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如是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云如是说-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由中国人创造的、全世界伟大的公司。

——马云论阿里巴巴品牌力
我们要打开国际电子商务市场,培育中国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我们的口号是:“避免国内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
阿里巴巴取名由来
最初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虽然创业资本很少,但马云还是将未来的公司定位为全球的公司,因而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为了注册一个好的名字,马云思索了很久。直到有一次在美国一家餐厅吃饭时,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这个测试,马云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读阿里巴巴。”就这样,一锤定音,马云将“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我们选择“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希望成为全世界的十大网站之一,也希望全世界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我们。你既然有这样一个想法你就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品牌、优秀的名字让全世界的人都记得住。
后来,马云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把网站取名“阿里巴巴”的更深层的目的,那就是:
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我做淘宝,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优秀公司。
既然那么多的人都知道阿里巴巴,知道关于芝麻开门的故事,那么阿里巴巴这个域名很可能早已存在。果不其然,当马云兴高采烈地去注册域名时,却被告知“阿里巴巴”域名已被一个加拿大人买下了。
但是,马云认准了这个域名将来会流传全世界,所以,他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在当时的启动资金50万元中,拿出了1万美元从那个加拿大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虽然代价不菲,但是比起Google斥资百万赎回两个CN域名的个案,马云的这一步也许走得并不亏。
2005年4月,全球互联网搜索巨头Google以百万美元巨资买回了几年前被别人抢注的CN域名googlecn和googlecn,创下了CN域名史上交易的最高价。这两个域名几年前曾被北京国网公司先后抢注,Google为了夺回googlecn域名,曾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争议请求,但被驳回。遇挫之后,Google选择了赎买,而赎买的成交金额在百万美元以上。这一天价成交事件,也在域名投资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如此看来,马云当初的花费是值得的,因为他省下的不仅仅是动辄百万美元的赎买费,还有漫长无果的仲裁所消耗的宝贵时间。
不过有趣的是,马云仍然十分细心地将alimama、alibaby域名注册下来。“阿里爸爸、阿里妈妈、阿里贝贝本来就应该是一家。”马云想得很远。
避免国内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
1999年参加完亚洲电子商务大会的马云很快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机会即将出现,而当他决定建立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的时候,他明白这个机会的价值链是双头并举的:一头是海外买家,一头是中国供应商。但在当时,中国的工厂还未成气候,商业模式中所有成功的关键因素都集中在海外。
“当时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中国的公司,因此还取了‘阿里巴巴’这样非中非西的名字,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中国不可能有好的互联网公司。”马云说。而且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超级买家”都在西方,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企业都在西方,能向互联网投资的主流资金也都在西方,所以马云决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机会,首先“搞定”国外市场。
要实现这个目标,马云心目中的阿里巴巴网站必须是全球性的,否则阿里巴巴只做国内就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而且马云认为阿里巴巴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失去“第一”也就将失去意义。

