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溥仪出宫,这座象征至高无上尊严的皇宫,作为我国最大最精美的博物
院——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游览胜地。
举世罕见的地下阴塔
在福建省长汀县,有两座深埋地下的罕见宝塔。它们的名字听起来也很
奇异,一座叫“八卦龙泉”,建于唐代,另一座叫“府学阴塔”,建于宋代。
八卦龙泉塔上宽下窄,呈八角形,倒插入地。塔深 16 米,上部宽度近 2
米。塔身用条石垒砌而成,每层用石八块,自上而下,石块愈来愈少,而塔
身愈来愈窄。最令人奇怪的是,塔的底部竟然是一口清泉。人若站在塔口,
可以望见倒映在幽深塔底的人影,心中不免升起神秘的感觉来。
府学阴塔与八卦龙泉塔的造型正好相反,它上窄而下宽,平面圆形,亦
置身于地下。塔身由砖块垒砌而成。在塔外的砖墙上镶有一块石碑,题刻“府
学阴塔”四字。
为什么要在百余年间建两座阴塔于地下呢?确切的答案已无从考察,而
民间则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传说。汀州是福建闽西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山灵水秀,人才辈出。相传有一位外籍人在汀州做官,本地一位退隐官
员得罪了他,他见汀州城风水非凡,城中的卧龙山有如神龙腾飞之势,便在
城东西各建一石塔以镇压龙的首尾,使之不得飞腾。后来人们为了解除卧龙
之缚,使汀州多出人才,于是特意修建两座宝塔于地下,以解晦气。
武汉长江大桥
50 年代以前,只要翻开旧地图看一看,就会发现,在我国中部蜿蜒曲折、
流经 9 省、全长 5590 公里的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许多诗文把长江形容为“天
堑”,不可逾越。50 年代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江,其灌溉面积和通航长度都排世界前列,
可它却严重阻断了中国的南北交通。公路和铁路到这里就连不上了。沿海的
京浦线和沪宁线在浦口与南京之间,中部大动脉京汉线和粤汉线在武汉隔江
相望。客货要通过,只有靠迟缓而费力的轮渡。武汉是中国中南的交通枢纽、
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号称“九省通衢”,但在市内却因长江横卧,汉水分
流而成三镇,即武昌、汉口、汉阳,交通极不方便。
民间有这样的歌谣:“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为此,几
代人为了使长江天堑变通途而付出了多少心血。1913 年,北京大学桥梁系 13
名学生毕业前在德籍教授乔治·米罗指导下,到武汉进行斟测桥址、设计桥
梁的实习。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次测量。1930 年美国桥梁专家华达尔建议
国民党政府修桥,后来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在武汉长江上钻了 8 个孔,就
无声无息地走了。1936 年,钱塘江桥工处的茅以升等工程师们又进行了武汉
长江大桥的筹建工作,设计了一座“长虹卧波”式的桥梁,但因战争而搁浅。
抗战胜利后,一些工程师又旧事重提,想建桥,但因资金无着而作罢。
在武汉建长江大桥可以说成为几代人的共识。1950 年,中国铁道部开始
考虑这个问题,两年后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1953 年 7 月,组织了武汉长
江大桥初步设计赴苏鉴定小组,请 25 位苏联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来鉴定。
这一宏大的工程也成为了中苏合作的技术项目。中方的总工程帅是汪菊潜。
铁道部为了使武汉长江大桥施工能有保障,还专门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
1954 年 2 月,政务院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其实,1953
