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炼精工的对偶
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对偶句。如“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后来,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中,也有不少对偶句。如乐府诗《孔雀东
南飞》:“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又如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迢迢牵牛
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在汉代赋体骈文中,也常用对偶句。如《刺世嫉邪赋》:“所好则钻皮
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
今之丰年。”在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中,对偶句更是俯拾皆是。如杜甫
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
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
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外,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也镶嵌着大量珠玉般的对偶句。如“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等。
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是对偶手法最典型的体现。如春节时家家户
户贴的对联即春联,上下联即对偶句。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往
往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如在浙江杭州岳庙内,岳飞坟前塑着奸臣秦桧夫
妇等四人的跪像。大门两边刻着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
佞臣。”
对偶,又称对仗,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它
由两句话组成,每句字数相等,句子结构也相同,并且两句中词的词性与平
仄相对,在形式上显得十分整齐、有节奏。上下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的,叫
正对;在内容上相互对照映衬的,叫反对;上下句在内容上连贯一气的,叫
流水对。对偶是一种精巧优美的修辞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汉语
的作品中,也经常使用它。
排山倒海般的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
相关的词句或段落构成,用来铺陈描述、议论说明或抒发感情。它能增强语
言的气势,产生节奏感和整齐美,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感染力。
例如:“‘四人帮’一方面穷奢极侈、贪得无厌地享用着科学的成果;
一方面又咬牙切齿地咒骂科学,千方百计地毁灭科学……在他们的帽子和棍
子底下,多少科学人才被践踏,多少科学成果被丧失,多少科学事业被摧残,
。。。。。。。。。。。。。。。。。。。。。。。。。。。。。。
多少宝贵的时间被耽搁。”这段文字中,加重点号的四个分句,是议论说理
。。。。。。。。。。。
的排比句。
还有抒发情怀的排比句,如:“啊,我亲爱的母亲,你是温暖的太阳,
你是甘美的清泉,你是和煦的春风,你是光明的蜡烛。”还有用来铺陈描述
的排比句,如:“原野上到处是丰收的景象,沉甸甸的谷穗,红艳艳的高粱,
金灿灿的玉米,绿盈盈的白菜,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
简洁生动的借代
说话或写文章,不直接说出想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
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如有的作品中用“胖子”、“瘦
子”、“三角脸”、“小白鞋”、“鹰钩鼻子”等代替对某人姓名的称呼,
就是用了借代这种修辞方法。
运用借代,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含蓄有致,或产生幽默感,或增强感
情色彩。如在《小英雄雨来》中,有这样的描写:“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
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雪亮的刺刀”借代鬼子兵,这比说“见十几
个鬼子从前门进来”更为形象生动。
借代往往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如作者对自己笔下感到厌恶和憎恨的人,
往往用含有贬意和嘲讽的借代称谓这个人。如把某特务称为“大麻子”,把
某汉奸称为“老肥猪”。相反,作者对笔下喜欢和热爱的人物,则往往用褒
义的借代称谓他。如把某小朋友称为“红领巾”,把某战士称为“红五星”,
把某警察称为“蓝盾”,等等。
声情并茂的重言
日常说话、演讲,或写文章,适当运用重言词的修辞方式,不仅会增强
语言的韵律美,而且会使语言显得生动流畅。重言就是重选单字。如《诗经》
里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如现代民歌:“青青水,蓝蓝天,公
社土地紧相连。”
再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苍”,“茫茫”,
两个迭韵词连用,铿锵悦耳,很有气势,令人倍感塞外的苍凉。
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运用重言以及双声、叠韵的修辞方法,会使文章富
有韵律感,增强语势和感情色彩。如有一篇艺术评论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
“别离在即的新婚情侣如双双春燕穿杨剪柳,两两小鹿踏青追风。”“无情
的现实和命运,使昨日卿卿我我的莺莺燕燕,变成凄凄切切的泣血杜鹃。”
这两句话,因为自然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彼此呼应的双声迭韵词,所以读起
来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鸾凤和鸣,而且其中流淌着浓烈的情感。
强化本质特征的夸张
夸张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增强
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夸张可以激发出想象力,从而使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深刻地映
入人的脑海。如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比说“燕山的雪很大”,来得更形
