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使君何容易而轻其百姓?此穴金龙,是上玄使者。宰其瑰璧,泽润一方。岂有信一微物,欲因睡而劫之?龙忽震怒,作用神化,摇天关,摆地轴,搥山岳而碎丘陵,百里为江湖,万人为鱼鳖。君之骨肉焉可保?昔者钟离不爱其宝,孟尝自返其珠,子不之效,乃肆其贪婪之心。纵使猾韧之徒,取宝无惮,今已啖其驱而锻其珠矣。”泽赧恨,无词而对。又曰:“君须火急悔过而祷焉,无使甚怒耳。”老人倏去。泽遂具牲牢奠之。(出《传奇》)
【译文】
贞元年间,有一个叫周邯的处士,是一位文学豪杰之士。一个彝人卖奴隶,那奴隶十四五岁,看样子很聪明伶俐。主人介绍说这奴隶善于入水,在水里如履平地一般。让他沉到水底,虽然经日移时不上来,他始终都不觉得苦。说蜀地的溪、壑、潭、洞,没有他没到过的。周邯于是就买了这个奴隶,认为他的本领不一般,给他改名叫“水精”。周邯从蜀地坐船,出山峡,到江陵。经过瞿塘峡滟滪堆滩时,他就让水精沉到水底,去看看水底到底有多深。水精入水,过了一会儿出来,捞得许多的银器物,周邯高兴坏了。每次小船泊于江岸潭边,他都让水精沉下去一次,又有收获。沿江流来到江都,经过牛渚矶。自古说最深的地方,是温峤燃烧犀角照水怪的地方。他又让水精沉下去。过了一会儿水精捞上来一块宝玉,说水底下有水怪,说不准是什么样子,都怒自狂舞,要抓他,自己仅仅能免祸。由此周邯也成为巨富。几年后,周邯有一个叫王泽的朋友在相州做太守,周邯到河北去访问他。王泽很高兴,与周邯一起游览,欢宴,一天天没有空闲。二人一起来到州北隅的八角井。所谓八角井,是用天然弯曲的石头,把井壁砌成八角形。井口宽三丈还多。这口井,早晨和晚上烟云蒸腾,弥漫出一百多步外。黑夜,有火红的光从井里射出来,可照出一千尺,看东西像白天一样清楚。自古人们相传说,有一条金龙潜伏在水底。有时候久旱不雨,人们到井边来祷告,也很灵验。王泽说:“这井里理应有至宝,只可惜没有办法探究它的虚实罢了。”周邯笑着说:“非常容易!”于是就对水精说:“你要能投到水底,看看井里有什么怪异,连王泽也会重重的赏你。”水精已经很长时间没下过水了,很高兴就脱了衣服下去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对周邯说:“有一条很大的黄龙,鳞如金色,抱着几颗明珠在那睡觉。水精想要把明珠抢过来,但是手中没有兵刃,怕那龙忽然发觉,所以没敢动。如果能有一把利剑,即使龙发觉了那也可以把它杀死,没有什么可怕了。”周邯和王泽非常惊喜。王泽说:“我有剑,我这把剑还是一把不比寻常的宝剑呢。你可以拿我的剑下去把明珠抢来!”水精喝了些酒,带着剑就下去了。过了一会儿,四面看热闹的人像墙一样。忽然看见水精从井面跳出来几百步远,接着有一条几百尺长,爪甲锋利的金龙从空中来抓水精,人和龙都退进入井中。左右的人心惊胆战,不敢近看。只是周邯心疼他的水精,王泽心疼他的宝剑,二人逡巡不定。有一位身穿褐裘,相貌古朴的老人来见王泽说:“我是土地神。先生怎能这么轻视自己的百姓?这口井里的金龙,是上天的使者,主宰那些瑰璧,泽润一方生灵,哪能只相信那一把小小的宝剑,而想要趁龙睡觉去把明珠抢过来呢?龙忽然震怒,作用神化,摇得动天关,摆得动地轴,捶得碎山岳,砸得碎丘陵,百里大地变成江湖,万人之众都要喂鱼鳖。到那时候,你的骨肉怎么能保得住呢?从前钟离不爱其宝,孟尝君自返其珠。你不学他们,却纵使贪婪狡诈之徒,鼓动狡诈贪婪之心,肆无忌惮地去夺宝。现在他已经被龙吃掉锻炼那些珠子了!”王泽羞愧悔恨,无言以对。土地神又说:“你必须马上悔过并且要褥告,不要让金龙太生气了!”老人倏然离去。王泽立即就准备供品祭奠。
资州龙
韦皋镇蜀末年,资州献一龙,身长丈余,鳞甲悉具。皋以木匣贮之,蟠屈于内。时属元日,置于大慈寺殿上,百姓皆传,纵观二三日,为香烟薰死。国史阙书。是何祥也?(出《纪闻》。)
【译文】
韦皋镇守巴蜀的末年,资州献来一条龙,身长一丈多,鳞和甲什么都有。韦皋把它用木匣子装着,让它在匣子里蟠屈着。当时正是正月初一,把它放在大慈寺的大殿上,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随便看了三天,结果龙被香火薰死了。《国史》上缺少这件事的记载。这是什么预兆呢?
