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毒清- 第2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铜银双开,对杨家来说是好事儿,贵州的事情,岑毓英等人已经在谋划了,借着银铜打压一下贵州的官员,借机让杨家所属攻进贵州官场,正合时宜。
  “嗯!这事儿我就先接着,听你岳父说,你在广州砸了大笔的银子,要谨慎啊!”
  杨家深处内陆,建造几艘内河轮船也就够了,老三在广州的船厂,张口就许下了过千万两银子,这还只是个开始,以后还不知道要花多少呢?
  造海船并没有错,造战舰也没有错,杨士勤也不想受欺负,但老三在广州做的事情,有些舍本逐末了,云贵川藏,才是杨家要图谋的。
  海上,一时半会儿对杨家构不成太大的威胁,斥资过千万只是用于购买陈旧的战舰和机械,这个数目的花销,对杨家来说也是个负担。
  “这钱不白花,咱们的对手不是大清,而是海上的列强和北方的峨罗斯,北方对咱们来说,还有一段时间的缓冲,但海上就不同了。
  云烟终是个毒物,这两年咱们出的货越来越多了,缅越印泰一带,前几个月就多了不少的洋人,这就是个征兆,不太好的征兆啊!
  在与大清开战之前,弄不好咱们就要先对上英法列强,陆战咱们不惧他们,但海战,咱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一点希望也没有。
  他们在咱们这里吃了血亏,势必要向朝廷施压,蓝旗军的覆亡在前,两面受敌,云南,还扛不住这样的压力。
  铜银双开之后,咱们就要开澜沧江与红河水道,这两条江河都是入海的,往东瞰咱们深处内陆,可是往南看呢?大海近在咫尺,海船、战舰咱们没有,根本不成啊!”
  杨猛这番话,也给了杨士勤好大的压力,造反对杨士勤来说,已经是大事了,再对上洋人,这云南的大好形势,要是这么看的话,还真是不妙了。
  “滇西的那两条水道,不能晚一些开吗?”
  “不能!咱们的买卖,不能只依靠潘氏,咱们也要有自己的路子,再就是滇铜复起之后,大量的精铜,咱们用不了,借着滇西的水道出境,才是最省钱的路子。
  云南商号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咱们家的局面,云烟虽好,但咱们不能只卖一种货物,出售精铜也是不得已之举。”
  开滇西水道,也是不得已之举,广州与云南还隔着一个广西,云南的势力想要遍及东南,也需要时间,安南是杨猛的一个备选港口,若是广州有失,强占安南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嗯!你看着办吧!这段时间,我只能再帮你分担一些了。”
  杨士勤也有些无奈,赋闲看来是不可能了,老三的眼光比他长远的多,有些事情,杨士勤听了也没怎么听明白,但他知道,老三的说法是不错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章 步履蹒跚的西山

  家里没什么大事儿,杨猛辞别了老爷子,就直奔西山而去,广州船厂的出现,也是个契机,购船的同时,吸纳一些欧美的科技人才,对西山来说是个提速的好法子。
  到了西山,杨猛没有第一时间见到葛仕扬,现在西山谷地转了一圈,与自己离开之前,没什么区别,看到这么个情况,杨猛心里不由的有些着急了。
  打马回头,杨猛又奔西山书院而去,瞧了瞧西山书院的情况,杨猛变得更加焦急了。
  “领主大人!”
  看着一脸疲惫的葛仕扬,杨猛训斥的话,也没能说得上来,老葛也算是尽力了,毕竟他不是专门干这个的。
  “西山的情况如何?”
  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杨猛沉声问了一句。
  “缺人!缺设备!缺技术!那六十船的机械,只安装了一小半,还有大半的设备,没来得及安装呢!”
  情况比自己预想的还要糟糕,看来西山书院的学生们,都干这个去了。
  杨猛创建西山书院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培养组装机械的技工,西山书院的学生,可是云南的未来呐!去组装机械,这才叫不务正业!
  “西山书院的学生,是不是参与了机器的组装?”
  “是的,但大部分人还在学习过程之中!”
  “胡闹!让他们回来!”
  “可是,领主大人,那样一来就没人组装机械了!”
  “西山书院的学生,不是做这个差事的。让铁厂的工人顶替他们!”
  “铁厂的工人?他们不懂机械的原理。怎么去组装呢?”
  杨猛吩咐一句。葛仕扬顶撞一句,这倒是极为少有的,看来在组装机械上,两人的观点可是对立的厉害啊!
  葛仕扬这也是认真负责,在西方这样的事儿大多有专业的技工,可在云南,就没有这个基础了,为了组装这批机械。葛仕扬费了好大的心思,这才刚刚培养出几十个能都独自组装机械的技工,一下子就被领主杨猛打断,那这批机械的组装时间,就要无限期的拖延了。
  这还不是问题,这次是六十船的机械,下一张订单的货物,再有几个月就要来了,下次的机械更多,起码是上次的两倍。大量的机械组装不起来,许多事情就要延后。这对西山的发展,是个极大的制约。
  西山是领主大人托付给自己的,为了领主大人对自己的信任,葛仕扬可是在拼命的工作,这次若是被打断,西山的发展,起码要延后一年以上。
  望着葛仕扬倔强的眼神,杨猛也大概的清楚了问题所在,这些机械对西山的发展很关键,但绝不能因为这些机械,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
  “组装机械,有图纸吗?”
  顶牛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杨猛退让了一步,换了一个问法。
  “有!”
  “那现在云南有多少会组装机械的技工?”
  “几十人!”