年 11 月,大桥的一部分——汉水铁桥就先期开工了。汉水铁桥的修建,使京
汉铁路首先越过汉水,直通大桥的汉阳工地。1955 年 9 月,大桥正桥主体工
程正式开工。两年后,1957 年 7 月 13 日,长江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
大桥就通车了,结束了几千年来长江上没有桥的历史。后来,毛泽东在他的
横渡长江的词中写道:“风雷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
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为何择址于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呢?原来武汉距长江
发源地 4500 公里,距入海口 1100 公里。长江流到武汉,受龟蛇二山的约束,
形成天然的最狭窄河床地段,江面宽度仅 1126 米,并且长江两岸为堤墙所固
定,宽度变化很小,形成龟蛇镇锁长江之形势,真是一个天然的桥址。武汉
长江大桥工程,包括从汉口玉带门东站到武昌南站间 14 公里内的一系列工
程。它使武汉三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路枢纽,三镇公路干道也被连通。铁
路初从汉口爬升,以跨线桥跨过红寿路、解放大道、张公堤,通过汉水铁桥
飞跃汉水后,过汉阳新站,爬上龟山,到长江边,从汉阳岸的引桥跨过沿江
大道,从长江大桥正桥凌空飞跃长江,再从武昌岸的引桥跨过武昌沿江大道,
劈蛇山而下,在武昌上空以跨线桥跨过解放路、武昌路,逐渐下降接至武昌
新站,这一路,仅跨线桥就有 10 余座。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下层铁路是双线,上层公路宽
22.5 米,全桥总长 1670 米,包括正桥 8 墩 9 孔,其钢梁为联平弦跨连续铆
接钢桁梁,每联有 3 孔,每孔跨长 128 米,用 3 号桥梁钢制造的,梁高 16
米,用伸臂法从两岸相向架设,在 6 号墩上合龙。1 到 6 号及 8 号桥墩,实
验成功并首次应用了当时世界前所未有的新的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即装配
式大型钢筋混凝土管柱结构(直径 155 厘米)和大型管柱钻孔法。7 号桥墩
则采用了直径 55 厘米的旋制钢筋混凝土管柱。在其中下沉管柱,封底后抽水
施工。另外,汉阳岸和武昌岸引桥分别为 17 孔和 12 孔,每孔约 17 米,形如
长廊。全桥工程用混凝土 95000 方,钢梁 21400 吨。
在正桥和引桥交界处,有两座宏伟的桥台,并且两岸桥台完全对称。桥
台共 8 层,高 35 米。桥台第一层大厅正中设有高的壁龛,中塑有一组建桥工
人群像,顶部悬挂花式大吊灯,与大理石镶嵌的屋顶相映生辉。在四层阳台
以上,有一扇长窗,从这里眺望长江,更有一种雄浑的感觉。桥台顶部在公
路面两边各有两个桥亭。4 个桥亭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另外,
引桥面混凝土栏杆和正桥的铸铁栏杆也有多种民族风格的花样栏板装饰。这
是设计师们广泛收集了民间窗花剪纸的各种花草鸟兽图案而设计的,当你走
在桥面上,这些艺术品会给你一种美的享受。
在两岸的桥头处,种植了各种树木花草。武昌岸利用蛇山地形,在铁路
面布置了一个平台。这个宽敞的平台可供游人上下游览观赏,遥望长江。沿
宽阔的阶梯,下可通沿江大道的桥头花园,上可通公路路面。在平台中,有
一座象征武汉长江大桥首次采用管柱钻孔法的建桥纪念碑,碑上有毛泽东手
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字。再向上,就是闻名于世的“黄鹤
楼公园”和“张公祠故址”了。这些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大桥糅和在一起,
显得那么协调,那么相得益彰。
上海杨浦大桥
1993 年 10 月 23 日,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斜拉桥——上海杨浦大桥正式通