韦思恭
元和六年,京兆韦思恭与董生、王生三人结友,于嵩山岳寺肄业。寺东北百余步,有取水盆在岩下。围丈余,而深可容十斛。旋取旋增,终无耗。一寺所汲也。三人者自春居此,至七月中,三人乘暇欲取水。路臻于石盆。见一大蛇长数丈,黑若纯漆,而有白花,似锦,蜿蜒盒中。三子见而骇,视之良久。王与董议曰:“彼可取而食之。”韦曰:“不可。昔葛陂之竹,渔父之梭,雷氏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身耶。况此蛇鳞甲,尤异于常者。是可戒也。”二子不纳所言,乃投石而扣蛇且死,萦而归烹之。二子皆咄韦生之诈洁。俄而报盆所又有蛇者。二子之盆所,又欲击。韦生谏而不允。二子方举石欲投,蛇腾空而去。及三子归院,烹蛇未熟。忽闻山中有声,殷然地动。觇之,则此山间风云暴起,飞沙走石。不瞬息至寺,天地晦暝,对面相失。寺中人闻风云暴起中云:“莫错击。”须臾,雨火中半下,书生之宇,并焚荡且尽。王与董,皆不知所在,韦子于寺廊下无事。故神化之理,亦甚昭然。不能全为善,但吐少善言,则蛟龙之祸不及矣。而况于常行善道哉!其二子尸,迨两日,于寺门南隅下方索得。斯乃韦自说。至于好杀者,足以为戒矣。(出《博异志》)
【译文】
元和六年,京兆人韦思恭与董生、王生三人结友,在嵩山岳寺修习学业。寺东北一百多步的地方,岩石下有一个取水盒。水盆的围长一丈多一点,而深可装得下十斛。水是随打随增多,打多少增多少,始终不见少。全寺的人都来打水。韦思恭等三人从春天住进来,到了七月中旬,有一天,三个人趁有空就去打水。走到石盆,他们看到一条大蛇。这条大蛇有几丈长,黑得像纯漆,有白花,像锦,在石盆里弯弯曲曲地爬动。三个人吓了一跳,看了好久。王生与董生商议说:“那东西可以打死拿回去吃。”韦思恭说:“不行。以前葛陂的竹,渔父的梭,雷氏的剑,尚且都是龙,怎么知道这名山大镇之中就没有龙呢?难道不是龙在这石盆里潜身吗?况且这条蛇的鳞和甲,和一般蛇特别不一样。这可要小心!”二人没听他的话,就扔石头把蛇打死,缠绕起来拿回去煮上了。二人都嘲笑韦思恭是假正经。不一会儿有人说石盆那里又有大蛇,二人跑去一看,又要下手击蛇,韦思恭急忙劝阻。二人刚举石要投,那蛇腾空而去。等到三个人回到院子里,蛇肉还没煮熟。忽然听到山中有一种声音,地也在颤动。一看,竟然是这山中风云暴起,飞砂走石。眨眼的工夫,风沙来到寺前,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寺中的人们在风云暴起之中有人祷告说:“不要错击了好人!”片刻,天上下火,其中多半下到三位书生的屋上,烧了个净光。王生和董生都不知在哪。韦思恭在寺廊下没啥事儿。所以,神化的道理也很明显。不能全做善事,只说了一些好话,那么蛟龙之祸就没有及身,何况那些经常行善道的呢!那王生和董生的尸体,过了两天,才在寺门南边找到。这是韦思恭亲口说的。对于那些好杀生的人,此事足以为戒了。
卢元裕
