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60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上下两石相叠而成,上石如一巨台,顶部平坦,可容百人,下石顶部稍尖
紧托其下,看上去险若欲堕,但却稳如泰山。距磐陀石不远处,有两块巨大
的龟形石,一似蹲伏,一似昂首挺颈,向上匍匐,惟妙惟肖,这就是“二龟
听法石”。相传它们原住东海大洋,闻菩萨说法,夜间也来承受甘露,天明
忘返,就变成石头了。
绚丽多姿的普陀风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距今约 0.8~1.4 亿年间,发生
的地壳运动使我国东南部和沿海一带受到广泛的影响,在强烈的火山喷发、
岩浆活动和断裂活动中,形成了普陀。从它的形成起至 300 万年前,普陀山
一直处于隆起的状态。后来,由于间冰期大量冰川融化,海面抬升,普陀山
沉沦海中,遭受了海浪的冲刷、侵蚀及夷平作用,形成一系列的海蚀崖洞、
海蚀柱和岬角等。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中,普陀山呈间歇性上升,原来位于
海面的洞穴、崖石被抬高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如今千姿百态的海蚀、海积地
貌为特点的山海风光圣地。
普陀山妙趣横生的“二龟听法石”、巨岩怪石参差交错的“五十三参石”
等,都是经长期的海蚀与节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原来位于岸边的磐陀石,在
新构造运动中,竟被升高了 90 米;潮音洞、梵音洞等则是在海浪、潮汐的强
烈冲击下,岩体不断被侵蚀、崩塌,而形成的海蚀崖洞。

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在均县和房县之间,北通秦岭,南接巴山,
方圆 400 公里,号称“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山势雄伟,群峰屹立,山谷纵横,计有 72 峰。这里流传着:“七
十二峰朝大顶。”一说大顶是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 米,又称金顶,
鹤立于重峦叠嶂之中,如利剑直插云霄,气势宏大,有“一柱擎天”之誉。
其余诸峰,峰峰拔地刺天,微有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武当山高峰栉
毗,渊谷幽深,飞瀑流泉,琼宫桂宇,共有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十一洞、
九泉、三潭等名胜点缀其间,自古素有“天下名山”之称。宋代大书法家米
芾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山”,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称赞武
当山:“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
武当山不仅以其秀美的山川可与五岳相比,而且又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
山和武当拳术的发源地。早在唐朝贞观年间,道教就开始在武当山修建了五
龙祠,宣扬道教。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称为武当派。据
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道书说,早在黄帝时期,
玄武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从母亲右胁生下,长而勇猛。但这位王子不愿
继承王位,入武当山学道修炼,42 年功成,奉玉实之命镇守北方,为玄天上
帝。因此,武当山被附会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山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毁
于元末兵火,现存景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大力宣扬道教,
在兴建北京故宫的同时,又役使 30 余万军夫,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五里一
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武当山有一条漫长的建筑线,32 个大建筑群,
总计殿宇两万余间,建筑面积达 160 余万平方米。据道教经典中所述,包括
二观、八宫、十祠、三十二庵、九台、九井、十三亭、十五池、三十九桥等。
武当山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浩大艰巨的土木工程、精美和丰富的建筑工艺,
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异彩纷呈的诸子散文

诸子,字面意思就是各位先生,也指有理论、有主张的先生们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上,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
文志》里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诸家。诸子散文指的就是这些学者的语录、文章。
诸子的著述,不少已经失传,保存到现在的,主要有儒家的《论语》、
《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
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诸子的著述在论说文的发展上都体
现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水准。在文风上,它们各具特色。《论语》言简意深,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等语句,都是带
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墨子》文辞朴实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公输》
篇,从浅显的事例入手,运用类比、推理等手法论证自己的结论,使对方没
有丝毫回避的余地,只能就范认输。《孟子》的特点是明白流畅而善辩,如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论辩中先撒下罗网,然后请君入瓮,接着穷追
猛打,时擒时纵,处处先发制人。读来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庄子》汪洋
恣肆,善于大量地运用寓言故事阐述事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诸子散文在思想文化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后代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先秦时
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包
括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分“风”、“雅”、“颂”
三类。“风”有十五国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人
民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著
名诗篇。“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
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其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记叙周族兴起的传说和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制度、生产状况的篇章,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
变化,常以章节的复叠加强表达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种。“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
下文。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
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
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爱国诗人屈原的绝唱——《离骚》

屈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人。战国时楚人,名平,字原。相传故里在
今湖北秭归。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
待宾客,应对诸侯。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秦国利用这个机会派张
仪至楚,许诺割地六百里,使楚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受骗与齐绝交后,不能
得秦地,便兴师伐秦,遭到惨败。怀王不得已,又起用屈原出使齐国,恢复
齐楚联盟。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他眷
念祖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政治主张,先后写下了许多光辉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万分悲愤,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前半部分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生辰名字,
以及辅佐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表现了诗人关心楚国命运,志行高洁的
品质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上,表现了作者理想不得实现
的矛盾痛苦心情和以死殉崇高理想的决心。全诗曲折变化,和谐完美,词章
瑰丽,广泛运用比兴手法。诗人以香草象征自己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君臣
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等等,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诗人
驰骋想象,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自然现象编织成瑰丽多彩,奇特无比的
幻想境界,表现自己追求理想的精神,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又具有深
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第一部传记文学的辉煌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约于汉武帝太初元
年(前 104 年)至征和二年(前 91 年)间写成。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
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首尾达三千年左右。全书 130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内分“本纪”十二篇,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大事件和帝王事迹;
“表”十篇,用表格谱列历代史实;“书”八篇,分别叙述礼乐、天文、历
法、水利、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是诸侯、王的
史实记载;“列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官吏、名人及一部分下层人物的事迹。
《史记》取材广泛,除参考《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百
家书以外,还注重实地考察资料的使用,构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它一方
面揭露了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无比丑恶,歌颂劳动人民及其领袖的起义反抗,
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侠义之士,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优
良传统和品质。《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在语言的运用
上也有极大的创造,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特点。它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
承先启后的作用。

古代谋臣策士论辩的篇章——《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史。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
年(前 460~前 220)的史事。《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谋臣微士攻城略地的
策划,纵横捭阖的说辞。反映了各诸侯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文笔恣肆
生动,酣畅淋漓。雄辩的论说、刻骨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无不各尽其
妙地构成了《战国策》语言的独特风格。苏秦、张仪、陈轸之流的游说辞,
司马错的论伐蜀、淳于髡的滑稽、邹忌讽齐王等,在语言的运用上都非常突
出。《战国策》的每一段文章,都几乎是一篇完整的故事,如苏秦连横说秦
惠王、冯谖客孟尝君,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等。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深刻
而具体的,写英雄,则气势磅礴,旁若无人;画小丑,则丑态百出,面目可
憎。如荆轲在刺杀秦王的生死关头,却是谈笑自若,对答如流,简直不把不
可一世的秦王放在眼里,他的慷慨激昂、英勇机智不能不叫人钦佩。而苏秦
则是另一种形象。当他游说不成而回家时,“赢滕履 ,负书担橐,形容枯
槁,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活脱
脱一副丧家之犬的形象。此外,《战国策》中多用寓言小故事,如“献不死
之药”、“狐假虎威”、“骥遇伯乐”等,都写得短小精巧,寓意深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
庭,少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早年怀抱普济苍生的壮志,
曾任江州祭酒,因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辞官回家。后又迫于生计,出任镇
军参军、建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