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7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写成了震撼人心的歌词《黄河大合唱》。歌词对黄河作了全面生动的描绘,
并赋予它以巨人般的坚强性格,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
河之雄伟,也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黄河的屈辱、黄河的觉醒、黄河的力量。
    在延安窑洞里,当时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听了光未
然满怀激情的朗诵后,一把从诗人手中拿过诗稿,动情地说:“我要把《黄
河大合唱》写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曲子谱写好!”冼星海
就是以这样炽热的情感写好了《黄河大合唱》的总谱和合唱,总共只用了 6
天的时间。
    1939 年 4 月 13 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大学礼堂首次演出,获

得了空前的成功。周恩来曾为冼星海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
谱出呼声”,这也是全中国人民对《黄河大合唱》的高度评价。
    《黄河大合唱》共有 8 个乐章,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①《黄河船夫
曲》(混声合唱),描绘船夫们与黄河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②《黄河颂》
(男声独唱),唱黄河的雄姿,赞五千年的文化,颂民族精神的发扬;③《黄
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英雄;④《黄水
谣》(女声二部合唱),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⑤《河
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叙述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人
民的斗争决心;⑥《黄河怨》(女高音独唱),唱出了被压迫、被污辱妇女
的痛苦哀怨;⑦《保卫黄河》(轮唱),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斗争
的英雄形象;⑧《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象征东方巨人为抗战最后
胜利而发出的呐喊。
    《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鼓舞群众奋起抗战的战斗号角;今天,
它仍然激励着我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饱含爱国激情的抒情曲——《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 50 年代诗人乔羽和作曲家刘炽为影片《上甘岭》写的
插曲。作品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感
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
义思想,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歌曲前一部分以抒情的女高音形式,一种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

甜美的歌声中,使人仿佛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美丽景色。
后一部分用混声合唱形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
国”的主题,激情澎湃,气势磅礴。
    《我的祖国》把抒情歌曲与颂歌两种体裁结合在一起,富于创造性。著
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领唱,增添了歌曲艺术的感染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
传,成为一首广受群众喜爱的歌曲。
      
                  无产者不朽的战歌——《国际歌》
                  
    1871 年 5 月 28 日,法国工人阶级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政权——巴黎公社。不久,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
——拉雪兹神甫公墓,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烈士横卧在血泊
之中。面对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战士、工人政府的委员、群众爱戴
的诗人欧仁·鲍狄埃,怀着满腔沸腾的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气壮山
河的歌词,这首歌词刊登在 1887 年出版的鲍狄埃《革命歌集》中。
    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的工人合唱团,委托工人音乐家比尔·狄盖特为
这首诗谱曲,狄盖特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句,激情满怀,连夜为这首诗谱曲,
炽热的激情终于化成了雄壮的旋律。1887 年 7 月,在庆祝里尔报界工人的节
日纪念会上,狄盖特亲自指挥“工人之歌”合唱团,首次演唱了这支无产阶
级的战歌——《国际歌》,受到了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久,这首歌就传
遍了整个法国北部工业区。
    1896 年,法国共产党在里尔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有德国代表出席。
里尔反动国家主义者阴谋破坏大会,引起了冲突。他们唱着《马赛曲》来蛊
惑人心,而工人群众则唱起《国际歌》与之斗争。最后唱《国际歌》的人越
来越多,以汪洋大海之势,淹没了《马赛曲》。这一事件轰动世界,从此,
《国际歌》便扬名海外,成为无产阶级的战歌。
    当然,《国际歌》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是和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格格不入
的。所以,他们对它恨之入骨,大肆查禁。比尔·狄盖特被工厂主解雇,靠
给人干杂活度日。但是,乌云遮不住太阳,由于《国际歌》体现了“共产主
义理想一定要实现”的伟大思想,对全世界无产者具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和
鼓舞性,因而它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无比强大。100 多年来,歌声越唱越
响,它已成为无产阶级自己的战歌。
    1920 年,中国首次由瞿秋白把《国际歌》译成汉文。1923 年,肖三在莫
斯科又根据俄文重译了《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 年,译文又被重
新加以修订。不过,各国译成的《国际歌》虽然语言不同,但最后一句“英
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却不约而同地都按法文拼音直译,因为这句歌词
是全曲的主题思想。
    1932 年 9 月 26 日,比尔·狄盖特与世长辞。这位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
忠诚战士和他的战友欧仁·鲍狄埃一样,都获得了特殊荣誉:在鲍狄埃的墓
碑上,刻着一本用白色大理石磨制的打开的书,上面刻着《国际歌》等 6 首
广为流传的革命诗歌标题;而在狄盖特那块十分俭朴的墓碑上,刻着几节《国
际歌》的曲谱。
      
