蚣案盖椎牡览矶械酵纯唷!
【逸事】
记者许雪雪回忆郁达夫:“一件淡灰色的自由布长衫,一双半新旧的黑布鞋;裤子也是中国式的,是白衣细蓝条子,那质料当然仍是布的了。他的背已经有点委曲了。身材是不高不矮的那么一个。……脸孔是圆的,齐鼻子的那个地方往里凹。额角很阔,且高。他手里捏了一罐初开的美丽牌烟。”
郁达夫九岁时能作韵语,郁母说:“此儿早慧,恐非大器。”
1919年,郁达夫回国参加外交官考试期间,写信给胡適,提出“会会面的愿望”。当时胡適正忙于为杜威在华讲学作翻译,没有回复。郁顿时对胡適没了好感。1922年,他在《创造季刊》发表文章,不点名地说胡適像“清水坑里的蛆虫一样”,“胸中却一点学问也没有”。胡適看到郁的文章后非常恼火,立即撰文予以反驳。时郁达夫在安庆任教,妻子孙荃已经怀孕,生活很是困顿,精神上也很苦闷。他看到胡適的文章后,写信给在日本的郭沫若,悲愤地说,他要去跳黄浦江。
郁达夫看望独自在会馆写作的饥寒交迫的沈从文后,写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谈及社会黑暗,并给困境中的沈从文指出脱困的出路。他说,上策是找点事情干,如拉洋车、做伙计,甚至当土匪,或去革命,制造炸弹;中策是弄几个旅费,回湖南老家,跟家人在一起;下策是去当兵,或去做贼,要偷的话,最好从熟人下手,比如沈有钱的亲戚H先生(注:指熊希龄)。
一次,郁达夫和陈翔鹤一起去西山看风景,郁提议另辟蹊径,不走常人走的路子。他带着陈从这个乱石堆窜到那个乱石堆,瞎跑了大半天,结果两人什么风景都没看到,还累得半死,回到城里已是万家灯火。陈提出抗议,郁达夫却固执地说,这是日本人游山的办法,又说锻炼身体的意味大于欣赏风景。
叶灵凤回忆,郁达夫从北京辞掉教职到上海,曾一度想戒烟戒酒,书桌上放着一罐罐外国糖果,用来代替烟酒。但不久之后,他又继续抽起烟来,一来戒烟戒不掉;二来据说吃糖果比抽烟更花钱,因此索性恢复抽烟了。
温梓川回忆,1929年,他和郁达夫见面,给郁达夫看了他所作的描绘南洋群岛热带风光的诗后,郁说:“啊,南洋这地方,有意思极了,有机会非去走走不可。”十年后,郁达夫果然到南洋。
郁达夫说,杭州的特产有两样,一是夏天的蚊子,一是庙里的和尚。郁达夫在西湖边上观察,每隔五分钟,就可以看到“缁衣秃顶的佛门子弟,漫然阔步在许多摩登士女的中间”。
温梓川说,郁达夫喜欢买航空奖券,差不多每期必买。他甚至设计好中奖后奖金的用途:以1万元汇富阳老家奉母,15000元给王映霞供养杭州家,5000元送穷朋友,自留2万元,偕一妙女,同游四海。后来郁在福州做官时,有个素不相识的学生写信给郁说,他买的航空券中了三等奖,愿以奖金3000元无条件相赠。
郁达夫重男轻女,其长女郁黎民回忆,长兄龙民5岁时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曾经在《一个人在途上》文中写了自己的哀伤,弟弟天民出生后,郁达夫屡次在日记和文章中提到“可爱的熊儿”,可是“独对我和正民妹却从未见提到过”。
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同游玲珑山。三人翻遍新旧临安县志,竟不见琴操之事,顿觉愤怒。郁达夫在琴操墓前写下四行诗以嘲讽《临安县志》编者的没有情趣:“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1935年5月,郁达夫在给林语堂的一封信中说:“我去扬州,这时候还是第一次,梦想着扬州的名字,在声调上,在历史的意义上,真是如何地艳丽,如何地使人魂销而魄荡!”郁对这趟旅游的期望值太高了,到了扬州,一见到新修的城楼,便“觉得兴趣索然”,走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更觉得乏味。