车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这座象征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大
桥题写的“杨浦大桥”四个遒劲的大字,分别镶嵌在东西两座巍峨而高耸的
桥塔上。
自 1991 年 4 月 29 日上海杨浦大桥打下第一根桩开始,7800 多名建设者
们开始了对一个个技术、科研难题展开攻坚战。在大桥进入关键设计阶段时,
亚洲开发银行向杨浦大桥提供了两笔共 1.64 亿美元的贷款,显示对中国改革
开放的信心。不到两年,1993 年 4 月 8 日,杨浦大桥主桥钢梁就胜利合龙。
屹立在黄浦江上的这座世界第一斜拉桥终于把黄浦江两岸的浦西宁国南路渡
口与浦东的歇浦路连接了起来。杨浦大桥主桥安装工程量与南浦大桥相比要
大一倍。南浦大桥只有中跨合龙,杨浦大桥不仅有中跨,还有两个边跨合龙。
这三点合龙都比南浦大桥大。在边跨合龙中,建设者还大胆首创了尾段强制
合龙法,为主桥钢梁合龙节省了一个多月时间。所以,大桥主桥从 1992 年 6
月 29 日开工以来,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合龙。
作为联接上海浦东浦西的交通枢纽的杨浦大桥,全长 7658 米,其中主桥
长 1176 米,为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结构,主跨径达 602 米。桥塔两侧各
有 32 对 256 根彩色拉索将主桥面凌空拉起,蔚为壮观。主桥下净空 48 米,
主桥面宽 30.35 米,设有 6 条车道,日通行能力达 5 万辆机动车。仅用两年
零 5 个月就建成的杨浦大桥,建设时间比南浦大桥缩短了 20%,工程质量却
胜过了南浦大桥,创造了桥梁施工的奇迹。南浦和杨浦大桥的设计者是上海
市政工程设计院的国家级设计大师林元培总工程师,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组评
价说:“杨浦大桥,代表了世界桥梁工艺的一个杰出的进步。”
斜拉桥,这是当今世界桥型中最新、建桥技术难度最大的一种。它是将
桥面用许多根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自瑞典建成世界上首座斜拉
桥(183 米的跨径)之后,斜拉桥就以其造型美观,结构强度高,节约材料
以及跨越能力大而受到各国建桥业的青睐。我国目前已建有 70 余座大小不等
的斜拉桥,其中大跨径斜拉桥占了一半,且在品类和造型上多姿多采。因此,
中国建设南浦和杨浦斜拉桥时,已经储备了领先于世界的跨世纪的技术能
力。1989 年 12 月,重庆市建成跨越嘉陵江混凝土单桥单索面斜拉桥——石
门大桥,它不仅以桥塔两侧跨径分别达到 200 米和 230 米而闻名,更以它的
单侧伸臂长度达到了 226 米而成为当时的世界之最。此前,上海还建成了第
一座单塔单索面斜拉桥——上海恒丰北路立交桥,解决了桥梁抗扭等一系列
理论问题。尔后,又在广州建成了世界最宽桥面的(35 米)双塔双索面斜拉
桥。故而,中国在短短 5 年中就建成了南浦、杨浦两座领先于世界的大桥是
不奇怪的。
这样,世界叠合梁斜拉桥目前的排序,第一为杨浦大桥,第二为 1986
年加拿大弗雷塞河安娜雪丝桥,主跨 465 米,塔高 154.3 米,第三为印度胡
格利河二号桥,它经历 10 年才合龙,主跨 457 米,塔高 122 米,第四为主跨
423 米,塔高 150 米的南浦大桥。世界上建造斜拉桥最多的中国,自 1973 年
建成第一斜拉桥——主跨 76 米的四川云阳桥,到如今建成主跨 602 米的杨浦
大桥,再一次把斜拉桥的世界纪录提高到一个新的数量级,这是一次全能型
的冠军纪录。
从杨浦大桥的桥塔形状上说,有许多独到的优势。杨浦大桥的桥塔是钻
石形的,两臂上举合一,比南浦大桥的花瓶形(或称 H 形,世界上许多斜拉
桥均用此形,如上面提到的加拿大的安娜雪丝桥,印度的胡格利河二号桥)
两臂分开,更有利于抗风、抗震。从结构上说,杨浦大桥的“箱形”梁比南
浦大桥的工字形,工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