故唐太守卢元裕未仕时,尝以中元设幡幢像,置盂兰于其间。俄闻盆中有唧唧之音。元裕视,见一小龙才寸许,逸状奇姿,婉然可爱。于是以水沃之,其龙伸足振鬣已长数尺矣。元裕大恐。有白云自盆中而起,其龙亦逐云而去。元裕即翰之父也。(出《宣室志》)
【译文】
从前唐太守卢元裕还没做官时,曾经在七月二十五这天设置幡幢像,又把盂兰盆放在其间,不一会儿就听到盆中有“唧唧”的声音。卢元裕过去一看,见盆里有一条才一寸来长的小龙,形状超逸,姿态奇丽,婉然可爱。于是他就用水浇它。这时候,只见那小东西伸足振鬣,转瞬间长到几尺长了。卢元裕很害怕,有白云从盆中升起,那龙也追赶着白云而飞去。卢元裕就是卢翰的父亲。
卢翰
唐安太守卢元裕子翰言,太守少时,尝结友读书终南山。日晚溪行,崖中得一圆石,莹白如鉴。方执玩忽次,堕地而折。中有白鱼约长寸余,随石宛转落涧中。渐盈尺,俄长丈余,鼓鬐掉尾。云雷暴兴,风雨大至。(出《纪闻》)
【译文】
唐安太守卢元裕的儿子卢翰说,卢元裕年轻的时候,曾经结友在终南山读书。有一天傍晚走在溪边,从石崖中拾到一块圆形石头。这石头莹晶光亮如镜子一般。正拿着玩,忽然掉到地上摔断了,里边有一条一寸多长的白鱼,随着那石头宛宛转转落到涧中。只见那条小鱼渐渐长满一尺,不一会儿又长到一丈多。它鼓鬐奋爪,昂首掉尾。于是云雷暴起,风雨大作。
李修
唐浙西观察使李修,元和七年,为绛郡守。是岁,其属县龙门有龙见。时观者千数。郡以状闻于太府。时相国河东府张弘靖为河中节度使,相国之子故舒州刺史以宗,尝为文以赞其事。(出《宣室志》)
【译文】
唐朝浙西观察使李修,元和七年,是绛郡太守。这年,这个郡所属的龙门县有龙出现,当时看见的有上千人。郡守写状子报告太府知道。当时相国是河东府的张弘靖任河中节度使,相国的儿子前舒州刺史张以宗,曾经写文章赞美这件事。
韦宥
唐元和,故都尉韦宥出牧温州,忽忽不乐,江波修永,舟船燠热。一日晚凉,乃跨马登岸,依舟而行。忽浅沙乱流,芦苇青翠,因纵辔饮马。而芦枝有拂鞍者。宥因闲援熟视,忽见新丝筝弦,周缠芦心。宥即收芦伸弦,其长倍寻。试纵之,应乎复结。宥奇骇,因置于怀。行次江馆,其家室皆已维舟入亭矣。宥故驸马也,家有妓。即付筝妓曰:“我于芦心得之,颇甚新紧。然沙洲江徼,是物何自而来?吾甚异之。试施于器,以听其音。”妓将安之,更无少异,唯短三二寸耳。方馔,妓即置之,随置复结。食罢视之,则已蜿蜒摇动。妓惊告众,竞来观之,而双眸瞭然矣。宥骇曰:“得非龙乎?”命衣冠,焚香致敬。盛诸盂水之内,投之于江。才及中流,风浪皆作,蒸云走雷,咫尺昏晦。俄有白龙百尺,拿攫升天。众咸观之,良久乃灭。(出《集异记》)
【译文】
唐元和年间,前都尉韦宥出任温州郡守,心中闷闷不乐,水路又很远,天气灼热,坐在船上也不好受。一天晚上比较凉爽,他就下船上岸,骑着马和船并行。忽然间看到一个地方,沙浅流乱,芦苇青青,于是他就撒开缰绳过去饮马。走在芦苇丛中,有的芦枝拂打马鞍,他随手就抓上来一棵,一看,看到一根新丝制成的筝弦缠在芦苇上。他立即就把筝弦拿下来,伸开一看,有两寻来长。他把弦松开,弦又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