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3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的话头,他抬头一望,只见脚手架上,一个油漆工、一个雕刻匠正在做工。
朱元璋自知失言,心想一旦传出去,有失帝王尊严,便命御林军将二人拿下,
推出秘密处死。
    御史中丞刘伯温得知此事,很想救下这两个无端招祸的工匠。但他知道,
让皇帝收回成命不易,必须能为皇帝隐瞒,让皇帝放心他们。他急中生智,
给两个被抓起来的工匠示意:指指耳朵又睹睹嘴。两个工匠把生的希望都寄
托在刘伯温的身上了,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他,他们对丞相的示意,似乎也明
白了几分。当御林军拖着他们出去砍头时,竟没喊一声冤枉,没求过一声情。
刘伯温上前跟他们说:“皇上要处死你们。”二人一面哇哇乱叫,一面胡乱
比划,朱元璋见状,正在狐疑,刘伯温上前奏曰:“这二人一个是聋子,一
个是哑巴,既听不见,也说不出,请皇上开恩饶他们一命吧。”
    刘伯温及时制造假象,扰乱朱元璋的心智,造成他的错觉,达到了救人
的目的。

       珍珠翡翠白玉汤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当了
明代的开国皇帝后,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总觉无味,只想吃他当年当
和尚时云游病倒在破庙,肚饥口干,一位讨饭婆子做给他喝的“鲜美无比”
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于是,皇后马娘娘传旨找来当年做汤的讨饭婆子,照当年老样用剩饭、
剩菜、黑锅巴、白菜帮煮了一碗汤。朱元璋一看,竟是残羹剩饭,火冒三丈,
正要发作,认出讨饭婆子,只得舀了一匙倒进嘴里,咸、酸、苦、辣、焦、
糊、馊、臭样样味道都有,就是没有香和鲜。但为了顾全面子,只得强忍着
喝了下去,然后,佯堆笑脸说:“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喝!好喝!”
    朱元璋当年沦落他乡,饥渴交加,对一顿残羹剩饭感到好吃极了,以至
终生不忘;当了皇帝以后,天天吃山珍海味,却总觉着乏味。这种现象,心
理学上称做感觉的适应。即在同一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下而引起的
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的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任何感觉都会有适应性变化,味觉的适应现象也很明显。皇帝吃山珍海味不
觉得香,同老病号不觉得药汤子苦,小孩子不觉得糖甜一样,是一种味觉适
应现象。古人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李方膺画风
                
    清朝时,江苏南通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李方膺。有一次,他到一个朋
友家做客。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着谈着,话题转到了绘画上来。其
中一个人说:“大千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入画,我看就是一种东西画不来。”
有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轻轻地吐了一个字:“风。”大家听了沉吟不语,
觉得的确如此。李方膺却不以为然地说:“风!能画,完全能画。”在场的
人都好奇地催促李方膺,当场给大家画一张“风”。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沉思片刻,俯身画起来。不到一顿
饭的功夫,果然把“风”画出来了。
    众人忙上前观看,只见画面上有簇坚韧茂密的竹子,很用力地向一边倾
斜着,使人一看就强烈地感到有一股狂风正在呼啸着吹过,似乎还能听到竹
叶互相磨擦的“沙沙”声。
    无形无影的风,让李方膺画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场的人无不连
声称赞。
    自此以后,“画风”便成了耐人寻味的趣话。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联系着的。这种感觉的综合联系,心理学上叫“统
觉”。画风就是由视觉引起听觉的统觉心理现象。

         徐悲鸿买画
                  
    早在解放前,徐悲鸿刚到北平时,便经常去琉璃厂的字画店里浏览,以
搜集古今的优秀字画。遇上他所喜爱的,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张好
画!”“这是难得的精品!”等等,直说得站在旁边的画商眉开眼笑,本来
没有打算要高价的,现在却向徐悲鸿提出了高价。而徐悲鸿一旦看中,便不
再计较价钱。有时为了买画,家中的钱又不够,他就再添上自己的画。
    徐悲鸿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俭朴,连双皮
鞋都要到旧货摊上去买,他的妻子廖静文有时埋怨他说:
    “你何必在画商面前表示你那样喜爱这张画呢?你不会冷静一些吗?你
总是让人家看出你非买不可,结果你原可以少出一些钱就能买到的画,也被
人家要了高价。”
    徐悲鸿温和地点头笑了,承认她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下一次再遇到画
商送来好画时,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赞不绝口。
    徐悲鸿为什么买画时赞画?这除了他诚实、公正、无欺的道德品质以外,
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手
段,但同时又是人在思维时的工具,语言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徐悲鸿
终生不知疲倦地收集我国古代传统绘画,使它们能得到自己的研究、整理和
保护。当一幅好画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激动、他兴奋、他赞赏。假如,
他对一幅真正的好画能装出无动于衷的样子,那他就不是画家徐悲鸿了。

