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30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空荡荡不见一个士兵,他非常恼火,就对曲端说要视察他的军队,曲端立即
将所统帅的 5 个军的花名册递上。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视察第一军,曲端
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信鸽,倾刻间第一军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
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的全部军队。”曲端又放出四只信鸽,
其余四军也奉召赶到。
    不光是鸽子,大雁也能传递书信,现在还常常把送信的邮递员称为“鸿
雁”。汉朝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鸿雁传书的故事。公元 100 年,汉朝大臣苏
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的才能,想迫使苏武投降匈奴,被苏武严
辞拒绝。于是单于便将苏武扣下,随后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
尔湖)去牧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就放他归汉。苏武
在北海一带放牧十九年,虽含辛茹苦,但始终不曾向单于屈服。后来汉昭帝
与匈奴和亲,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问起苏武之事,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但这位使者私下里打听到苏武仍然在北海牧羊,于是回去后就把这个情况报
告了汉昭帝。当时的霍光想出了一个计谋,又派去一个使者并对单于说:“大
汉天子喜欢打猎,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是苏武的亲笔
信,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现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见无法抵赖,只好
放回了苏武。虽然这只是霍光的一个计谋,但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人已经
在利用大雁传书了,否则这个故事就缺乏根据,霍光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计谋,
单于也不会轻信。据说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些邮局中还有近百只经人训
练过的野鸭在担任“邮递员”负责送信呢。
                     

            风筝传书
                   
    风筝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说有
名的木匠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
也曾造过“木鸢”。这些都是风筝的前身。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才
有了“纸鸢”,俗称风筝。之所以叫风筝是因为人们常在纸鸢上拴一个竹笛,
放飞的时候,经风一吹竹笛就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
    风筝不只是娱乐工具,在军事上也曾起过很大作用。秦末楚汉垓下大战
时,汉王刘邦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城。项羽的军队四面被汉军包围,粮
草断绝,人困马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为了瓦解楚军士气,汉王命人夜
晚在城四周的高空放飞风筝。风筝上安放了竹笛,夜风一吹,笛声凄凉,汉
军士兵又和着笛声唱起了楚歌。城内楚军以为楚国已被汉军攻占了,再也无
心恋战,纷纷出城向汉军投降。项羽虽然带着几百人冲出了重围,但自觉无
颜再见江东父老,终于自刎于乌江之畔。
    史书上也记载了真正利用风筝通信的例子。《新唐书》上写了这样一个
故事:公元 782 年,唐朝节度使田悦发动叛乱,带兵包围了临洛城,朝廷派
马燧前去救援,但田悦的军队封锁得很严密,无法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这
时守军将领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人把联络用的信件绑在风筝上,向援
军驻扎的方向放飞。叛军看到风筝明白了守军的意图,于是纷纷向风筝射箭,
无奈风筝飞得太高,叛军鞭长莫及。守军和援军联络上后,里应外合,很快
打退了叛军,解了临洛之围。
                    
            音响通信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
获得的,20%是通过听觉器官——耳朵获得的,其余百分之几的信息,是由
触觉、嗅觉、味觉等器官获得。因此在通信形式的开发上,利用声音进行通
信也是非常有潜力的。在现代通信中,电话利用的就是听觉器官。古代在音
响通信方面也进行过许多尝试。比如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军交兵,往往要用
声音来传递命令,如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等。这是因为打仗时敌我双方混战
在一起,人员交错,靠人来传递命令是很困难的,而战鼓一响却可以一呼百
应。在现代的军队中,我们仍能看到利用声音来传递信号的情形。比如进攻
时由号手吹响嘹亮的冲锋号,夜晚睡觉时吹熄灯号,早晨吹起床号等。
    在古代,由于没有文字、交通也不方便,所以音响通信就利用得更为普
遍。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几乎每家都有长鼓和象牙号,很多大小事情都靠击
鼓来联系。各部落都有一套相当复杂的“鼓语”,不同的鼓声,不同的鼓点
就代表了不同的意思。部落里甚至有专门负责击鼓的人员,他们传递信息时
必须准确而熟练,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有一次,刚果河畔的奥尼可部落的西
萨玛村有一对年轻人要举行婚礼,负责传信的鼓手是个新手,由于不熟练以
至传错了消息,大家都以为是有人在办丧事,于是纷纷带着祭品赶来了。
    19 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苏丹国,苏丹人奋起抵抗,并在首都喀
士穆打败了英军。这一喜讯立即通过鼓声传遍了全国上下。苏丹的近领埃塞
俄比亚也曾利用鼓声报信的方法发布全国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国各地人民做
好战斗准备,迎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

    在现代生活中,声音的利用仍然是通信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有特定含
义的信息可以通过特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等专用
车辆在执行紧急任务时拉响警笛,使行人车辆及时闪开以便顺利通过;又如
在门上装上门铃,当客人来访时按响电铃可以通知主人等,数不胜数。从广
义上讲,人类的语言功能也属于音响通信的范畴。
                     
