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丈夫的心扉。
上面例举的事例说明,概念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词或词组。同一概念可以
有不同的词语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同一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概念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因此,在讨论问题中必须把概念弄明确,同时又必
须把反映事物的词语掌握好,深入了解概念与词语间的关系。
国王的肖像
古代有一个国王身有两残:缺一目外加少一腿。有一次,这个国王心血
来潮,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
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老实本份
的画师被杀掉了。国王仍不甘心,便又找了第二个画师来给他画像,这个画
师知道了前边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
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不曾
想国王一见画像大发雷霆,骂道:“你这该死的东西!这难道还是我吗?”
结果,第二个画师也没有逃出被杀害的命运。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
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要给国王画像,这下可把
画师们着实地吓了一跳。小画工画啊画啊,终于把国王的肖像画完成了。国
王一见画像,紧崩的脸变得柔和起来,最后他笑了,直夸小画工聪明。
原来,这个机灵的小画工既没有像第一个画师那样把国王的缺陷完全表
现在画布上,也没有像第二个画师那样不顾实际妄加涂彩。机灵的小画工画
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
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这样一安排,画面上则
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
个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那个挑剔的丑陋国王这次也毫不吝啬地
奖励了那个小画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我们要善于学习变换视角的思考方式,不要让旧框框去限制自
己的思维,总“钻死胡同”,要尽可能地选择新视角,力争看到事物的新侧
面。
小孔融妙讽陈韪
东汉著名文学家孔融自幼聪明过人,为人恃才傲物,语多讥嘲之辞。在
他 10 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司棣校尉李膺在洛阳一带极负盛
名,许多品行端正的读书人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拜师求学。孔融出于好奇心,
也非要到李膺家去看看。
一天,他来到李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烦你通报
一声。”李膺听说亲戚来访,不知哪位,便请孔融进来了。入座以后,李膺
一见是个陌生的孩子,心中奇怪,便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
孔融很自信地说:“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李耳)。我的祖先
孔子曾问师于您的祖宗老子。孔李两家多少年来有过多少代的厚交啊,难道
我们不是亲戚吗?”李膺和在坐的客人对眼前这个小孩的回答非但没有嘲
笑,反而对他的聪明伶俐而甚感惊奇。
一会的功夫,大夫陈韪也来到李膺家坐客。有人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
陈韪不以为然,淡淡地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倒未必聪明!”
孔融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脸上阵阵发热。但他灵机一动,马上面带
笑容地说:“这么说,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陈韪一听小孔融
这不软不硬的顶撞,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小孔融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他从陈韪
的议论中,合逻辑地、恰如其分地引申出陈韪愚蠢的结论。但是导入这个结
论的前提又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这就使陈韪只能哑巴吃黄
连,无法辩驳了。
吞 阄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
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
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
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
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
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
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
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
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
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
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
死里脱生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一时心血来潮,命一书法家为她的一把心爱的扇子
书诗一首。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的七绝:“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法家的
字写得浑然天成,慈禧也无可挑剔,可是她发现题诗中竟然漏掉一个“间”
字。她好不气恼,进而又认为这是对她的不敬,是故意欺她没学问,于是便
传那个书法家,当场问成死罪。
书法家死到临头,忽然想到,我何不重新断句,避开丢掉的那个倒楣的
“间”(题扇诗是不加标点的)字。他急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奴
才用王之焕的诗意,新为老佛爷填的词。”并当场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
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书法家连连叩头,说:“这是奴才苦心孤诣的创作,想必能使老佛爷耳
目一新……”慈禧听后,觉得是这么回事,如若杀之,可要被人耻笑了。于
是冷冷地说道:“赐银子压惊。”
书法家能从死里逃生,同他临危之际运用借鉴移植思考法是分不开的。
书法家借鉴词的长短句,重新标点唐诗,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借鉴移植不仅
要熟悉所研究的事物,而且要了解被借鉴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所包含的相
通之处,否则就是生搬硬套。
“孔雀为何东南飞”
1935 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
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作者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
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动静,旋即又都静了下来,一齐把目
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
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
题近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奇怪的回答:“西北有高
楼。”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原来,古诗十九
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先生以怪对怪,
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
法律基本知识
法
法,也称法律(就广义而言),是由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
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
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
不成文法。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
济基础服务。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它以规定人权利和
义务的方式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秩序。法是阶级社会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
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也会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古代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和法的产生是同时进行的,法是阶级矛盾不可
调和的产物。据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法,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法,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从水,取其平,即法平如水,也就
是公平的意思。在西方不少民族的语言中,“法”的词义,也都兼有“公平”
“正义”的含义。然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公平、正义观,
法所体现的只能是不同统治阶级的公平、正义观。社会主义的法,是从具有
阶级性的社会规范向反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意志、维护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社
会规范过渡的法。它除了具有调整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关
系的功能外,还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
用。
法的体系
法的体系,通常指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
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其表现形
式如何,都有其一定的体系,它归根结底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在统一
的法的体系中,各种法律规范,因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而划分
为不同的法的部门,如宪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经济法、
婚姻法、民事诉讼法,等等。在各个法的部门内部或几个法的部门之间,又
包括各种法律制度,如所有权制度、合同制度、公开审理制度、辩护制度等。
制度与制度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形成了
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整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已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并且日趋完善。我国的法律部门大致有:宪法、行政法、刑法、
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组织法等。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
的总称。它表现为探讨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解释和评价,
人们的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和
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同人们的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
联系。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
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