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十大虎将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野十大虎将传奇-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魏白
 。。

前言

本书是“人民军队虎将传奇”系列丛书之一。

20世纪40年代后期诞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是一支颇具特点的部队。与解放军其他三个野战军相比,第一野战军发展初期兵力较少,武器装备较差,战场环境恶劣,物质供应保障匮乏。而面对的敌人又十分强大。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将进攻的重点放在陕北,敌我力量对比最初阶段竞达到15:1,由此可知一野初期作战的艰难程度。

就在这样艰难的作战环境里,一野的战事却连连告捷,弄得对手疲于奔命,由强转弱,由盛而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得人心,中共中央军委转战陕北直接指导一野作战,彭德怀司令员勇敢果断亲自指挥等因素外,一野有一批能征善战的虎将率领部队力克强敌也是重要的因素。一野早期的部队仅有3个纵队,这3个纵队的主官在建国后被授予大将、上将军衔的竟有6人!其比例之高超出了其他野战军。

1949年6月,为了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中央军委将华北野战军的第18、第19兵团调归一野建制,这使得一野的总兵力猛增至40万人,从此彻底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形势。华北野战军这两个兵团也是虎将众多,本书在择选“一野十虎将”时,自然把这两个兵团的虎将统编在内。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一野(包括后来调归一野建制的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里的虎将众多,如1纵司令负张宗逊、4纵司令员王世泰、第2军军长郭鹏、第3军军长黄新廷、第4军军长张达志等等。只是因资料欠缺和限于篇幅等原因,仅选取了其中的10位人物,对于一野里堪称虎将的其他人物,只能另选篇章再作介绍了。另外,收入本书的将领中,有的因其照片难以查找,故在书中用之较少甚至没有。在此一并说明。

一野十大虎将传奇……铁甲元勋——大将许光达

铁甲元勋——大将许光达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一野第2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清涧城下,许光达对昔日黄埔军校的同班同学说:我念及与你同窗

情谊,不忍亲睹城破之日你身陷囹圄,劝兄迷途知返,弃暗投明

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发起了榆林战役。

许光达当时担任第3纵队司令员。3纵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扫清敌外围据点高家堡。

高家堡位于榆林东北方向,是从东面通往榆林的门户和必经之路,这里驻有敌军第86师的1个团和正个补训营。根据预定的作战计划,3纵独2旅第36团攻击乔家堡,17团攻击高家堡,对团作为预备队。战斗开始后,敌人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阻住了解放军的攻势。尤其是17团,在扫清高家堡外围据点乔家滩时,遭受重挫,副团长和参谋长都负了伤。

2旅旅长唐金龙急了,亲自跑到17团指挥所,命令团长组织突击队,再次发动攻击,并准备把预备队21团也用上。就在2旅旅长准备全力攻击时,许光达来到了17团指挥所。

许光达问:“情况怎么样了?”

唐金龙两眼喷火,叫道:“我和狗日的拼了!”说完就要带部队冲锋。

久攻不下,乃兵家之大忌,孤注一掷必然遭受更大的伤亡。在这紧张的时刻,许光达头脑清醒,他对2旅旅长说道:必须改变打法,拼命强攻决不可能达到目的。乔家堡这个小钉子钉得紧,不好拔,就先不去拔它,去拔那个大钉子,大钉子一动,小钉子也会动摇。

许光达又说,作战不要呆板地按照老的打法,先前沿,后纵深,层层剥皮,步步推进。为什么不可以放下乔家堡,绕过它,大胆地去攻击高家堡呢?

许光达的这番话,使部队官兵茅塞顿开。

部队按照许光达的新战术,实施越点攻击,并以一部兵力控制了高家堡西山,从背后切断了敌人与榆林方向的联系。这一下,敌军果然吃不消了,于是派出代表,要求与我军谈判,交涉投降事宜。

得知这一消息,许光达心里很高兴,敌人终于顶不住了,但是,当他得知我军在乔家堡只歼灭了敌人1个营,而乔家堡仍在敌人手中时,许光达沉思起来:两地敌人的兵力是4个营,乔家堡还在他们手中,战斗尚未见分晓,为什么就要急着投降?这里面肯定有鬼!敌军是在用缓兵之计,企图拖延时间,其目的一是调整战斗部署,二是等待榆林援兵。许光达立即将这一判断告诉唐金龙,叫其不要上当,为了周全起见,我军可以先礼后兵,限定时间,敌人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投降,我们确保其生命财产的安全,如超过时间,我军即刻攻击。

果然不出许光达所料,敌人并非真心投降。限定时间一过,许光达下令总攻开始,敌人拼死抵抗,但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终于不支而败,我军顺利攻占了高家堡,并趁乔家堡敌人混乱之际,也将其占领。此役,在许光达的正确指挥下,我军全歼守敌1个团又1个营,俘敌陕北警备司令张子莫、第258团团长李含芳以下1400余人。

高家堡一仗,显示了许光达在作战指导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他不为传统的层层剥皮战术所局限,反对消耗战和盲目的蛮干,抓住了主要矛盾和作战的关节;在作战的敌情判断上,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敌军的假象所迷惑,通过战果统计和定量分析,辨别真伪,及时识破了敌军的阴谋,为作战胜利排除了障碍;在作战手段运用上,能以一部分兵力实施佯攻,吸引迷惑敌人,而以主力突然猛攻敌纵深的核心要点,从而达成了速战速决,同时也击中了敌军的要害,为作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许光达在一野中被人称之为“儒将”。这固然与他的“科班军官”的学历有关,同时也说明许光达作战善于谋略。“心战”是作战中一个制胜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大军事家孙武最先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许光达吸取了中国古代心战思想的精髓,在作战中善于把攻城与攻心相结合,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战绩。