            视觉通信机
                    
    在通信方面具有现代意义最初的发明是 18 世纪末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
佩发明的视觉通信机。
    视觉通信机原理最早是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提出来的,他建议把
字母和有关的编码符号挂在高处的木框架上,使远处能接收到,但胡克并没
有把他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一百多年后,法国青年查佩开始研究这一课题。1789 年,查佩终于成功
地研制出了一套视觉通信系统。这套系统在以后几十年间不断地得到改进,
在电报和电话出现之前,在整个法国及全欧洲许多地区都可以见到它的踪
影。查佩的视觉通信系统是由许多高塔组成的,塔项上坚立着一根木桩,木
桩上安有一根水平横杆,横杆可以绕着中点转动,并且在桩下可以用绳索使
横杆转成不同角度,水平横杆的两端还安有一个垂直臂,也可以利用下面的
绳索控制垂直臂使其转动,这样水平横杆和垂直臂的不同位置和角度就形成
许多不同的形状。查佩事先规定好每种形状代表一个字母或单词,于是信息
就可以通过通信机传递出去了,每一个塔上的值班人员用望远镜观察后就向
后传递,这样一站接一站一直传递到终点。这种通信机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
每分钟 170 英里,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惊人的。查佩的发明为社会所接受却不
是一帆风顺的。1789 年,查佩带着他的发明来到了首都巴黎,并在那里进行
了公开的试验,可是当时的王室和贵族对他的发明根本不屑一顾。失望中查
佩只好又回到了家乡。直到 1792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查佩才带着
他的发明再次来到巴黎。当时的革命政府正在全国范围内同封建王朝的军队
作战,需要能快速传递军事情报的通信工具,所以对查佩的发明很重视,拨
出了专款帮助他建立视觉通信系统。
    查佩在建立通信站的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包括一些人
为的破坏,直到 1794 年才在巴黎和里尔之间建成了一条全长 210 公里的通信
线。当年的 8 月 15 日,第一份报文从里尔发往巴黎,这份军文向政府报告了
革命军夺取莱奎斯诺的消息。两个星期之后,巴黎又欣喜地收到了另一份关
于收复康德的报文。不久从巴黎到施特拉斯堡的第二条通信线建立起来了,
而后通向全国各地的其它线路也随之建立起来,查佩的视觉通信系统在法国
得到了普及。正是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拿破仑的军队能够密切协作打败了
数量上占据优势但通信不畅缺乏配合的英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西班
牙等国组成的联军。
    查佩的通信机在战争中获得的巨大的成功迅速影响了欧洲其它国家乃至
美洲大陆。1794 年开始,英国海军部建设了几条专供海军用的通信线路。1800
年美国在马撒葡萄园和波士顿之间建立了一条 104 公里长的视觉通信线路,
专门用于传递航运消息。普鲁士、荷兰等国也建立了类似的线路。但是查佩
的通信系统在使用中暴露出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首先这套系统需要建立许

多个中继站,需雇用大量的工作人员管理、维持这套系统,要耗费大量资金,
普通公民根本无法使用,只能用于传递军事情报和重要的官方公文。即使如
此仍然是不堪重负,视觉通信系统最完善的法国最后也到了无力维持停止其
工作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发明者查佩的内心十分痛苦,最后他实在无法
忍受,竟在 1805 年自杀了。其次,视觉通信系统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在夜
间或者有雨、雪、雾的天气条件下就无法使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视觉通信
机的发展。后来,出现了电报电话等电气通信方式后,视觉通信系统就被淘
汰了。但是查佩的通信机在某些特殊的领域仍然应用了很长时间。在无线电
通信出现之前,船舶间仍然使用通信机进行联系。铁路上用的时间更长一些,
在铁路车站的两边有用于传递信号的信号臂,其结构类似于查佩的通信机,
它是在一根立柱的顶端装上能够活动的木板,木板横放时表示路轨上没空,
列车不要进站,板竖放时表示可以进站。这种装置一直使用了一个半世纪之
久,才被红绿灯所取代。

         现代通信的先导
                   
                   一个画家的故事——有线电报
                    
    1831 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是一项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这一定律的通俗解释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
场里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研制出
的发电机使人类找到了获得廉价而强大电能的途径,真正把电从实验室解放
出来,使电服务于包括通信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
    1832 年 10 月份的一天,有一艘名叫“萨丽”的邮船从法国勒阿弗尔港
起航向美国纽约驶去。这是一次普通的航行,也是一次重要的航行。正是这
次航行,改变了一位艺术家的生活道路,也改变了世界通信史。这一天,吃
罢晚饭,许多旅客聚集在餐厅中闲聊。这时一位年轻人走到餐厅中间,从提
兜里拿出了一块马蹄形的铁块放在餐桌上,铁块上绕着许多铜线。旅客们都
好奇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