解脱。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本身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种条件而生,缘合而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他错误地追求,执著色身,肯定地说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样错误地追求、执著受、想、行、识为他的‘我’。
他执著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为‘我’,这样,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恼束缚的因缘,令自己远离解脱了。
但是,硕学的圣弟子,熟诸如来的圣教,严守圣戒,勤奋地与其他圣弟子们一起修学,乐近善知识。
他不认为‘我’中有色、受、想、行、识,也不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是迁流不居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条件而成,缘合则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因此,他并不追求或执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