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笑林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笑林大全- 第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对道:
    “匹马陷足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题)!”
                                        ——清·梁章钜《巧对录》

假畜牲    有位姓贾的名士住在乡里。有一天,刚下过雪,天气寒冷,他身披貂皮大衣在门前闲
立。有个邻居少年外号叫“倪麻子”的,走了过来——此人很聪敏,好戏弄人。贾看见他穿
着木屐,就说道:“我有个对子,不知你能不能对?”倪问什么对子,贾说道:
    “钉靴踏地泥(倪)麻子。”
    倪说道:“对倒是能对,就是不敢,怕对出来得罪您。”贾说:“我不怪你。”倪便应
声对道:
    “皮袄披身假(贾)畜牲。”
                                        ——清·梁章钜《巧对录》

有幸不需媒    明朝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宰相李贤打算招他为婿,便设宴
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个对子让他对:
    “因荷(何)而得藕(偶)。”
    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
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清·梁章钜《巧对录》

连音成对    两个读书人夜晚坐在月下。一人出对子说:
    “移椅倚桐同赏月。”
    另一人对道:
    “点灯登阁各攻书。”
    又相传唐伯虎与友人在郊外闲行,即景出对说:
    “嫂扫乱柴呼叔束。”
    朋友对道: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两副对子用的方法相似。
                                        ——清·梁章钜《巧对录》

九岁对    镇海人陆志道,小时候对对子思路敏捷。九岁时他应童子试,县令出题说:
    “镇海县童生九岁。”
    陆对道:
    “大清国天子万年。”
    县令很惊奇,把他带到水阁面试,并请他喝茶,又出题说:
    “入阁饮茶,连步可登麒麟阁。”
    陆应声对道: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池。”
    另有个叫史望之的,也是九岁应县试,县令出题为:
    “閒(闲)看门中月。”
    史望之答道:
    “思耕心上田。”
                                        ——清·梁章钜《巧对补录》

徒对师    杭州有师徒六人,老师刁钻乖巧,常常为难弟子,而实际上这老师并无多大学问,五个
弟子倒很聪慧。
    有一天,他们一同赴省试,要过一道关口。几个人走到时,大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师徒
相互埋怨。老师说:“有个对子,你们若能对得上,我就认错,否则仍是你们的错。”然后
说出上联: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一个弟子应声对道: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老师用的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弟子用的也是此时此地的情况,老师很窘迫,说道:“让
你们对对子,你们偏以对子纠缠,而且硬扯到我身上,这个不算,再重新对。”老师这样
说,是估计再没人能对了,不料又一个弟子对道:
    “读画易,画画难,推作家作画。”
    老师大惊,只好说每人都要对,想难住其他弟子给自己解围。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松扣快,扣扣慢,唯侍儿侍扣。”
    老师说:“还有两个人没对!”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停磨逸,磨磨劳,雇帮工帮磨。”
    最后一个弟子对的是:
    “听唱寂,唱唱喧,唯解人解唱。”
    众弟子对完了,一齐请老师对,老师说:“不是我不能对,几个好句,都被你们占去
了,现在我真没什么可对了。”众弟子说:“那我们替先生对吧,下句为:
    “止扇热,扇扇凉,令长随长扇。”
    老师听了,仍然狡辩说:“‘关’对‘画’不妥,对‘扣扣’、‘磨磨’、‘唱唱’都
不妥,必须另对,方才算数!”众弟子又对道:
    “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樱——用‘印盈对‘关关’,稳妥吗?”
    “不!”老师说:“‘盈与‘关’虽然意思相连,但还差一点儿。”众弟子斟酌了一
阵,又合成一句为:
    “设渡费,渡渡廉,便快足快渡。——用‘渡’对‘关’,怎么样?”
    老师很惭愧,终于无话可说了。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名官职对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水灾,田地被淹没。有个姓劳的人,号半野,官屯田郎中,当时的
都水郎中是劳半野的同年顾一江。有一次,顾一江出对子同劳半野开玩笑说:
    “半野屯其田,空劳碌碌。”
    劳半野应声答道:
    “一江都是水,回顾茫茫。”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祖姓孙    甲和乙二人相互不认识。有一次,他们因事相会在一起,甲问乙姓什么,乙答道:“姓
孙。”乙又问甲姓什么,甲说:“不敢!”乙很纳闷,问道:“问您的姓,这有什么值得谦
让的?”甲还是一个劲地推让说不敢,乙执意要问,甲才说:“姓祖。”
    乙听了这才明白甲是利用二人的姓开玩笑,便说:
    “这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你祖我孙,我孙你祖而已!”
                                        ——清·俞樾《一笑》

