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里说煮豆,暗里说的是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何必自相残杀呢?曹丕
听了满面羞渐,他只好把曹植分封到外地去了。
天工神笔——顾恺之
顾恺之(约 345~406),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人。东晋画家。
他多才多艺,工诗赋,绘画书法皆精;以人物画最为著名,有“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眼珠)之中”的特长。
顾恺之的“天工神笔”是从小练就的。他三四岁学画画儿,到八九岁时,
已成为小丹青妙手了。他家的院里、院外、墙上,以及他的手背上、脚面上,
凡是能画画的地方,都留下过他的“杰作”。他有一次到姨家拜年,没进门,
就用炭笔在大门上画了一幅“五谷乐”。还有一次,为了画画,他挨了爸爸
的一顿打。原来,他暗中端详爸爸好多天,想给爸爸画幅像。一天,他正在
丝绸上画画,爸爸从外面进来,见画得那个难看样儿,把他的脸打得又红又
肿。
这天夜里,恺之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他梦见月亮变成了一位迷人的姑
娘向他飘来。姑娘的眼睛像纯净的湖水那般光亮,莹洁。姑娘还让他画眼睛。
接着他梦见池中的莲花都变成了一位位莲花姑娘,都争着让他画眼睛……
恺之醒来,遥望碧空明月,星星在眨着眼睛。星星呀,你就是天空的眼
睛吗?你有大、有小、有明、有暗;世上人的眼睛也不都如此吗?不同的是
多一点善、恶、丑、美。眼睛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最能代表人的性
格特征。把天下的眼睛都纳于我的笔下吧!
从此,顾恺之看啊,画啊,看各种各样的眼睛,也画各种各样的眼睛。
苦练多年之后,画艺大进。后来在他笔下,孩子们滴溜的眼睛像西湖水面上
的星星;老人们深邃的眼睛像山林中一汪蓝色的清潭;小伙子们闪烁的刚毅
光芒的眼睛像盛着三月的太阳;而姑娘们的眼睛,则温柔得像夏天的露珠儿,
在草叶上荡漾……
恺之不到 20 岁就名满京城了,当时有个云祥和尚想修建一座辉煌的寺
院,向四方募捐,可捐到的很少。正当云祥食不甘味之时,恺之找上门,要
捐一百万钱。他只要了一面空白墙壁,日夜挥笔舞彩,一个多月后,一幅光
彩照人的大壁画完成了!
“看神画呀!顾恺之画的!”京城顿时沸腾了。黎明,庙门刚刚打开,
烧香的、还愿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大绅大户,都怀着虔诚的心情,急忙迈
进庙门。他们望着画中人的不同眼神,不禁暗暗叫绝“天工神笔!”不到一
个月,捐赠的钱早已超过了一百万!
活字印刷之祖——毕升
毕升(?~约 1051),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出身贫寒,从小学
徒。过去没有印刷技术,书籍只能靠人抄写。一部书要好多时间才能抄完,
因此书籍显得十分宝贵。
五代时的大官僚冯道,开始用雕刻版印刷发行“五经”。印一页书,必
须先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刻一部书要花费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如果是一
部大书,就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到了北宋时候,雕刻印刷大为盛行。相传杭州西山有位号称“神刀王”
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很负盛名,但他有个怪脾气,从来不肯收徒弟。那
时毕升还是个小孩子,听别人说后,就慕名前往拜师。“神刀王”看他虽然
小小年纪,但聪明灵巧,十分讨人欢喜,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毕升跟
着师傅早起晚睡,勤奋学习雕刻技术,不长时间,他的技艺就有了长足的进
步。
几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
毕升在一旁观看揣摩。哪知毕升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
个“之”字刻坏了。这样,整块木板就要报废。当时“神刀王”没有责备他,
可毕升难过得饭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连好多天都为此事感到难过。同时
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这么麻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此后,毕升一有空闲,
总是考虑这件事。
一天,师傅让他到街上买菜。他边走边想,不觉经过刻制图章的摊前,
看到一个一个图章排得很整齐。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图章一样把所需要
的字一个一个排起来,就不会因为一个字坏了而影响整块雕版了。他想起了
在家和小朋友一块捏泥人的游戏,我何不用泥来试试呢?他有空就用胶泥做
成一个个的方块,在上面刻成反字。晒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高
兴极了!后来,他又向烧瓷的师傅请教,经过烧制后,字模变得硬了,而且
非常灵便,成了活字,排版时,把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
样印刷了。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
量和质量,使书籍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毕升的发明,比欧洲早 400 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师爷”,对人
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映雪夜读——孙康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
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
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
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
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
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
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
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
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
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
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试才滕王阁——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文
学家。乾封元年及第,授期散郎,著有《王子安集》。他写的《滕王阁序》
被誉为千古绝唱。
王家是绛州有名的书香世家。王勃的爷爷王通,就是著名的文仲子,弃
官归隐,授徒著书,著有《中说》。王勃的父亲王福对儿子们的学习要求十
分严格。王勃幼年天资聪颖,他一方面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能刻苦
攻读,史书上说他“六岁善词章”,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思路畅达,又快
又好。与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号称“王氏三珠”。他九岁时读《汉书注》,
就能发现错误,写了《指瑕》十卷。王勃十几岁应试考场,授朝散郎,又被
沛王李贤聘为署府修撰。由于王勃才华出众,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
为“初唐四杰”。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加上才高气盛,便遭同僚的嫉妒。
正好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父亲被贬为交趾令。
这年九月,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
正好是重阳节。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的滕王阁落成,正在阁内大摆庆功宴,
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这滕王阁乃显庆四年滕
王李之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前临赣江,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王勃久慕此阁,
到此哪能不游!
来到滕王阁,只见楼高九丈,阁分三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南有压
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错落,相映成趣。上得楼来,但见阁道上丹漆彩画,
光艳照人。远眺则山野平川尽收眼底,鸟瞰则澄江如练,百舸争流。王勃看
得如醉如痴,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王勃正沉醉于楼阁的宏伟与山河的
壮丽之中,忽然一阵萧管鼓乐之声从宴会厅传来。王勃循声望去,只见阎都
督满面春风,正在举杯致词:“今日乃重阳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阁整修已成,
老夫聊备薄酒,为各位助兴。现在我提议,以滕王阁为题,或赋诗,或作文,
效兰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会。”众宾客深知都督心思,他是想让自己的
女婿孟学士当众写一篇序文,以显示其才华。因此阎公派人拿纸笔巡让众客
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贸然动笔。王勃远道而来,自然不明就
里,加上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情思满怀,不吐不快。
送纸墨的刚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便挥笔疾书起来。
阎都督一看大怒,心里骂道:“哪来的毛孩子,不知进退,坏我大事!”
不禁拂衣而起。他叫人暗暗在一旁观看,看他写些什么,再做处置。
暗中观看的人第一次回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沉吟不语
起来。这里已开始写南昌地形的雄阔,自是不同凡响。待回报写到“落霞与
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写望中秋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俱是神来之笔。阎都督抚案而起,赞叹道:“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这篇文
章要世代流传,永垂不朽了。”在座的众宾客纷纷称赞,连阎公的女婿孟学
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弗如。阎公将王勃请到宴席上,大家尽欢而散。
这次交趾之行,王勃不幸在海上遇风浪溺水而死。越南人民感念王勃父
子,至今还有庙宇和塑像纪念他们父子俩。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
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 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 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
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
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
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
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
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
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
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
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