阿里巴巴前三年做的我觉得不错。1999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阿里巴巴要避开国内的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
我当然是帮助中国企业出口,谁买中国产品?肯定是海外的买家,那怎样才能让这些企业成为买家呢?对此有一个最简单的看法就是:办一个市场就像办一个舞会,舞会里面有男孩子、女孩子,如果要把他们都请进来很难。所以策略是先把女孩子请进来,再把优秀的男孩子请进来,这样做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办舞会很累,关键是你要能请到优秀的女孩子。
我觉得如果办舞会请一大帮男孩子就没有女孩子敢进来,相反有很多女孩子在就会有胆子大的男孩子进来,所以这个舞会就起来了。对于买家和卖家来说买家是女孩子,卖家是男孩子,美商网当时把中国很多卖家堆积起来结果买家没有起来,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相反的动作,我们在1999年、2000年到处宣传阿里巴巴时,前期都是免费的,请大家进行交流。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阿里巴巴在宣传上直接进入“世界杯”。在国内互联网轰轰烈烈的时候,阿里巴巴却悄悄地在国外进行宣传造势。
1999年、2000年阿里巴巴战略很明确,即迅速进入全球化,成为全球电子商务企业;打开国际电子商务市场,培育中国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我们的口号是:“避免国内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这几年很多人认为,阿里巴巴在国外的名气比在国内大,这跟我们1999年、2000年、2001年的全面战略有关,我们迅速地打入了海外市场。现在很多企业说,我们很快进入全球化了,但是全球化绝对不意味着请外国打工仔或者你在海外建一个厂就是全球化。我们在全球化的战略上做过很多事。
1999年、2000年、2001年阿里巴巴的基本活动是在欧洲和美国,因此在欧洲和美国做了很多演讲。我记得最惨的一次演讲是2000年我们在德国组织的一次演讲,一千五百个座位结果只来了三个人,我也很丢脸,但是我觉得这没有办法,还是得演讲下去。
那时候阿里巴巴的推广工作很难做。但是阿里巴巴作为一个国际网站,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出口,因此必须在海外寻找卖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外国人先了解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在国外的宣传广告非常大气,也非常讨巧。
我们在美国投了很多宣传广告,除了中国银行的广告就是我们的广告了,我们是唯一的两家包下CNBC两年广告的。而且特别是前年做了一个尝试,我们想到伊拉克战争(2003年)要爆发,'奇。书'我们便买广告,买海外电视台的广告,结果仗他们打了,中国也成了热点,说我们的广告花了很多钱,我说钱花得不是很多。
1999年,马云将阿里巴巴总部定在香港。马云是这样考虑的:
因为我们希望办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公司,让全世界骄傲的公司。香港是特别国际化的,我们在美国设了研究基地,在伦敦设了分公司,然后在杭州建立了我们在中国的基地。
为什么不把阿里巴巴总部定在国外?马云有自己的主张,他始终坚持将阿里巴巴留在中国,因为马云要让全世界人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创办的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让全世界华人骄傲的中国公司。
Yes理论
我们不想做商人,我们只想做一个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因为在我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应该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所有技能。对一个企业来说赚钱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我的结果,不是我的目的。
很多人都懂得怎么赚钱,世界上会赚钱的人很多,但世界上能够影响别人,完善社会的人并不多。
商人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追逐利润。而企业家则给人一种使命感。虽说商人和企业家都是追逐财富的,但是其目标导向不同,因而给人们的印象也就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商人来讲,是以个人财富上的成就为目标的,以钱为导向,什么赚钱做什么。而对于企业家来说,财富上的追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

我觉得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不是伟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我们觉得伟大的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把为众人服务作为奋斗的目标。譬如比尔·盖茨,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让千万人都用得上电脑软件”作为目标;譬如山姆·沃尔顿,他发誓要建立一种既便利又廉价的商业形态,沃尔玛成为实现他这一理想的工具;再如马云,他刚开始创业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然,光有一种使命是不行的,必须产生财富,这样,你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因而,马云认为创造价值和赚钱是一个Yes理论。
如果要说创造价值和赚钱哪个重要,我们说Yes,都重要,但是一定要问哪个更重要,则创造价值更为重要。如果创造了价值没有钱,你这个价值根本不是价值,你创造了这个价值结果没人愿意付你钱,你这是垃圾,你给社会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在创造垃圾,所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最正确的,人家问我你喜欢能干的员工还是听话的员工,我说Yes,就是他既要听话又要能干,因为我不相信能干和听话是矛盾的,能干的人一定不听话,听话的人一定不能干,这种人要来干什么,不听话本身就不能干,对不对?
千万别把灾难当公关
我给很多创业者一个建议,千万别把灾难当公关看,出现质量问题千万不要觉得我可以通过告诉媒体“扳”回来,质量问题就是质量问题,必须把质量问题解决完毕,而公关只是一个副产品,由于你解决了以后它会逐渐传出去,而不能召开新闻记者答谢。错了、承认、修改,这玩意儿说大不大,说特大可以出生命危险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当年的张瑞敏把海尔的冰箱给砸了,不是说砸冰箱的时候叫媒体来给大家看,坏了就坏了,要有很好的心态看待这个灾难,说这个灾难我必须解决它,最后想到的是把灾难变成优势。千万别一开始就说我要把这个公关灾难变成一个好事,如果你心态是这样的话,今后你的员工会不断地制造灾难。所以公关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1985年的一天,有消费者到海尔的工厂购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张瑞敏意识到海尔的产品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派人到库房一检查,结果发现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当即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全部砸掉这些冰箱!而且谁生产的谁来砸!张瑞敏本人抡起大锤亲手砸下第一锤!而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很多职工在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
一个砸冰箱的事件,震动了海尔所有的人。从此,质量意识深深印刻在了所有海尔人的脑海中。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随着海尔的发展,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