1936年2月,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来福州,在省政府任职。当郁的名字出现在省政府秘书处的任免通报上时,秘书处的人都惊讶地说:“人的姓名竟有这样相同的!”怎么也想不到文学家郁达夫会做官,而且会到福建来做这种“朝廷不甚爱惜之官”。大家去问秘书长,但此人因向来不看新文学书,只是对下属说,“听说此人是会写写的”,其余“也不太清楚”。
郁达夫被委任为福建省府参议。参议不是编内人员,无固定任务,只办理临时交办的事务,无须按时上下班。3个月后,郁调任秘书处公报室主任,负责编辑《福建省政府公报》。当时省政府各厅、处、局凡需要登公报的文件,各主任秘书都会盖上“抄登公报”的印戳,然后抄送一份给公报室。公报室将这些文件按照公报体例分类汇订后,送给秘书长批一个“发”字,就付印了。所以郁达夫这个公报室主任根本无须动笔写一个字,是最闲最冷的官。
在福州时,郁达夫只身暂住南台青年会宿舍。青年会有规定,楼上男宿舍谢绝女性进入,且在楼梯边上立一木牌为示。一天,郁刻意取木牌所示戒律为背景拍了一张个人照。照片冲印出来后,他让同事猜拍摄此照之用意,同事百思不得其解,郁达夫诙谐地自揭谜底:“寄回杭州给女人看,好叫她放心。”
福州文人与上层人物均以能与郁达夫结交为荣,而郁达夫也来者不拒。他喜欢写字赠人,有求必应,因而裱褙店经常能见到他的“墨宝”。因求字者甚众,不能即时应付,以致欠“债”无数,宣纸盈橱。福建省政府有总值日官的制度,轮到郁当总值日时,他就让工友买来好酒,磨好墨汁,摊开宣纸,喝下几小盅后便开始边吟诗边泼墨。一夜下来,遍地铺满写好的字幅,桌下平添许多空酒瓶。清晨六点的“升旗”礼结束后,郁达夫便在值日本上签上“无特别事故发生”几个字样,然后回家补觉。
郁达夫曾参加在林则徐故宅举办的一次“诗钟”,参加的人有旧海军总长萨镇冰、前清甲榜出身的陈培锟、久寓苏州的老诗人陈石遗等。题目临场公布:有、无,二唱。郁很快提笔在纸上写道:“岂有文章惊海内,断无富贵逼人来。”第一个交了卷。此联上联取自杜甫诗,下联则为清龚定庵的诗。谁知却得了“状元”。主持人的评语是:“浑成自然,天衣无缝,裁对工整,无异己出,应冠全场。”
一次,郁达夫邀了几个朋友一起去西禅寺吃“十八娘”(荔枝的一种)。他边吃边吟诗,吃了许多。归途中,郁达夫腹痛不止,回家急请医生,偏偏是星期日,医院停诊。邻居问:“是不是吃荔枝了?”急忙拿来一小碟酱油让他喝下,不久肚子就不痛也不胀了。以后他逢人便说:“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果是真理。”
郁达夫发现福州的饼很特别,好端端的饼中间凿了个孔。问了商家才知道原来叫“光饼”。据说明代戚继光带三千山东子弟兵追歼倭寇直至福州,遂发明此饼,用绳子穿起,挂在脖子上,作为行军时的干粮。福州人民感谢他,便用“光”字为饼命名。郁达夫买了很多,用绳子串起来,像当年戚家军一样,套在脖子上,一个人跑到于山戚公祠,去凭吊戚继光,还在祠壁上留下一首七言绝句:“举世尽闻不抵抗,输他少保姓名扬。四百年来陵谷变,而今麦饼尚称光。”
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军界的朋友到饭馆吃饭,吃完饭结账时,只见郁达夫竟然从鞋垫底下拍出几张钞票交给了服务员。朋友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放在鞋子里呀?”郁笑笑说:“这玩意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郁达夫常常手头拮据,对几百元的工资不甚满意,有次拿到工资,将钱撒在地板上,用脚狠狠地踩。房东老太太看了,直对人说,郁达夫发神经了。
旅闽时,郁达夫曾访弘一法师,法师赠以著作数种。及别时,弘一法师谓郁达夫云:“你与佛无缘,还是做你愿做的事吧!”
