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12 月 7 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已按预定计划准确返回地面。
卫星返回是异常复杂的技术,我国发射的卫星顺利地返回地面,使我国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返回式火箭。在明代史籍中记载的多种火箭中,
飞空砂筒火箭就是一种回收式火箭。
飞空砂筒火箭箭身前端两侧各绑一个药筒。一个筒口向前,另一个筒口
向后,筒口向后的药筒前面放有爆竹,长约 2.3 厘米,直径约 0.23 厘米。爆
竹的引线与药筒底部连通,爆竹外裹 3~5 层纸,前面装细砂,以纸封糊严密。
使用时利用筒口后的药筒将火箭射出,钉在敌方营寨的帐篷上。药筒内火药
烧完后引燃爆竹,细砂喷出伤人双目。然后筒口向前的药筒点燃,将火箭送
回。
今天我国回收卫星成功,当然在技术上已远非昔比,所用火箭也非原始
火箭,而是大型运载火箭“长征”2 号。
“长征”2 号火箭是两级液体火箭,长约 32 米,最大直径 3.35 米,起
飞推力约 2750 千牛,能把 1.8 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从 1976 年至今,“长征”2 号已把 10 多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卫星
完成任务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地返回地面。
中国通信卫星与“长征”3 号火箭 1984 年 4 月 8 日,在西昌火箭发射
场,巍峨耸立的发射架里,一枚载着试验通信卫星的乳白色运载火箭——“长
征”3 号,昂首挺立,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夜幕降临了,巨型发射架上点点明灯像是挂满了夺目的明珠,同太空的
群星交相辉映。万籁俱寂,发射架缓缓张开,一个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我
国的试验通信卫星就要从这里起飞,冲出地球束缚,飞向太空。
晚 7 时 20 分,“长征”3 号发出巨大轰鸣,拔地而起,直刺苍穹。卫星
顺利地入轨,绕地球飞翔。中国第一颗静止卫星——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了。这一喜讯,飞向全世界。
至今,我国已有 5 颗通信卫星,风尘仆仆,定点于赤道上空,我国一盏
又一盏“明灯”高挂太空。
“长征”3 号是以“长征”2 号为基础,加第三级组成的三级火箭。火箭
全长 44.56 米,起飞重量 202 吨,起飞推力达 2750 千牛,第三级氢氧发动机
(以液氢和液氧为推进剂的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 2 次启动。它能把 1.4
吨重的卫星送上地球静止轨道。
1990 年 4 月 7 日,“长征”3 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
“亚洲”1 号通信卫星。
“长征”3 号的改进型“长征”3 号甲将装上具有更大推力的液氢液氧发
动机,可以把 2.5 吨重的卫星送上地球静止轨道。
一箭三星与“风暴”1 号火箭 1981 年 9 月 20 日清晨 5 时 28 分 40 秒,
一枚带着三颗卫星的运载火箭,从发射台上起飞。这时,地处祖国西北的发
射场还被黎明前的夜空笼罩着,7 秒后,火箭开始朝东南方向拐弯;3 分钟后,
火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起飞后 7 分 20 秒,火箭携带的“实践” 2 号甲、“实践”2 号乙卫星与
运载火箭分离;又过了 3 秒,“实践”2 号卫星也与运载火箭分离。“实践”
2 号卫星进入太空翱翔后,它的 4 块太阳电池帆板便展开,此时,很像停留
在天空中的老鹰。卫星上的姿态控制系统使卫星逐步转向太阳,实现卫星对
太阳定向。卫星顶面和 4 块帆板上的太阳电池在太阳光照射下,为卫星各系
统供电。
我国首次一箭把三颗卫星顺利地送入太空,使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技术跨
进了国际先进行列。
发射一箭多星的运载火箭叫“风暴”1 号。它是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
长 32.6 米,直径 3.35 米,起飞推力 2750 千牛,起飞重量 191 吨,能把 1.5
吨重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人造卫星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纷纷在 V—2 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运载火箭和
航天器。由于前苏联在火箭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终于在苏美
航天竞争中超过美国,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1 号。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世界各国的报纸一连十几天都在重要版面报道了这一消息。
“东方” 1 号人造卫星呈球形,直径 58 厘米,重 83.6 公斤,由铝合金
制成。卫星安装了 4 根无线电发射机的柱形天线,其中两根长 2.9 米,另两
根长 2.4 米。无线电设备和供电电池放在一个充满氮气的密封的球形容器
中,由一个小型内扇驱动容器中的氮气,来保持设备和容器间的热交换。
“东方”1 号卫星的轨道为椭圆形,近地点为 215 公里,远地点为 947
公里,轨道倾角为 96.2 度。卫星绕地球一周需 96 分钟。
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全长 29 米,起飞重量 267 吨,起飞推力 3900 牛,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存在了 93 个昼夜,围绕地球运行了近 1400 圈。
仅一个月之后,1957 年 11 月 3 日,前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
星。这颗人造卫星为锥形,重量多达 508 公斤。它不仅携带了相当多的科学
仪器,而且还带着一只名叫莱伊卡的小狗。
小狗在密封的圆柱形的生物舱内,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等
机体状况的医学仪器。生物舱内安装有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再生装
