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转折
本世纪 80 年代末,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进入 90 年代,超级
大国之一的前苏联解体,从而使二战结束以来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宣告终
结,世界的多极格局开始形成。这一重大变化,引起了国际政治、军事、经
济力量的分化与重新组合,导致各国重新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并确立自己在
国际关系中的新地位。国际关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是本世纪末最重大的事
件之一,它不但会影响本世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对 21 世纪的发展将产
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
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在不同时代反映的内容不尽相同。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
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等。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指人口与自然环境、人口与社会的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世界上人口增长过快,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
喝水、穿衣、住房,还有其他方面的需要。要满足不断增多的人口的这些需
要,就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中索取。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
和能源也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无限增长的人口的需要;社会上的粮食和其他
生活用品的生产,以及住房、就业、岗位等,也满足不了人口激增的需要,
从而产生了由于人口剧增而带来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
题、人口的老龄化和城市化等问题。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
因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
世界人口日
1987 年 7月 13日 8点 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医院的产房里,
传出了当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第五十亿
个人诞生在地球上。为了使人们认识人口形势的严峻,联合国确定每年的 7
月 13 日为“世界人口日”。
世界人口与发展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1994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强调指出,人
口与发展的关系将决定未来世界的承受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50~70
年代,世界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1960 年世界人口为 30 亿,1975 年达到 40
亿。短短 15 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 10 亿。近 20 多年来,国际社会特别是发
展中国家,为执行 1974 年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计划》,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调查,当今发达国家中的 3/4
的家庭和发展中国家中 1/2 以上的家庭都实行了计划生育。世界人口自然增
长率已由 70 年代的 20‰降低到 16‰,但是人口形势仍十分严峻。目前,全
球年净增人口达 9000 多万,人口倍增时间缩短,贫困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
切对人类及其后代的生存发展形成严重的威胁。人口激增所引起的经济发展
滞缓和不平衡,是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存
在的难民潮、地区性冲突等问题,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人口激增而引起的粮
食、水及其他资源短缺有一定关系。现在,关键问题是要使人口与发展尽快
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正在成为世界备国的
共同利益所在。稳定世界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现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控制人口、促进持续发展的问题取得了共识。解决人口
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内容。
人口与资源
人口与资源的相互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尽管可再生
资源在利用合理、保护得当的条件下,可以永续利用,但是生物资源的自然
再生产过程,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人们为了扩大生产资料和生
活资料,不断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使森林、草地、
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在急剧减少。随着人口持续增长,人均土地和淡水资
源拥有量也在不断下降,至于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更是有限的。尽管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矿种和代用资源会陆续投入使用,但人口剧增及生产发
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矛盾愈益突出。
人口增长与资源耗费之间的矛盾,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协调人口与资
源的关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人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
还要合理地、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得以永续使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国制订了《森林保护法》《矿产资源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环境问题 指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有
时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就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
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土地
沙漠化。全球每分钟约有 10 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②森林锐减。平均每分钟
约有 20 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③水资源危机。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
世界水资源危机将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竣问题;④物种减少。到本世纪末,
全球现有物种的 1/10 将可能灭绝;⑤酸雨污染;⑥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⑦臭氧层遭到破坏;⑧土壤流失,将使水库的寿命缩短,洪水危害加剧;⑨
有毒化学品污染;⑩垃圾成灾。
世界环境日
1972 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
害,以动员全世界的每一个人,不分民族和国家,都起来关心、保护和改善
自己身边的环境。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规划署都要向全世界公布世界环境
现状和环境科学材料,并在每年年初颁布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以引起人
们注意和解决最迫切的地区性或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
各种活动,唤起人们认识、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本世纪每年的 6 月 17 日,即“6·17”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重视,始于本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
代初。当时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地区连年干旱,大片热带稀树草原土地荒
漠化,沙丘入侵,导致周边诸国土地生产力下降,危及到几亿人口的生存条
件。1973 年,联合国成立萨赫勒办事处,推动科学界对这一沙丘入侵现象开
展一系列综合治理项目。这是国际间第一次对荒漠化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
研究和探索行动。1977 年,在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把防止过
度放牧、改变不合理的农牧方式等,纳入“与荒漠化作斗争的行动计划”。
1992 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全球可持续发
展战略框架文件《21 世纪议程》中,作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4
年 6 月 17 日制定出《防治荒漠化公约》,有 100 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这
是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重大举措。防治荒漠化是一个多学
科、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在生产和生
活中,不断地把废气、废水、废渣、垃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放射性污
染物等,排放到环境中,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使环境发生了对人类不利
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人体健康,统称为环境污染。引起环境污染的
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工业“三废”,即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废水、废气、
废渣;②农业使用农药的残留物;③生活排放的污水、粪便、垃圾;④放射
性污染物,如核能工业、核武器生产和试验排放的废弃物和飘尘等。有害的
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就会造成大气污染;进入河湖,造成水污染;进入土壤,
造成土壤污染等。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指由于人类
活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导致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由
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
二氧化碳,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树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
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差,
却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温度增高。二氧化碳
的增温作用,很像温室的玻璃顶棚和四周玻璃窗。玻璃温室的玻璃能够透进
阳光,这样热量就被保留在温室内,从而使温室里的温度比室外要高出许多。
为此,人们把二氧化碳气体类似温室的增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据估算,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 1 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1.5~
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 2100 年,
全球气温将上升 2~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
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
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
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温带的耕作业发
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旱,会退化成为草原;现在
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而现在的寒带某些不适耕作的地区,则因气温升
高变得适宜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此外,气
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
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人
们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采取的措施主要
有: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
能、地热等能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