1936年,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器重郁达夫的才华,打算让他担任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于是招他去面谈。但两三次交谈之后,陈觉得郁无论说话还是行动,都“随随便便,不受约束”,认为他“不是一个稳重老练的行政官吏的适当人选”。
1942年2月,郁达夫在乘小电艇逃往印尼的前一晚,曾在怡和轩住宿。当时,潘受也同在怡和轩内,他还把自己原本备用来逃生的电艇慷慨地借给郁达夫逃生。据说,郁达夫当时带在身边的行李只有一只小皮箱,箱内放着白兰地一瓶、牛肉干一包、《诗韵》一部,准备在船上喝酒写诗。
【嗜好】
郁达夫嗜酒,他的日记中,隔三岔五就有“喝酒三坛大醉”之语,在火车上也是手不释杯。他说:“不晓得什么地方听见过一位俄国的革命家说,我们若想得着生命的安定,于皈依宗教,实行革命,痛饮酒精的三件事情中,总得拣一件干干。头上的两件,我都已没有能力去干了,那么第三件对我最为适宜……”
黎锦明回忆,他与郁达夫同船去广州,郁害怕晕船,非到极度疲乏,否则不肯入睡,整日坐在会餐间的桌边,不停喝啤酒,一边给什么人写信,但写一页,撕掉一页,“仿佛一个急躁的人初学写诗一样”。开船第一天,郁喝了7瓶啤酒,船到广州前,他一共喝了15瓶啤酒。
静闻回忆,在杭州时,郁达夫常常写字换酒,他的绍兴酒大都是这么得来的。
郁达夫和王映霞婚后不久,寒冬12月的一天。楼适夷来请郁洗澡。虽然郁达夫答应了王映霞早去早回,却是彻夜不归。外面冰天雪地,当时王怀着身孕,等郁不归,只能和衣而卧。天刚黎明,王听到紧急的叩门声,一个陌生人扶着满身冰雪的郁达夫跌跌撞撞走进屋内。到了下午,郁才有了知觉,神智才清醒。原来他醉倒在嘉禾里街口上,拥着冰雪睡了半夜,一件皮袍子冻成了毡块。王映霞从此立下“禁令”:凡是约郁达夫出去吃饭或喝酒,必须负责将他送回家,如果没有人保证的话,就不许他出门。但不久,郁达夫又瞒着王映霞,偷偷出去喝酒了。
郁达夫约唐彛黄鸬骄乒莺染疲撇换岷染疲荒芘闼奶欤曰ㄉ住S舸锓虮闼嫡馐欠L剖芸嘈獭
楼适夷在普陀山巧遇郁达夫夫妇,他回忆:“达夫的特点是每天都得大喝一场。天气热,喝的是啤酒,他一下子可以灌下六瓶,可把别人吓坏了,即使是喝清水,也没那么大容量的肚子吧。郁达夫说:‘没关系,喝到半场,跑出去小便一次,又可以再喝了。’”
在福建省政府里工作时,郁达夫每天下午才去上班,去时必拎两瓶黄酒置于案头,一边喝一边办公。
抗战时期,郁达夫流亡苏门达腊,开设了一家酒厂,生产他命名为“双清”、“初恋”的两种酒,销量还不错。据说他故意把酒的度数酿得很高,而他自己则滴酒不沾,他说要以此来毒害当地日本驻军的身体。
郁飞曾回忆父亲的好酒与好书:“父亲嗜好的烟酒和书籍在这天南一角更是方便而多样。欧美的好烟名酒多而便宜(新加坡不征关税),书籍也是古今中外皆可买到。两万多册藏书在杭州沦陷于敌手,他还是每到一地就置备起备查的或爱读的中外书籍,抵新的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