            临时教练
                   
    1959 年第 2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国选手容国团获得了男子单打决
赛权,他的对手是匈牙利老将西多。
    俗话说:“冤家路窄。”当时在世界上所有的乒乓球运动员中,容国团
最打怵的就是这位西多。以往两人曾数次交手,容国团一次也没赢过,就在
前些天的团体赛上,容国团又以 0∶2 败给了他。所以,还没等上阵,容国团
就先怯了三分。
    以这种心理状态登场,肯定凶多吉少。面对这种情况,乒乓球队的领导
果断地决定:容国团进行决赛时,由运动员杨瑞华当场外指导(当时乒乓球
队的教练是傅其芳)。原来,杨瑞华和容国团相反,和西多的几次对阵从来
未输过。就在前几天的团体赛上,又刚刚以 2∶0 战胜了西多。所以,有杨瑞
华在场外一坐,容国团的心里就踏实多了。
    比赛形势果然如我方所料,西多虽然胜了第一局,但中间休息换场地时,
他突然发现向容国团面授机宜的不是傅其芳,而是自己的克星杨瑞华时,心
里顿时发了毛。自己的教练说了些什么,他一概没听进去,眼睛紧紧地盯着
杨瑞华,看他对容国团做什么手势……
    两人再次上阵,形势急转直下,西多忧心忡忡,乱了阵脚;而容国团则
士气大振,越打越勇,终于连胜 3 局,以 3∶1 战胜了西多,为祖国夺得了第
一个世界冠军。
    这场决赛与其说是一场实力战,不如说是一场心理战。中国队抓住了西
多对杨瑞华的恐惧心理,对他展开了心理攻势。那么,西多的对手是容国团,
不是杨瑞华,他为什么会在比赛中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呢?这就是“潜意识”
在作怪,西多屡次败于杨瑞华,对杨本能地有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这种
实际上起作用的刺激,在他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也控制不住的时候
就使他产生了恐惧心理。

           摄影师的本事
                  
    有个 13 口人的大家庭,来到一家照相馆,要照一张“全家福。”
    摄影师给 13 口人按长幼男女顺序排好了位置,等要照时却发现他们都板
着脸。摄影师要求他们笑一笑,但是这家人似乎不会笑,勉强笑出来比哭还
难看。摄影师说一句常用的笑话,但也无济于事,这家人看来有些紧张。
    摄影师看着一位约 6 岁的小男孩站在一位老太太的身边,于是有了主
意。他对那位小男孩说:“你能不能再靠近你妈那边一点?”
    小男孩马上嚷道:“她不是我妈,她是我奶奶!”话一出口,他们 13
口人全笑了,摄影师立刻摁下了快门,他拍出了一张很好的“全家福”。
    人们在出乎意外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感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应
激”。这 13 口之家照相的紧张表现就是一种应激状态。摄影师的本事就在于
随机应变,创造一个自然情境,使这家人摆脱心理紧张,放松神经,松弛表
情,就在大家笑得自然时,摄下一张成功的照片。

           考  试
                
    某电影制片厂要在两位考生中通过考试选取一名见习演员。工作人员告
诉他们:“一进这个房间,我们的考试就开始了。”甲被指定进甲室,乙被
指定进乙室。
    甲敲了两下门,里面便传出清脆的“请进”声。甲推门进去,室内一位
正在理妆的少女,从穿衣镜里看到进门的甲,便惊喜异常地扭过身来,快步
迎上,亲昵地喊:“哥哥。”这位考生一楞,脸红至脖,连连后退:“你—
—,你——,你认错了吧!”
    乙连敲几次门,屋里才传出细声的“进来吧”。乙推门进去,见一位老
太太模样的人,正戴着花镜对光穿线。他一下子扑上去,离老太太约一米左
右,便跪着前进,扑进老太太怀里,双手捧着老太太的脸庞端详,眼泪涮涮
淌下:“妈妈!妈妈!”出色地演出了一场游子归来的戏。
    当然,乙被录取了。
    这两位考生的明显差别在哪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于他们的思维品
质截然不同。甲属于迟钝、固执型,乙属于敏捷、灵活型。思维的敏捷性就
是善于在很快的时间里回答问题、做出反应,而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判
断准确;思维的敏捷、灵活性是建筑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基础
之上的优良思维品质。思维敏捷的人不同于耍小聪明的“机灵鬼”,他们的
分别就在于广阔、深刻性和独立、批判性的不同。思维敏捷的人能全面地看
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而耍小聪明
的人就显得缺少大智、大才;思维敏捷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根据客观事
实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往往盲从领导、迷
信权威,看别人眼色形事,千方百计地接受暗示,游来摆去地钻空子,玩诡
变术。

           时间的体验
                  
    甲、乙二人约定时间于某展览馆入口处相见,一同参观展览。甲按时到
达;乙在路上遇上一位故友,寒暄了一阵,赶到约定地点时,迟到了半小时。
乙说:“迟到了一会儿。”甲说:“我等了老半天,腿都站酸了。‘一会儿’,
一会儿有多久?”乙说:“最多不到 10 分钟。”甲说:“起码 1 小时。”
    客观时间是半小时,乙估计“最多不到 10 分钟”,甲估计“起码 1 小时”。
是甲有意夸大、乙有意缩小吗?不。他们说的都是自己内心体验的实话。那
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时间知觉的特点:相对主观性。
    据说,有位青年去拜访爱因斯坦,请求他简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