1947年10月初,许光达率3纵队兵临清涧城下。清涧位于延安与绥德之间,是咸榆公路的要冲,也是威胁我党中央腹地的一颗钉子。清涧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城的是国民党军整编第76师,师长是廖昂,与许光达在黄埔军校时是同班同学,分手20年后,两人重新在战场上面对面地较量了。作为攻方,许光达决定第一步扫清外围,控制城外的制高点,第二步则在第1纵队的配合下强攻清涧城。

10月6日,外围作战打响。我军攻势猛烈,爆豆似的枪声打碎了晚秋的空寂。

敌人的反击也很顽强,他们占据著有利地形,给我军造成很大的困难。我军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一连打了三天三夜,到10月9日,外围作战任务基本完成。

望着眼下处于平静状态的清涧城,许光达思忖起来:从目前情况看,外围虽已基本扫清,但城里的敌人还有相当大的实力,他们心存侥幸,等待援军,因此会顽抗下去。若是强攻,我军伤亡肯定要增大。在我军已处优势的情况下,许光达决定写封信给廖昂,晓以利害,劝他投降。若廖昂降,兵不刃血;即使廖昂不肯投降,至少可以动摇他的军心。于是,许光达掏出纸笔,给廖昂写了这样一封信:

廖昂兄:列夫无羔

你我由军校毕业,分手已20年矣!不期在清涧相遇,真乃有缘。可惜,炮火连天,工事阻拦,你我只能隔城相望,不能握手言欢,实乃憾事!站在清涧城郊,不由得使我回想起与廖兄军校同窗时的生活,那时,你我都是热血青年,秉承总理遗愿,致力军事救国,渴望创功立业……岁月流逝,几经沧桑,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尤以在军校填写《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时的情景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眼下,我军已将清涧城团团围住,援军也被我狙击,也是B身难保。清涧是朝不保夕,破城在即。我念及与你同窗情谊,不忍亲睹城破之日你身陷囹圄,故陈说利害,劝兄迷途知返,弃暗投明。

我党的政策历来是既往不咎,立功有赏。你若能率部起义,使生灵免遭涂炭,乃我民众之大幸,望兄三思而行。

切!切!

同学许光达〔德华)

廖昂看到许光达的这封信后,心里一阵惊悸。对于许光达,他是熟悉的,许光达外表虽文静,内心却极刚强。现在,他正指挥部队攻打清涧。廖昂在心里承认,许光达信上分析的形势是事实。可他又抱侥幸心理,盼望胡宗南的援军到来。怎么办呢?他拿不定主意。死守吗?看来很难守住;投降吗?又不甘心。廖昂的内心矛盾,又引起了部下的恐慌,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权衡着利弊。

一个部下说:“我们还是接受共军的主张。放下武器吧!”

另一个部下反驳:“那怎么行呢?投降有辱党国军人身分。”

廖昂开始也在左右摇摆,后来得知援军已到清涧城西南地区,他又强硬起来,拒绝了投降。然而他的部下却因他的左右摇摆而散乱了军心,尽管廖昂后来严令抵抗,但许多人已无心恋战了。

战场上,一封致敌方主帅的区区数言短信,其威力大大超过了成百上千发炮弹。

廖昂没有投降,许光达指挥部队发起了攻击。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许光达来到了17团。团长一见有些急了,紧忙跑过来:“司令员,你怎么又来了?这里太危险!”

话音刚落,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爆炸了,溅起的泥上落了他们一身。17团团长赶紧把许光达拉进团指挥所。

经过一昼夜激战,清涧终被攻克,共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其中生俘中将师长廖昂以下6600余人。

许光达带领指挥部进入城内,迎面碰上战士们押着一队俘虏走过来。许光达勒马站在路边查看,当他看到一名俘虏时,用手一指:“你抬起头来!”

那名俘虏抬起头,正是廖昂。

许光达怎么能在俘虏群里一眼就认出穿上了士兵服装的廖昂呢?事后,许光达说:“尽管廖昂换上了士兵服,可是,黄埔军官的气质是掩饰不住的,我老远就看出他了。”

廖昂被带到指挥所,他站在许光达的面前,一言不发,沮丧中仍不乏傲气。

许光达指着身旁的一个凳子:“坐!”

廖昂迟疑了一下,坐下来。

许光达掏出烟,自己点燃一支,也递给廖昂一支,平静地间:“我的信你看到没有?”

“看到了。”

“那你为什么还死守?”

“我没料到你们这么快。”

稍许,许光达又说:“我们好多年不见了!咱们走的路不同,不过你的路走错了。”

廖昂不服气地说:“你们的战法不正规。”

许光达笑着问:“还有什么原因?”

“如果援军早到,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

许光达说:“你要是不服,我放你回去,你找胡宗南再要一个师来,咱们再较量。”

“不敢!不敢!”廖昂嗫嚅地说。

“那好,你下去吧。”

廖昂向许光达敬了一个礼,被带走了。

2.红军医院设备简陋,无法取出许光达胸中的子弹,于是他被送到

苏联治疗并学习。不幸的负伤,却使许光达得到了一个去苏联学习的机会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排列老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