本钱已还    甲向乙借钱若干,并讲定二分利息,限期要还清。可谁知甲拿到了钱后,马上躲避起来
不再露面。乙屡次上门讨债,都见不着他,不得已,只好写信质问,责其还钱。
    甲便先还十几元,过几个月,又还若干元,并以此为定例,结果拖了一年多,才把本钱
还清,利息却一毛不拔。甲对乙说:“借你的本钱我分文未欠,所沾光的只不过是一点利息
而已。”
    乙很气愤,便向甲借来一件宁绸长袍,借了之后,也躲起来不露面。过了几个月,才拿
宁绸一尺还给甲,并写信说:“借你的衣裳,先还你一只袖子。”再过几个月,又以三尺左
右宁绸还给甲,写信道:“这次还你一襟。”一直拖了两年有余,才把一件袍子的表里布料
还清。然后,乙对甲说:
    “我借你的尊衣,分寸不少,全部还清了,所沾光的不过是成衣匠的手工钱罢了!”
                                        ——清·吴趼人《俏皮话》

拆“公局”为联    清代广东各州县乡镇都设有公局。公局中有绅士、董事,主要负责管理乡人借钱讨债、
打架斗殴、邻居口角等小讼事。如果利用得好,倒也是个百姓自治的办法。然而,那些绅
士、董事们往往处理不公,甚至有人仗势横行,营私舞弊。顺德县某公局处理事情时尤其徇
私枉法,于是有人将“公局”两个字拆开,撰成一副对联为: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钩入去有口难言
                                        ——清·吴趼人《新笑史》

“梁鼎芬”联额    有个叫梁鼎芬的人在湖北做官,他不做好事,结果弄得臭名远扬。当地人用他的姓名字
形撰成一额一联赠给他。额为:
    梁上君子
    联为:
    一日难支,足下分开两片
    念头太错,颈上须防八刀
                                        ——清·吴趼人《新笑史》

返回目录



中国笑林

夸张类

    说明    夸张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二者的特点都是夸大其词、铺张扬
厉。作为笑话体裁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夸张集中地体现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细部
特征,从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借以达到笑话本身“抑恶扬善”、怡乐性情的教育和审
美目的。
    夸张类笑话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的。通过夸张,可以变平淡为奇
崛,化腐朽为神奇,使幽隐而昭然,用生动之形象揭示抽象之哲理。这类笑话,最具吸引力
和说服力,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经久而难忘。这里所选的三十几个故事,无一不具有这种
特点。如旧题隋代文人侯白的《启颜录》记载为“痴生卖羊”故事,说的是南朝梁代的一位
书呆子去集市卖羚羊,别人暗中用猕猴换走了他的羚羊,他竟然没有觉察到,还认为这猕猴
就是他的羚羊,只是纳闷它为何没有了双角。这样一来,书生的“痴”也就令人过目难忘
了。再如宋人邢居实《籍川笑林》记载的张丞相不识自家字,明人陆灼《艾子后语》记载为
古齐国健忘者不识自家门、不识妻子的故事,虽然夸大了主人公健忘的特点,但却使人感到
合情合理,而无荒诞之嫌。这些故事,形象鲜明,理趣横生,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夸张类笑语总起来说,是为了引人发笑,但笑声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良
苦用心。欣赏这类笑话,首先要了解作者谋篇施墨的点睛之笔——夸张了什么?为何夸张?
这个“点睛之笔”是故事的“笑”眼,通过这一“笑”眼,广大读者朋友尽可在捧腹之乐中
回味作者的深层理趣。

痴生卖羊    传说南朝梁代时有一位书生,为人呆痴但又有些口才。他从来没见过羊。有一次,别人
送给他一只漂亮的羚羊,他以为是一般的羊,便用绳子拴住羚羊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他讨要的价钱并不多,但卖了好多次都没卖掉。后来集市上的人们知道了这卖羊的书生原来
很痴呆愚钝,众人便暗暗地牵来一只猕猴偷换了羚羊。这书生看到猕猴,还以为是他的羚羊
呢,只是奇怪它为何没了角,样子也变了;又看见猕猴乱蹦乱跳,心想可能是市场上的人们
把它的角锯掉了,但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疤,不足为凭,于是只好忍气吞声不做声。
    集市散了,书生牵着猕猴往家赶,一路上悠哉游哉,歌而咏之曰:“我有一奇兽,能肥
也能瘦。往日馨膻气,今天一身臭。数次牵入市,三天卖不售。头上失掉皂荚子,面孔变成
橘皮皱。”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同州憨夫    隋朝初年,有一个同州人背着麦饭到京城长安售卖。行至渭水上,河里已结满了冰。他
因赶了半夜的路顿觉饥肠辘辘,想吃点麦饭,但又没带水,便砸开冰取水。他看见和碗口一
样大的冰孔,心想,这下可好了,冰孔正好当碗,遂把麦饭倒在冰孔中,倒一点,散一点,
把一袋子麦饭倒光了,也没有和成麦饭。他只顾自个儿在冰上叹惜,竟不知所措起来。
    过了好长时间,冰孔里的水渐渐清澈了,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同州人乃大声疾呼道:
“原来偷我麦饭的正是这个家伙!这个鬼贼真不知足,还故意仰着脸看我呢。”于是便照冰
孔挥拳打去。水混浊了,人影也不见了,他方才愤愤不平地大骂而去,并惊诧地自语道:
“这个贼人刚才还在这里,怎么一转眼就走远了?”到了岸上,看见有许多细沙,便用布袋
装满沙子背回家去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