              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啊,我的太阳》

                  
    《啊,我的太阳》是一支意大利歌曲,它是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这
首歌曲能广泛流传,曾有过一段很有趣味的经历:
    一次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由于意大利驻芬使馆没
有向大会提供国歌,而运动会的管事人员又出于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厌
恶,也没有去索要曲谱。可是,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指挥才发觉缺
少意大利新国歌的乐谱。他急中生智,灵机一动,指挥乐队奏起了《啊,我
的太阳》,来取代法西斯国歌。全场先是愕然,接着是哗然大笑,随后人们
则按着歌曲的节拍鼓掌、跺脚,和着乐曲一齐纵声歌唱: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
        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还有个太阳比这更美,
        啊!我的太阳,那就是你。
    这首歌曲,由于有了这一番异乎寻常的经历,使它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这首歌是由卡普鲁作词,卡普阿谱曲的。歌词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
阳”,又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歌曲前半部分以富于歌唱性的中音
区曲调,赞美着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以高音
区的热情奔放,倾诉着对心爱的人的爱慕之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
阳”一句中出现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更使音乐色彩一新,深情感人。这首
歌最初演出于那坡里民歌节。
      
              离别时的仪式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一首苏格兰民歌。它初见于 1788 年,是苏格兰诗人彭斯从一个老人
那里记录下来的。1794 年出版时,词曲均有所改动。这首歌在全英国早已成
为亲朋好友离别时的仪式歌曲。由于它曲调深情感人,因此深得各国人民的
喜爱。我国流传的译词,是山西大学邓映易教授早年译配的: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
    这首多段词的分节歌曲,在英国,当亲朋好友在告别仪式演唱时,尤其
令人激动。在唱到最后一段歌词时,歌者反复把手举起又放下,以示挥别。
这个习俗也传到了国外,瑞士的童子军组织,1934 年在唱这首歌时,也作了
同样的表演。
    在 40 年代,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也用它作为插曲。后来它又流传
到了我国,人们被它那深情、真挚、友爱、委婉的曲调所吸引,又重新填了
歌词:
        恨今朝相逢已太迟,今朝又别离,
        水流呜咽花泪如雨,无限惜别意。
        白石为凭明月作证,我心早相许,

        今后天涯愿常相忆,爱心永不够。
    这首久唱不衰的歌曲,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
喜爱。
                   
      女高音歌唱家最喜爱的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这首抒情委婉而稍带点哀愁的爱尔兰歌曲,是世界上许多女高音歌唱家
最爱唱的曲目之一。歌词作者和曲调改编者托马斯·穆尔,是 19 世纪杰出的
爱尔兰诗人和歌唱家。他热爱祖国的民间诗歌和音乐,在自己的创作中,不
仅利用了诗歌中的形象,还利用了它的曲调和节奏,他的每一首爱尔兰歌曲
都是按照民歌曲调改编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是根据米利金的歌曲《布
莱尼的丛林》的曲调改写而成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旋律激起了作曲家的灵感,
贝多芬曾加以改编,收在《爱尔兰歌曲二十首》中;特别是在德国作曲家弗
洛托将它用进歌剧《玛尔塔》中之后,它就更加广为流传。在歌剧里,有这
样一个情节:有个叫隆涅尔的村民到雇佣市场游玩,看到化名为“玛尔塔”
的女官哈莉特,于是便偷取了她带着的一朵玫瑰花,要她唱一支歌,才肯把
花还给她,于是玛尔塔就唱了一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还在孤独地开放,
        所有她可爱的伴侣,
        都已凋谢死亡。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
        陪伴在她的身旁,
        映照她绯红的脸庞,
        和她一同叹息悲伤。
          
                  与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