  “好!就以这几十人为先生,组建一个五千人的学堂,就叫机械修造学堂,独立于西山书院之外,还是由你葛仕扬担当掌舵人!
  这五千人,不要选书院的学生,要选云南各地的手艺人,年纪在二三十岁上下,心灵手巧为上!
  将机械组装的过程,先交给他们,先把小件的机械用作教学。学成一批,发出去一批,让他们去边干边学。
  淘汰的那批人,也要分派到各处工厂,记着!边学边干,不要怕损坏机械,出了问题解决问题,机械修造学堂的人,要一直保持在五千人。”
  组装机械一定要懂原理吗?这在杨猛看来就是个笑话了,葛仕扬的心思也算是不错的了,这件事儿的解决办法说来简单,但要想出来却不容易,葛仕扬要是有这个脑子,也不会沦落到大清。
  “嗯……这个方法可行!我就按领主大人说的来。”
  稍微一思索,葛仕扬也发现了这个法子的可行性,但作用如何,还是要看结果的。
  “这只是其一,第二点才是关键,将这些机械的原理整理出来,分成基础的、中等的、高等的、高难的。
  机械修造学堂,每毕业一批学生,让他们先组装一段时间的机械,表现好的,再拉回学堂培训,从基础的开始培训。
  学会了基础的原理,再让他们去组装修理机械,在这个过程之中,再选一批表现好的,教授中等的机械原理,就这么一批批的汰选,直到选出一批学会了高难度机械修造原理的技工,这样问题还是问题吗?”
  有些东西,不仅杨猛需要学习,葛仕扬也一样,毕竟他是西山的掌舵人,先进的技术,对葛仕扬的作用不大,而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是他所欠缺的。
  杨猛所说的这个层级选拔,与自己在新军之中,用的法子一样,这个选取精兵的办法,对西山书院来说,也很合适。
  听完了这些,葛仕扬也陷入了沉思,领主杨猛说话的速度太快,许多东西,他还要细细的琢磨一下。
  “领主大人,能不能详细给我说明一下?”
  要理解有些东西,葛仕扬也需要时间,与葛仕扬说话,和魏五、徐子渭他们不同,杨猛与他们讲的东西,都是他们精通的玩意儿,一句话几个字,魏五、徐子渭,就能明白杨猛的意思,要是说起新东西,那两人也不一定比葛仕扬强多少。
  “嗯!你把西山最近的发展情况整理一下,我要听你的汇报!”
  现在的西山,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每一步都很难,但每一步都很关键,云南以后能不能走、能不能跑。全看西山的发展。
  现在的云南已经不是一无所有了。铁厂一建、兵工厂一建。许多东西的难度,就在成倍的增长。从火绳枪到击发枪,列强们用了一百多年,云南用了两年就学会,这里面还差着许多东西呢!
  用几年的时间,学会人家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积累下来的东西,西山的担子重逾泰山,这泰山之重重在人才。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西山发展受挫,在杨猛的预料之中,但他不能接受,现在正是奋起直追的时候,铁甲军舰取代风帆战舰,这是个大时代,这个时代既然让他杨猛摸到了,就绝对不能放弃。
  军工和造船,是当务之急,军工离不开机械。造船也离不开机械,只要先握住了强大的武力。别的东西才能有机会慢慢的发展。
  这个时机把握不住,没有海上的优势,那一切都是空想,只要列强扼住了海路,就是掐住了杨猛的咽喉。
  西山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广州的船政学堂和船厂,只能算是西山的下属,许多东西那边出来了,还得靠西山发展壮大。
  这次进京,也算是给了西山出问题的时间,要是没有这些问题,杨猛对西山的重视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和葛仕扬一起上了西山炮塔,听了听西山最近的发展状况,杨猛的眉头也皱在了一起。
  西山书院,虽说成果不少,但之前缺忽视了教学,铁厂的改造拖住了西山很大的精力,挖掘老祖宗的东西,也是极为耗费精力的一项,由于杨猛的态度,西山在基础的教学上,有了疏漏。
  这个问题,也不是杨猛一个人的问题,西山书院的学生多是成年的读书人,他们不重视洋务,也是导致西山基础教学废弛的原因之一。
  “葛师傅,你与帕特里克联系一下,让他搜罗欧洲各国各个学校的教材,再给他派一批翻译过去,搜罗到了这些东西,直接在行船过程之中翻译出来。
  从今天起,西山书院扩大规模,让魏先生,从各地的私塾之中,选出几批学生来,这批学生要选择机灵的。
  六七岁的一批,十二三岁的一批,十六七岁的一批,二十岁左右的一批,不管他们读书多少、男女不限,只要机灵就好。
  西山能收多少人,就招多少人,刚刚说的分层筛选人才的法子,也要用在这批学童身上。
  记着!这批人只是学习知识的,不要给他们安排别的差事。
  西山书院汰选下来的学童,直接发到机械修造学堂,书院的扩建,你找宜良的丁管家商量。”
  不等葛仕扬开口询问,杨猛又是一通安排,步履蹒跚的西山,确实让杨猛着急了。
  大清的银荒和遍及各省的灾荒,也拉紧了杨猛脑中的一根弦,乱世的征兆啊!留给云南安稳发展的时间真是不多了。
  “领主大人,你把那个选择人才的方法再给我解释一遍,还有您刚刚说的东西,我也听得不是太明白。”
  葛仕扬开了口,寥寥几句,又让杨猛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解释,杨猛解说,葛仕扬记录,西山路子,也在慢慢的被调整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