象、生动、深刻。说一个人“声音宏亮”,尽管也对,但不如说“声如宏钟”
更有力些。《红楼梦》形容薛氏家族的富有,用夸张的语言说:“丰年好大
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比说“薛家家存万贯”,更有表现力。
有的夸张可以增强所说的话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如有一句西方格
言说:“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把错误的道理即
谬论,夸张到荒谬的程度,谬论自然被击败,真理也在夸张的语言中不言而
喻了。夸张往往具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比如读了上面这句格言,你会在会心
的微笑中,悟出某种深刻的道理。
夸张不能不顾事实或事物的性质而随意夸大事物。比如说“燕山雪花大
如席”这是真实的夸张,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是说瞎话了。总
之,夸张要不似真实,胜似真实。
美妙动人的拟人
拟人是修辞方式之一。这种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例如,童话
里或寓言里的动物会说话,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就是拟人化的方法。
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被比拟的描写对象更鲜活、更生动,而且
可以传达出作者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红雨随心翻
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把原本无生命的“红雨”、“青山”拟人化,不
仅把“雨”、“山”写活了,而且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又如毛
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
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用
梅花象征革命先烈,把梅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表达了诗人对先烈崇高
品质的赞美之情和敬重之意。
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经常使用拟人手法。在其他文体中也是如此。
纡曲回环的重复
重复,也是修辞方法之一。说话、写文章,一般情况下都反对不必要的
重复和罗嗦,要求精练。但有时为了渲染感情和气氛,或加重语气,或强调
某个事物或事物的某个特征,却有意运用重复的手法。
例如,闻一多先生在爱国人士李公仆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的一次演
讲中说:“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你站出来,你站出
来讲……”三次重复“你站出来”这句话,加重了语气,表达了闻一多先生
火山爆发般的愤怒情绪。
又如,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有一段独白:“鼓动吧,风!咆哮吧,
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啊!”
“毁灭”一词重复三次,渲染出屈原与黑暗的丑恶势力不共戴天的满腔激情。
例一是句子重复,例二是词的重复。还有段落章节的部分重复,这种重
复经常运用在诗和歌里。如《诗经》中有的诗几节诗之间就有部分重复,感
情的重复,叫作“重章”。在现代的诗或歌里,仍经常运用类似《诗经》重
章的手法。诗和歌运用这种和谐有序的重复手法,可以产生回环往复、层层
递进加深的艺术效果,不仅加强了抒情性,而且造成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有声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字、英文、俄文、
法文等。任何文字都是在一种具体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依附、从属于
语言,没有语言就谈不上文字。世界上有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
上有过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时代,却没有只有文字而没有语言的民族或时
代。据说,世界上的语言有五千多种,其中有文字的也不过一二百种。文字
记录语言,依附于语言,又反过来影响、提高语言,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平时面对面说话,来不及锤炼推敲,而且话一出口,看不见、找不到,文字
把语言记录下来,变成了有形的、书面的东西,这就使人们有可能对它进行
加工,这种经过加工的语言,比起它的自然形态来,无疑更加精练、更加严
密、更趋于规范化了。
在人类发明了无线电和录音机之前,文字是使语言传之久远的最重要的
工具,它为语言插上了时间和空间的翅膀,使语言在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各个角落永远活着。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才有了记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历史的
大量典籍,使我们今天依然能大体知道古人的历史和文明状况。也正是因为
有了文字,被称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被创造出来。在艺术
方面,没有文字,就没有迷人的书法艺术。文字是语言的最好助手,是人类
文化传播的功勋使者,也是文学以及艺术的伟大工具。可以说,文字的创立,
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及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
现代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大体上有两种类型: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是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词的语音,使用这种文字非
常简便,一般地说,写的人怎么说就怎么写。读的人见形(字)而知音,由
音而知义。如:“马”这个词,英文写作 horse,读的人看到 horse,就知道
它读 。从而知道它的意义——一种家畜。现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
都是使用这种拼音文字,我国的藏文、蒙文、维吾尔文等也都是拼音文字。
表意文字,是字形记录语言中语词意义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我们的
祖先在为语言里的词造字时,是根据词的意义而不是根据它的声音来创造形
体,如:“马”这个词就画个马形,为“人”这个词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