置、为小狗提供一日三餐的自动供食装置,以及处理小狗粪便的排泄装置。
在卫星的球形容器里除了生物舱外,还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供电源、
温度调节系统以及记录气温、气压和其他参数的仪器。在最后一级火箭上安
装了两个研究宇宙射线的仪器和一个研究太阳紫外线与 X 射线谱段的仪器。
时间程序装置周期地开动专门的无线电遥测设备,将卫星的全部测量数据发
回地面。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这颗卫星无法回收。小狗在生物舱生活了一
个星期之后,完成了实验任务,被迫服毒自杀。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光荣
牺牲”。小狗莱伊卡的太空旅行,充分说明了生物可以平安地生活在人造飞
船中。
美国在前苏联人造卫星两次发射成功的刺激下,不甘落后加紧研制运载
火箭,力争早日发射卫星。终于在 1958 年 1 月 31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 号。
“探险者”1 号人造卫星的发射场地是美国的太平洋导弹发射场,采用
的是“丘比特”运载火箭。卫星近地点为 360 公里,远地点为 2531 公里。轨
道倾角有 33 度。运载火箭的末级和卫星一起进入太空,总重量约 14 公斤,
卫星本身重量只有 8.2 公斤。这颗人造卫星虽然很小,但它装有许多观测仪
器。
美国这次人造卫星发射的领导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移居美国的
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探险者” 1 号的发射高度在 2000 公里以上,超过前苏联的“东方”1
号。在这个高度上,辐射能急剧增加,“探险者” 1 号在研究辐射能方面做
出了突出贡献。
1958 年 3 月 21 日,美国又发射了“探险者”3 号卫星,对辐射能进行了
详细的研究,证实了在 2000~4000 公里的高空存在强大的辐射带。
继前苏联、美国之后,法国是第三个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65
年 11 月 26 日,法国在哈马圭尔发射场,用自己研制的“钻石”A 运载火箭,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试验卫星”1 号。
“试验卫星”1 号是直径 50cm 的双截头锥体,重量仅 42 公斤。轨道的
近地点为 526 公里,远地点为 1809 公里,轨道倾角为 34 度。“钻石”A 运
载火箭全长 18.7 米,直径 1.4 米,起飞重量约 18 吨,是在探空火箭基础上
研制而成的三级运载火箭。
第四个进入太空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航天计划始于 60 年代中期,几经
周折之后,终于在 1970 年 2 月 11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大隅”号卫星是在日本的鹿尔岛靶场发射成功的,卫星与末级火箭共重 23
公斤,而自身仅重 9.4 公斤。外观为环形,高 0.45 米,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为
339 公里,远地点为 5138 公里,轨道倾角为 31 度,是由日本自行研制的“兰
达”4S 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发射的。起飞重量约 10 吨,起飞推力 617 牛。
中国是第五个独立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在西
北部的酒泉卫星发射场用自己研制的“长征” 1 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1
号卫星送入太空。“东方红”1 号卫星是一个直径为 1 米的球形多面体,重
173 公斤,比苏、美、法、日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重量还重。卫星上面装
有 4 根 3 米长的鞭形天线,壳体外蒙皮由铝合金制成,内分主仪器舱和辅舱。
舱内装有播送《东方红》乐曲的乐音发生器和遥测、跟踪、能源等系统的仪
器。卫星绕轴线稳定旋转。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为 439 公里,远地点为 2388
公里,轨道倾角为 68.5 度。卫星绕地球一周需 114 分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
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
人造卫星的大家庭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造卫星已成为一个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的大家
庭。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被发射到赤道上空 35860 公里的高度,进入轨道
后,以 11070 公里/小时的速度绕地球旋转,绕地球一周为 24 小时。由于卫
星运行速度和地球自转速度相当,所以看起来仿佛是悬在赤道上空的一点上
静止不动的,因此又叫做对地静止卫星。1958 年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
验通信卫星,1965 年 4 月 6 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国际通信卫星Ⅰ号,从而
使通信卫星正式进入实用阶段。我国于 1984 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静止通信
卫星。通信卫星可以在大范围内迅速传播电视、电话、电报,传真图片等。
如果 3 颗通信卫星在赤道上空均等定位并互相联系,就能实现全球通信。
1965 年,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便于共同使用通信卫星组成了国际通信卫
星组织,我国于 1977 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素有空间秘密哨兵之称,自 60 年代出现以来,发展
很快,成为卫星家庭中为数最多的一类,约占卫星总数的 60%,它们主要用
来窃取军事情报。目前世界上的侦察卫星系统,主要包括拍摄对方地面战略
目标的照相侦察卫星,侦察对方雷达、军用电台部署和性能的电子侦察卫星,
监视舰艇活动的海洋监测卫星,以及核爆炸探测卫星、预警卫星等。
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